列寧“工會國家化”思想的演變
過去列寧是把工會看作為國家的組織,工會的任務是以社會主義原則改組整個經濟生活。列寧說:“今天,國家已經成為無產階級的國家。工人階級已經成為國家的統治階級。工會正在變為并且應該變為國家的組織,它首先擔負著根據社會主義原則改組整個經濟生活的責任”。(67)
列寧認為工會的基層組織——工廠委員會“應該成為統治階級主要的國家基層機構”。(68)
列寧在全俄工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作報告,說及到工會的性質、工會的任務和工會國家化:“工會作為無產階級在階級范圍內的最廣泛的組織,正是在現在,特別是在無產階級通過政治革命取得了政權之后,應該發揮特別大的作用,應該在政治上占據最重要的地位,應該在一定的程度上成為主要的政治機關,……工會在自己的國家建設工作中應該提出一個嶄新的問題,即共產黨黨團提出的決議案中稱之為工會‘國家化’的問題”。“決議案說工會國家化是不可避免的。不僅如此,它還前進一步,我們現在已經不是僅僅從理論上提出工會國家化的問題了。……作為生產組織者的工會已經使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這樣的組織建立起來了。……現在我們僅僅宣布無產階級專政已經不夠了。工會必然要國家化,工會必然要和國家政權機關合并起來,建設大生產的事業必然要完全轉到工會手里。但是這一切還不夠”。工人還保存著許多舊的思想、舊習慣。“我們不能一下子立刻把工會和國家政權機關合并起來”。現在已有大批無產者做管理國家的工作,每個經濟部門都有工會的代表,“必須在這一條道路上繼續前進,必須再走很多步,然后才能說:勞動者的工會組織完全和整個國家機構合并起來了。這要到工人把一個階級對付另一個階級的暴力機關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時候才能實現。我們知道,會有這么一天的”。當前的工作是要使愈來愈多的勞動者參加經濟管理工作,只有把工會變成一個教育機關才能解決這個任務。工會更高更重要的任務“就是教群眾做管理工作,不是用書本、用演講、用開會而是用經驗來教”,也就是說,“直接地、實際地參加國家管理”來教。(69)
黨綱所說的工會國家化是工會成為掌管經濟的國家機關,托洛茨基以及所有提出的工會國家化的各派,也只是根據黨綱而說的,并沒有人提出過要工會和國家政權機關合并這樣的工會國家化。列寧提出的“工會與國家政權合并”是超越黨綱所定的工會國家化。這是在新黨綱未通過之前的列寧思想。列寧所起草的《俄共(布)黨綱草案》,關于工會國家化是這樣說的:“我們在工會運動上決不能墨守成規。一方面應當用實際試驗的結果來檢查每一步驟,有系統地把工會變成管理整個國民經濟的機關;工會應該同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勞動人民委員部和所有其他國家管理部門更加接近,更加密切聯系。另一方面,工會更應當成為對全體勞動群眾進行勞動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的機關,在工人先鋒隊的監督下參加管理的實際經驗普及到落后的工人中去”。(70)這個《黨綱草案》已沒有提工會與國家政權機關合并的工會國家化。由此可見,列寧對工會國家化問題的思想變化。
在1920年11月工會問題爭論前夕,列寧寫的《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書有一節是寫工會問題。列寧一再強調工會的教育作用。“工會現在還是、將來在一個長時期內也還會是一所必要的‘共產主義學校’和無產者實現其專政的預備學校,是促使全國經濟管理職能逐漸轉到整個工人階級(而非個別行業)手中,然后再轉到全體勞動者手中所必要的工人聯合組織。”(71)工會只是“促使全國經濟管理職能轉到工人階級,然后再轉到全體勞動者手中”的組織,并非全國經濟管理職能轉到工會手中,那就不是工會國家化了。是與黨綱所規定的“工會”應當把全部國民經濟的全部管理集中在“自己手中”的工會國家化完全不同了。那末,工會只能是“蓄水池”、教育、訓練管理人材的“共產主義學校”、輸送管理人材的“傳送裝置”。工會就永遠不能成為管理經濟的國家機關。也就難怪列寧說,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工會必然存在的,“不過工會的存在成為問題,那是遙遠的將來的事情,這個問題讓我們的子孫去談論吧”。(72)
工會成為掌管經濟的國家機關,當然是將來的事情;但是黨綱已確定工會國家化的目標,工會不可能一下成為掌管經濟的國家機關,正如托洛茨基所說的,必須是分階段的逐步達到國家化這個目標。因而,就不能說,今天不該提出工會國家化的問題。問題只是現階段工會國家化應該進行那一步驟。除了工人反對派提出立即實行工會國家化之外,其他各派只提各種不同程度的國家化計劃。而托洛茨基只是工會與經濟機關“融合”的初步計劃——工會與經濟機關相互兼職,人員為1/3——1/2。
列寧對《黨綱》“工會國家化”的解釋
在歷屆工會代表大會及俄共(布)代表大會都提出工會國家化的問題。
1918年1月召開的全俄工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出決議:“在當前的社會主義革命進程中,日益發展的工會應當成為社會主義政權機關,應當同實現經濟生活的新原則的其他組織并列地進行工作”(73)對工會當前的任務規定為“目前工會工作的重點應當轉到組織經濟方面。工會是按生產原則建立起來的無產階級組織,它應當擔負起組織生產和恢復我國被破壞了的生產力的主要工作”。(74)
1919年2月召開的全俄工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作出決議:“工會在與蘇維埃政權共同加強和組織國民經濟的實際過程中,已經從監督生產轉到組織生產,積極地參與各企業的管理工作和國家的全部經濟生活”。“工會在直接參加蘇維埃各方面的工作并從自己的組織中分出一部分而組成國家機關時,應當利用這一工作通過吸收自己的組織和廣大工人群眾參加的辦法來教育培養他們不僅去管理生產,而且去管理整個國家機構”。(75)
全俄工會第三次代表大會肯定了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會的決議。
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綱有工會國家化的規定。
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會作出決議:工會“應當作為共產黨領導下的蘇維埃國家的基本機構之一。”(76)決議有說,工會是“共產主義學校”,但主要的是“國家的基本機構之一”而不是“共產主義學校”。
黨和工會都作出工會國家化的決議,而且工會已經參加管理生產,開始走向工會國家化了,又怎能說工會國家化問題讓子孫后代去談論呢?
列寧解釋黨綱說道:第一、工會首先“必須逐漸擺脫行會的狹隘性”才能“變成包括生產部門的大多數勞動者并且逐漸地包括全體勞動者的大規模的生產聯合組織”。所以,首先就必須對群眾進行教育,工會就是“共產主義學校”,第二、黨綱說“工會已經成為一切地方和中央的工業管理機關的參加者。的確,當時直接管理工業的是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及其各級機關而不是工會,但不能因此而否認工會參加管理、工會就成為管理者之一,工會也就有管理工業的職權,工會也就有工業管理機關的成分。第三、黨綱說:“工會應當做到把作為統一經濟整體的全部國民經濟的全部管理切實地集中在自己手中”。“統一經濟整體的全部國民經濟”,這是一個“經濟條件”。這個條件只有在工業和農業中的小生產者在全部人口中和國民經濟中已經少于半數的時候,才具備了工會“把全部國民經濟的全部管理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條件。今天還不具備有這個經濟條件,黨綱只是說:“工會應當做到”,并不是說今天“工會已經做到了”。(77)
的確,按照黨綱這一段文字來說,工會還不具備有把“全部國民經濟的全部管理集中在自己手中”的客觀經濟條件。但是我們不能夠因此而作出結論說,今天不能作出工會國家化的問題。黨綱第5條開首的一段:工會“變成包括本生產部門的大多數勞動者并且逐漸地包括全體勞動者的大規模的生產聯合組織”,是指社會化工業分為兩個以上的階段實現工會成為“生產聯合組織”。第一個階段是工會成為“本生產部門的大多數勞動者”的“生產聯合組織”;然后再逐漸地成為包括全部工業全體勞動者的“大規模的生產聯合組織”。即,首先在工業實現工會國家化;然后,再實現工會把“全部國民經濟(工業和農業)的全部管理集中在自己手中”這個最終目標。
列寧說,黨綱只是說工會“參加經濟管理”,并沒有給工會“規定了”“組織生產”的任務。列寧批評所有把“組織生產”的任務寫進自己提綱的人(主要是指托洛茨基)是反共產主義的工團主義傾向。
列寧把工會有“組織生產”任務就是反共產主義的工團主義傾向,是把話說過了頭了。我們知道,全俄工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決議就有:工會“應當擔負起組織生產和恢復我國被破壞了的生產的主要工作”。全俄工會第二次代表大會的決議有說,工會“已經從監督生產轉到組織生產”。事實上,工會已經擔負起“組織生產”的任務了。難道工會已成了反共產主義的工團主義者了嗎?列寧極力稱贊魯祖塔克的《工會在生產中的任務》是一個好提綱,就有“促使工會直接參加組織生產的工作”的條文。豈不是列寧投票贊成有“反共產主義的工團主義傾向”的提綱了嗎?
列寧自己也曾稱工會是“生產組織者”(78)把工會稱為“生產組織者”也就是“工會組織生產”。難道列寧也成為反共產主義的工團主義者了嗎?
不,不能這樣說,列寧這種亂扣帽子的論戰方法是很不好的。
列寧不顧工會代表大會的決議和列寧過去自己說過的話,強調工會的任務是教育,是學習管理的學校、共產主義的學校而不是組織生產、管理生產。不符合于列寧這個工會任務的,通通斥之為“理論上的錯誤”、“思想混亂”。
蘇俄是從不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走過來的,工人還保留有各種各樣的舊思想、舊習慣,行會的狹隘性和散漫性。文化水平低,甚至還有文盲。工會作為工人階級的組織,工會對工人群眾就有教育的責任,以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工人樹立集體主義的精神擺脫行會的狹隘性和散漫性,摒棄舊思想和舊習慣,學習生產新技術,學習管理生產。正如列寧所說的:“教育群眾做管理工作,不是用書本、用演講、用開會而是用經驗來教”,“不是從書本、大會、演說而是從管理國家的實踐中受到了教育”。那就是工人通過管理生產來學習管理,通過實踐受教育。
那末,工會的主要任務是組織生產、管理生產,其次是教育的任務。
托洛茨基并沒有否認工會有教育的任務,托洛茨基的提綱就寫有工會的教育任務,只是教育任務不是主要的。
列寧批評布哈林“折中主義”是不對的
布哈林在12月30日蘇維埃第八次代表大會的黨員和工會黨員聯席會議上辯論時說:“季諾維也夫同志說工會是共產主義的學校,而托洛茨基說它是管理生產部門的行政技術機關。我看不出有任何邏輯上的根據,可以證明第一個論點不正確,第二個論點不正確,因為兩個論點都是對的,把這兩個論點結合起來也是對的”。
布哈林把這點寫進了他的提綱里:一方面,工會是“共產主義學校……另一方面它們又是──并且愈來愈是——經濟機關和整個國家政權機關的一個組成部分……”。(79)
列寧批評布哈林“一方面是學校,另一方面是機關”,是“布哈林同志的基本理論錯誤正是在這里,正是用折中主義來偷換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布哈林的提綱是徹頭徹尾的折中主義的空談”,“從季諾維也夫那里吸取一點,從托洛茨基那里吸取一點。這就是折中主義”。(80)
列寧批評布哈林是“折中主義”是錯誤的。一個事物的性質有多方面的表現,全面地說明事物的性質也就需要從幾個方面來加以說明;否則,就會犯片面性看問題的錯誤。布哈林提綱所說的“工會一方面是共產主義學校;另一方面是愈來愈成為經濟機關整個國家機關的一個組成部分”,并非是“從季諾維也夫那里吸取一點,從托洛茨基那里吸取一點”。而是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會對工會問題的決議也就是如此的。決議說,工會“應當作為共產黨領導下的蘇維埃國家的基本機構之一”。(81)工會“是管理工業的經濟組織的主要基礎”。(82)“工會是共產主義學校”。(83)難道列寧投票贊成的“九大”決議也成為“折中主義”了嗎?
列寧自己對工會的性質、任務也說過類似布哈林所說的“一方面是機關,一方面是學校的話。”比如,列寧說,目前工會的任務是:進行廣泛的教育工作……教育落后的勞動階層……;“吸收全體工會會員參加國家管理工作”。(84)工會“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主要的政治機關”,“要把工會變成教育機關”。(85)
列寧在《俄共(布)黨綱草案》有說:“我們在工會運動上決不墨守成規。一方面應當用實際試驗的結果來檢查每一個步驟,有系統地把工會變成管理整個國民經濟的機關……另一方面,工會更應當成為對全體勞動群眾進行勞動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的機關……”(86)
列寧總不會承認自己“正是用折中主義來偷換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吧!
“生產民主”
列寧對托洛茨基、布哈林提出的“生產民主”,認為“這樣的提法在理論上是荒謬的”。“是在名詞上標新立異”。列寧解釋道:“生產永遠需要的,而民主不是永遠需要的”。
托洛茨基和布哈林提出“生產民主”的口號是在現階段,需要民主的時期來說,至于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沒有政治,也不存在民主或不民主的時候,生產“民主”也隨之而不存在了。這是以后的事情了。在今天提出“生產民主”就并不是在理論上荒謬的事情。問題在于在生產管理上應不應該實行民主制度。
列寧極力推行一長制的管理制度。工會、經濟機關的俄共(布)黨團,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對派一直反對一長制,主張集體管理制的民主制度。在每次黨的代表大會上列寧爭取到一長制的勝利,而寫進黨的決議里。但是民主管理的呼聲并沒有停息過。托洛茨基和布哈林提出“生產民主”只不過是要求民主管理的一種反映。
托洛茨基在1921年1月11日《真理報》上發表《生產民主》,說明提出“生產民主”的必要性。他說,戰爭時期,大大減少了采用形式民主的方法。但是并不是中斷了真正的民主制度的發展。現在戰爭已經結束,到了一個新時期——經濟建設時期,解決經濟任務。“如今問題涉及的是對工人階級的力量的重新配置,是重建工人階級的機關,和從生產角度上來分配工人階級的領導人員。問題涉及的是生產民主,而生產民主的基石應當是工會”。托洛茨基在《工會的作用和任務》對“生產民主”作具體的說明。“當前,過渡到采取獨立活動和選舉制度等方法,已是大勢所趨……廣泛而深入地運用工人民主的方法”。“工人民主應該自覺地置于生產準則之下。非常明顯,會議、建議、討論、批評、宣傳、選舉在它們不破壞生產過程的范圍內是必要的、允許的,運用民主方法的程度和方式必須由客觀情況來決定”。(87)
托洛茨基認為“必須用生產民主的方法”消除經濟方面的委派制和委員制的非常措施。生產民主(勞動者的主動性,盡可能廣泛地采用選舉制等等)的原則同勞動軍事化的原則之間沒有任何矛盾”,“即在國家經濟最困難的條件下,勞動軍事化是不可避免的”。(88)
托洛茨基對“按軍事工作方法”作出解釋:“按‘軍事工作方法’對我們來說不是只用或者說主要用恐嚇的方法,而不用說服的方法工作。共產黨人的軍事工作要求有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培養對待職責觀念的英雄主義態度:即使犧牲,也要完成。因此,需要勤奮、準確、負責。只有使我們的經濟工作具有我們的前線工作那樣的英雄主義精神,我們才能解決我們當前的巨大任務。在這方面,按軍事方法工作同表面上的紀律和形式主義是直接對立的,它不是對工人民主的否定;相反,是工人民主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89)
列寧反對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生產民主”,實際上并不是反對他們的“標新立異”,而是“生產民主”會破壞一長制——個人獨裁制。列寧說:“生產民主引起了許多根本荒謬的思想。我們提倡個人管理制還不久,一雙鞋子還沒有穿破。決不能把人搞糊涂,造成這樣一種危險:人們弄不清楚甚么時候需要民主,甚么時候需要個人管理制,甚么時候需要獨裁制。無論在甚么情況下,都不能放棄獨裁制”。(90)
斯大林主義的歷史學家說,托洛茨基“反對列寧,反對黨中央委員會的多數”;“反對對工人群眾采取說服的方法;他主張把軍事方法搬到工會里來,反對在工會里擴大民主,反對工會機關按選舉產生”。(91)而眾多的歷史學家也異口同聲地指責托洛茨基反對民主,似乎托洛茨基沒有提出工人民主;似乎那時,列寧、季諾維也夫和斯大林等人是要擴大民主,以選舉制代替委派制,以集體管理制代替一長制,取消軍事化和勞動軍事化。事實上并非如此。
無疑,托洛茨基雖然主張從戰爭時期采取的非常措施過渡到廣泛地運用工人民主方法,廣泛地采用選舉制,但仍保留著勞動軍事化、一長制和縮小使用的委派制。因而托洛茨基的“廣泛運用工人民主方法”和“生產民主”是有限制的民主。列寧同樣要在“工人組織內擴大民主,但決不把民主變成偶像”,要保留勞動軍事化(92),列寧始終堅持要實行一長制、委派制(93)和軍事化(94)。也是有限的民主。
后來,托洛茨基在回憶錄所說的:“經過三年內戰的工人群眾卻愈來愈不愿意服從軍事管制的方式。列寧出于準確無誤的政治本能意識到了危急關頭。我根據在戰時共產主義基礎上所作的純經濟角度的考慮,試圖讓工會作出空前巨大的努力;從政治角度考慮問題的列寧,則采取措施減輕了軍事壓力”。(95)這是對列寧過譽了。
列寧說:“我們大家都把紀律審判會忘記了,而離開實物獎勵和紀律審判會來談生產民主,就只能是一句空話”。(96)“我再說一遍,就掌握經濟、管理工業、加強工會在生產中的作用來說,實物獎勵和同志紀律審判要比生產民主、結合之類的完全抽象(因而也是空洞的)字眼重要百倍”。(97)
按照《工人紀律同志審判條例》的規定,對違反紀律者,審判會可判處訓誡、暫時(不超過6個月)調任較低職務和降低工資等級、送往公共工程服重役等處分。頑抗同志紀律、屢受處分者將作為不勞動分子從企業中開除并送往集中營。行政技術人員有玩忽職守等行為者得判處各種處分,直至逮捕和送集中營。(98)由此可見,同志審判會的違紀處分是和托洛茨基說的勞動軍事化、對逃避的勞動者的處分是一樣的。
所謂托洛茨基的“整刷”工會
斯大林的歷史學家們都是說,托洛茨基于1920年11月3日全俄工會第五次代表會議的俄共(布)黨團會議上的講話要“整刷”工會,引起了這場歷時四個月的工會問題的爭論。他們是依據列寧對“整刷”問題的看法而這樣說的。
列寧對托洛茨基提出“整刷”工會看得很嚴重,認為“整刷”運動會造成分裂,會葬送無產階級專政(99)。列寧說,托洛茨基整個綱領性小冊子貫穿著整刷政策(100)。在列寧看來,不是原則問題的分歧,而是對托洛茨基提出整刷工會的爭論。
究竟托洛茨基提出“整刷”工會是甚么樣的問題,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
托洛茨基認為,戰爭結束,開始從軍事任務轉到經濟建設任務,那就必須使工會更好地掌握生產,而工會在現階段面臨的任務同過去留下來的在工會占統治地位的思維習慣和工作方法不相適應,為此,就有改組、改造和重新教育的任務。改組工會應當做到“一、以生產目標作為宣傳鼓動、組織和選拔人員的基礎;二、調派大批具有經濟和組織才干的人員來加強工會;三、保證工會有在技術上承擔工會面臨的任務的機構。具體的做法是,由全俄工會中央理事會、五金工會中央委員會、黨中央和五金部中央委員會、黨中央和五金部的代表組成專門委員會,采取堅決的措施,選派堅強的工作人員和組織者來加強中央和地方工會。(101)
這就是托洛茨基所提出的“整刷”工會,就是改組工會的具體內容。
如果托洛茨基就這樣提出改組工會的問題,也許不會發生劇烈的爭論。可是,托洛茨基提出改組工會問題的同時,還指名道姓地指出托姆斯基和洛佐夫斯基口頭上承認工會機關同經濟機關相結合,而實際上反對“結合”。“不僅如此,許多工會工作者、拒絕新任務和新方法,在自己的一批人中間培養小團體主義和敵視本經濟部門的新工作人員的情緒,因而實際上支持了工會組織中的工人的行會習氣殘余”。(102)這樣就引起了工會中央理事會主席托姆斯基和五金工會主席盧托維諾夫及洛佐夫斯基的反對,特別托姆斯基和托洛茨基劇烈地爭論起來了。
能不能說,就是因為托洛茨基指名道姓地指出托姆斯基和洛佐夫斯基口頭上承認工會與經濟機關結合而實際上反對“結合”,就是托洛茨基挑起了工會問題的爭論呢?也不能夠這樣說的。如果托洛茨基所說的不符合于事實,托姆斯基和洛佐夫斯基加以說明就可以了,也不必要劇烈地爭論起來。如果是事實的話,那就是托洛茨基說對了。
列寧說托洛茨基要“整刷”工會就會造成分裂,黨和工會發生分裂就會使蘇維埃政權滅亡。這是沒有根據的夸大的說法。黨中央和工會中央理事會組成專門委員會進行改組工會,又怎么會造成工會分裂、黨和工會分裂呢?
爭論一展開,證明托洛茨基所指的有人反對工會與經濟機關相結合,的確是大有人在。不過托洛茨基萬萬沒有想到列寧會投票贊成魯祖塔克的提綱——整個工會組織參加管理生產的工會國家化,卻反對托洛茨基的提綱——1/3到1/2的工會機關與經濟機關人員相互兼職的初步工會國家化計劃。而列寧又口口聲聲地說,工會國家化是遙遠的將來的事情,是25世紀以后的事情。
后來,說托洛茨基“整刷”工會是根據水運黨員與運輸工會水運政治部沖突事件而言的。(103)列寧指責運輸工會水運政治部是“極端行為”。認為托洛茨基所說的“許多工會工作者拒絕新任務和新方法”是虛構的,并不是托姆斯基和洛佐夫斯基“在自己一批人中間培養小團體和敵視本經濟部門新工作人員的情緒”,而是“工人群眾反對極端行為”。托洛茨基為運輸工會辯護,也就是支持這種“極端行為”,會使工會有發生分裂的危險。
究竟列寧指責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的“有害無用的官僚主義極端行為”是甚么事情呢?
事情發生在1920年5月3日,水運總管局局務委員維·伊·佐夫發命令。命令說,“……這樣一來,水運方面出現了決定性的轉折。手工業方式、亂設委員會的做法、無組織和無權威狀態已經成為過去,水運工作成為國家的了。擔任領導的將是有相應權力的政治委員。委員會、工會以及選舉產生的代表對技術和行政問題的干涉權力已被廢除”。就是把權力集中于水運政治部的政治委員,取消工會及選舉產生的代表對技術和行政問題的干涉權力。這就是引起水運員工對佐夫的不滿。因而也就認為這是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的“極端行為”。“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作出一系列的過頭行為,有害的過頭行為,犯了不應有的官僚主義,到處出現了過頭行為”。(104)
列寧批評布哈林提綱第17條“……在目前必須使這些人選成為必須接受的”(指工會派到相應的管理總局和中央管理委員會去的人選)“是背離了共產主義而轉到工團主義立場上去了”。(105)
列寧批評布哈林提綱第5條:“……現在必須著手改組工會,就是說,為了實現這個目的首先要著手選拔領導人員……”。列寧說,“請看這種真正的官僚主義吧!托洛茨基和克列斯廷斯基要選拔工會領導人員呢!再說一遍:這就是對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所犯的錯誤的說明。它的錯誤并不在于它采取強硬措施;這正是它的功勞。它的錯誤在于它沒有能夠處理好所有工會的共同任務,自己沒有更正確、更迅速、更有效地運用同志紀律審判會,也沒有幫助所有工會這樣做”。(106)
歸結起來,列寧所指的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的“極端行為”就是委派不為工會、員工所愿意接受的人員。所以列寧說,不是托洛茨基所說的,許多工會工作者拒不接受新的任務和新方法,并在自己一伙人中間培養敵視新工作人員的情緒;而是工會組織的工人群眾,理所當然地提出抗議并決心要拋棄那些不愿意糾正無用而有害的官僚主義極端行為的新工作人員。例如,在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的官僚極端行為所引起的群眾理所當然的“敵視”。(107)
托洛茨基反對改組運輸工會
最后,列寧點明,“我屢次提到的‘某些無用而有害的官僚主義的極端行為’”是指“佐夫同志關于水路運輸的命令(1920年5月3日)中……的一句亂設委員會的做法已成過去……這也就是無用而有害的官僚主義的和委派制的極端行為的一個典型例子”。(108)列寧說,他并不是要佐夫同志做“替罪羊”,而是要反對袒護某些無用而有害的官僚主義和委派制的極端行為的人。那就是托洛茨基了。
的確,托洛茨基是為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辯護的。但托洛茨基并不是如列寧所說的“不是支持軍事方面的最好的東西,而是支持最壞的東西”。(109)
托洛茨基在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全會上說:“黨的領導機關干預鐵路和水路運輸工會的內部斗爭,不僅歷史上證明這樣做是正確的,而且也是出于當前迫切需要。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所采用的種種方法,是由于最嚴重的運輸情況所決定的,因為運輸業的毀滅有引起整個國家毀滅的危險……因此,需要采取斷然的措施……我們不能設想我們能把工會內部一切需要說服的人都加以說服。要是等到我們說服了他們才再干,那就是去冒運輸在半途就中斷這樣一種不可避免的危險。”(110)
照列寧所說的,禍根是在“委派制”,那末,就該廢除“委派制”實行選舉制。可是列寧又一再聲稱:“我們既不放棄委派制,也不放棄獨裁制”。(111)
而托洛茨基則認為,要縮小采取非常措施、政治委員制和委派制。他說,鐵路上的戰時狀態,交通政治部、軍事法庭和政治委員制都是作為適應運輸業的特殊情況的非常措施而實行的。現在,由于戰爭已經結束,運輸業本身也有了一定的改進,所以采取非常措施的范圍就縮小了。交通政治部和水運政治部撤銷了。工會在生產中的作用與意義日益增大的情況,非常措施、政治委員制和委派制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了。(112)
我們知道,佐夫所發出的命令是在1920年5月3日,到了12月間,才發生水運員與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的沖突,我們得不到有關沖突的資料,沖突的具體情況無從知道。我們僅僅知道的是列寧所說的運輸工會的“極端行為”。在1920年12月30日的黨員聯席會議上,索斯諾夫斯基喊道,運輸工會的分裂——即水運員工與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的沖突是季諾維也夫“加以鼓動”的,列寧極力為季諾維也夫辯護,認為這是毫無根據的指責。
后來,列寧又說,運輸工會的“極端行為”的錯誤是“小錯誤”。(113)既然是小錯誤,哪又怎么能導致無產階級專政滅亡、蘇維埃滅亡呢?既然是小錯誤,又為何要改組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呢?
1921年1月26日,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的13名委員向俄共(布)黨中央提出解除他們的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委員職務的申請。他們提出申請解除職務的理由之一是,在工會問題爭論期間,對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的工作方法所展開的批評,似乎在鐵路和水運工人中造成印象:黨中央譴責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過去和現在的全部工作。申請人說明,對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的批評,是來自一些水運員工及個別黨中央委員和個別全俄中央理事會主席團委員的中傷。(114)
1921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討論了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13名委員的申請辭職問題。通過了列寧起草的決議。決議說,即將召開運輸工會代表大會和俄共代表大會,解除職務不可能和不容許的;對“中傷誹謗”將嚴加處分。(115)
我們并不見有對“中傷誹謗”者加以嚴厲處分。
從以上的分析可見,列寧對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批評是沒有道理的。后來的斯大林主義者,以及眾多的歷史學家就運用列寧的話來向托洛茨基抹黑,把工會問題的爭論歪曲得面目全非。
各派提出“工會問題”的綱領
1921年1月各派在各個黨組織會議上對工會問題展開了辯論。各派相繼在《真理報》上發表綱領,其中有民主集中派的《論工會》、《黨的當前任務》。工人反對派的有:施略普尼柯夫的《國民經濟的組織的工會的任務》,工人反對派提綱《工會的任務》以及柯倫泰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前夕發表的小冊子《工人反對派》。伊格納托夫派的提綱《工會的當前任務》。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五十三人向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提出的綱領《關于工會的作用和任務問題的決議草案》,和列寧、季諾維也夫派的《十人綱領》。其他,還有諾根派和梁贊諾夫等的綱領。后來,伊格納托夫派、諾根派和梁贊諾夫各自并入到其他派別里去。
民主集中派對工會問題的意見是:擴大工會權力和擴大民主制度,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主席團以及各級機構,均由全俄工會中央理事會及各級組織相互兼職,經濟機關和工會機關的工作相互兼管(也就是工會與經濟機關完全融合起來);實行民主集中制和工人民主的原則。工會各級機關都由選舉產生,摒棄委派制。(116)
工人反對派對工會問題的意見是:工會國家化是歷屆工會代表大會所肯定,亦為黨綱所確定的工會發展方向。現今工會危機是工會的作用范圍不斷縮小,工會在組織和管理生產方面的作用已降低到辦事處或提供人員介紹所的作用。應該“實行由生產工會組織和管理國民經濟”,“工會實行對工業的統一領導”;“組織管理國民經濟之權應當屬于聯合在各種產業工會中的生產者的全俄代表大會,應當由他們選出中央機關來管理共和國的整個國民經濟”。(117)最終就是工會國家化。
伊皮納托夫派對工會問題的意見是:目前已從戰爭過渡到經濟時期。“工會擔負著一項認真組織生產和直接管理生產的重大任務”。工會是進行共產主義建設的共產主義學校,工會最終目的是完全掌管生產。如黨綱所規定的那樣,現今就要實行各級經濟機關要在工會各級代表大會上選出組成。(118)
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五十三人聯合提出的綱領與托洛茨基《工會的作用和任務》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有些問題的提法有所改變,問題的實質沒有改變。取消了改組工會問題,認為“自上而下地改組工會組織是完全不適宜的。”工會工作方法主要是說服方法不是強制方法。三年內戰大為消弱了工人民主方法,首先就應該普遍地恢復工人民主方法、工會機關由選舉產生使任命(委派制——筆者)辦法減少到不能再少的地步。工會組織按民主集中制建立起來,勞動軍事化是必要的,而“對集中制和軍事化的工作方法蛻變為官僚主義和因循敷衍的現象作堅決果斷的有計劃的斗爭”。(119)
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的綱領進行爭論的只有列寧、季諾維也夫派,托洛茨基、布哈林派和工人反對派。在大會上季諾維也夫代表“十人團”作報告,托洛茨基和施略普尼柯夫分別代表托布派和工人反對派作副報告。在大會上發言的還有托姆斯基、布哈林、列寧、安德烈也夫、梅德維杰夫和庫圖佐夫等。經過劇烈的辯論三個綱領進行表決。《十人綱領》得336票,《托布綱領》得50票,工人反對派綱領得18票,2票棄權。
大會選出各派主要代表人物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施略普尼柯夫、托姆斯基、魯祖塔克、安德烈也夫、施米特、策彼羅維奇、布哈林和加米涅夫等人組成工會問題決議草案起草委員會。以《十人綱領》為基礎,吸收了《托布綱領》的一部分內容,寫成了《關于工會的作用和任務》(120)取得大多數票通過(6票反對都是工人反對派投的,4票棄權)。
工會問題的爭論自此結束。
結論
這次工會的爭論,主要是工會國家化問題。由于工會走向國家化,就產生了對工會的性質、工會的作用和工會的任務各種不同的見解,而發生爭論。
托洛茨基在回顧這段工會問題爭論的歷史時說:“在一切資源都按政府命令實行國有化和實行分配(至少原則上是如此)的戰時共產主義體制下,我看不出工會獨立地發揮過甚么作用。如果說,工業的生存有賴于國家保障向工人提供一切必要的產品,那么工會就必須納入國家管理工業和分配產品的體制。這便是要把工會作為國家機構一個組成部分的問題的實質。這是戰時共產主義體制無情地逼出來的辦法。我也就是在這種意義上為工會問題辯護的”。這只能說是托洛茨基個人的想法。列寧、布爾什維克黨的工會國家化政策,并不是被戰時共產主義體制所逼出來的辦法。照列寧的話說,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就已構想未來社會主義國家是巴黎公社類型的國家。設想“工會與國家合并”的工會國家化,“在十月革命以前我們就籌劃好了”。正是如此,才會有把“工會國家化”寫進黨綱里。作為黨的社會主義路線。那就不是戰時共產主義逼出來的臨時措施,而是既定的國策。
實踐證明,工會國家化政策是不正確的。既然已經建立了蘇維埃國家機關,就不應該有第二個國家機關。即使是工會分階段地逐步地成為掌管經濟的國家機關也是不應該的。因為已經有了掌管經濟國家機關(在當時蘇俄就是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以及其它屬下的各級管理機構),因為工會是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工會本身的任務是團結工人階級爭取工人階級利益和保護工人階級的利益,以及協助生產部門搞好生產,如果我們硬性地賦予工會參加國家機關,如參加生產管理和組織生產,那就勢必會產生工會與國家經濟機關的權力難于劃分,以至發生摩擦。正如蘇俄1918-1920年的情況那樣,最初工會直接管理生產,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建立后,直接管理生產的權力轉到國家經濟機關,而工會下降為參加管理生產是間接的管理生產。也就是工會國家化不是向前發展,而是向后倒退。
除非是工會立即變為掌管經濟的國家機關,開始時是各個工業生產部門的管理機構,最后成為統一經濟整體的生產聯合組織,同時,不另外建立國家經濟機關。那末,工會就不再是工人階級群眾組織,也就不該再稱之為工會了,它已經不是原來的工會,而是國家機關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社會主義最初階段工會還是需要的,在幾種所有制同時存在、多種經濟形態并存的環境下,還需要有工會這樣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來爭取工人階級的利益,以及對所有生產進行監督。至于組織生產和管理生產則完全是由國家經濟機關負責。到了階級已經消滅、階級差別也已經消失的時候,作為工人階級組織的工會也就不存在了。那就不是工會成為國家機關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存在,而是工會作為工人階級群眾組織已沒有存在的條件了。
所以,可以說,這次工會問題爭論的禍根是在于黨的綱領的工會國家化,而黨綱所確定的工會國家化是錯誤的。
1989年5月19日
--------------------------------------------------------------------------------
(1)《我的生平》下冊,第510頁。
(2)《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第278頁。
(3)《在全俄工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列寧全集》,第28卷,第402頁。(中文第一版,略去;如為中文第二版,則加以注明,下同)
(4)參見《列寧全集》第二版,第33卷,第217-218頁。后來洛佐夫斯基以社會民主黨人國際主義派的身份于1919年12月重新加入俄共(布)。
(5)《蘇聯共產黨決議匯編》第2分冊,第72頁。
(6)《〈蘇維埃政權當前任務〉一文的初稿》,《列寧全集》,第27卷,第197頁。
(7)《列寧全集》,第27卷,第446頁。
(8)《列寧全集》,第28卷,第402-404頁。
(9)轉引自工人反對派《工會的任務》,《“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對派”文選》,第173頁。
(10)《蘇聯共產黨決議匯編》,第一分冊,第542頁。
(11)《列寧全集》,第29卷,第90頁。
(12)在《列寧全集》有幾種譯名:“集體管理制”、“集體領導制”、“委員制”。
(13)《共產主義者報》第一期,轉引自柯倫泰《工人反對派》英譯者注2。
(14)《在全俄國民經濟委員會第三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1920年1月27日)》,《列寧全集》,第30卷,第278-281頁。
(15)參見《〈列寧全集〉俄文第五版注釋選編》,第1188頁一長制條目。
(16)《列寧全集》,第30卷,第424頁。
(17)《俄共(布)中央政治局關于全俄工會中央理事會黨團成員破壞黨的紀律的決議》、《列寧全集》,第3卷,第223-224頁。
(18)奧新斯基《關于經濟建設的副報告》,《“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對派”文選》,第41、42、43頁,51頁。
(19)參見柯倫泰《工人反對派》英譯者注4。
(20)參見羅伯特·文森特·丹尼爾斯《革命的良心》,第198頁。
(21)《蘇聯共產黨決議匯編》,第2分冊,第18頁、21頁。
(22)同上,第19-20頁。
(23)同(21),第22頁。
(24)《蘇聯共產黨決議匯編》,第2分冊,第20頁。
(25)這個提綱是托洛茨基于1919年12月16日向黨中央委員會提出的《關于從戰爭轉入和平時期的提綱》基礎上擬訂的,共17條,在代表大會召開之前發表于1920年3月21日《俄共(布)中央委員會通報》,第14號。
(26)《蘇聯共產黨決議匯編》,第2分冊,第5、15頁。
(27)同(26),第9頁。
(28)同(26),第10頁。
(29)《列寧全集》,第30卷,第461、468、472頁。
(30)轉引自柯倫泰《工人反對派》英譯者注4。
(31)《工會及其今后的作用》,《托洛茨基言論》上冊,第335頁,斯大林歷史學家說托洛茨基要“立即工會國家化”,完全是歪曲事實。
(32)托洛茨基所說的“整刷”,就是改組工會。
(33)即最初反對工會國家化而被開除出黨的洛佐夫斯基。
(34)《列寧全集》,第32卷,21-23頁。
(35)《列寧全集》,第31卷,339-340頁。
(36)參看《黨內危機》,《列寧全集》,第32卷,第27頁。
(37)《馬列主義研究資料》,第1984年第4輯,第116-118頁。
(38)托洛茨基《有分歧,但何必引起混亂?》,《馬列主義研究資料》,1984年第4輯,第149頁。斯大林主義歷史學家說托洛茨基反對過渡到工人民主制,反對在工會里擴大民主(《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第278頁,《蘇聯共產黨歷史》,第359頁),事實并非如此。
(39)《黨內危機》,《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32頁。
(40)《論工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的錯誤》,《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07頁。
(41)《黨內危機》,《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33頁。
(42)《有分歧,但何必引起混亂?》,《馬列主義研究資料》,1984年第4輯,第150頁注腳。
(43)《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馬列主義研究資料》1984年第4輯,第133-134頁。
(44)《托洛茨基在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全會上的發言》,《馬列主義研究資料》,1984年第4輯,第120、121頁。
(45)參見《俄共(布)中央委員會關于水運員工共產黨員同運輸工會中央委員會黨團之間的沖突問題決議》,《馬列主義研究資料》1984年,第4輯,第118、119頁。
(46)托洛茨基《有分歧,但何必引起混亂?》,《馬列主義研究資料》,1984年第4輯,第151、152頁。
(47)《工會的作用和任務》,《托洛茨基言論》,上冊,第341-361頁。
(48)《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198-222頁。
(49)《“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對派”文選》,第168、170頁。
(50)《在全俄礦工第二次代表大會俄共(布)黨團會議上的報告》,《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60頁。
(51)《論工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同志的錯誤》,《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198、200、202、222頁。
(52)《再論工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錯誤》,《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85頁。
(53)《論黨內危機》,《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41頁。
(54)同(52),第298頁。
(55)同(51),第221頁。
(56)《蘇聯共產黨決議匯編》第一分冊,第542頁。
(57)《工會的作用和任務》,《托洛茨基言論》上冊,第345頁。
(58)同(57),第335頁。
(59)《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19頁。
(60)托洛茨基《我的生平》,下冊,第510頁。
(61)《再論工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錯誤》(以下簡寫為《再論工會》),《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83-285頁。
(62)《論工會》,《“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對派”文選》,第112、113頁。
(63)《論工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同志的錯誤》(以下簡寫為《論工會,目前局勢》),第二版,第40卷,第199-201頁。
(64)《蘇聯共產黨決議匯編》第一分冊,第541、542頁。《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55頁,譯文有出入“公有工業”改譯為“社會化工業”;末尾的“生產聯合”改譯為“產業聯合組織”。
(65)參見列寧《在全俄礦工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俄共(布)黨團會議上的報告》,《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25-227頁。
(66)《托洛茨基言論》上冊,第343頁。
(67)《蘇維埃政權當前任務》一文的初稿,《列寧全集》,第27卷,第197頁。
(68)《在莫斯科工會和工廠委員會第四次代表大會的報告》,《列寧全集》,第27卷,第446頁。
(69)《列寧全集》,第28卷,第397-405頁。
(70)《列寧全集》,第29卷,第90頁。
(71)《列寧全集》第31卷,第32頁。
(72)《論工會、目前局勢》,第二版,第40卷,第202頁。
(73)《蘇聯共產黨決議匯編》,第二分冊,第72頁。
(74)同(73)。
(75)同(73)。
(76)同(73),第18頁。
(77)參見《再論工會》,《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99、300頁。
(78)《在全俄工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列寧全集》,第28卷,第400頁。
(79)同(78),第404頁。
(80)《再論工會》,《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90、292、293頁。
(81)《蘇聯共產黨決議匯編》,第二分冊,第18頁。
(82)同(81),第19頁。
(83)同(81),第19頁。
(84)《論工會的任務》,《列寧全集》,第28卷,第363、364頁。
(85)《在全俄工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列寧全集》,第28卷,第399、404、405頁。
(86)列寧《俄共(布)黨綱草案》,《列寧全集》,第29卷,第90頁。
(87)《托洛茨基言論》,上冊,第342、352頁。
(88)同(87),第353頁。
(89)同(87),第354頁。
(90)《論工會、目前……》,《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07頁。
(91)《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第278頁。
(92)《再論工會、目前……》,《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302頁。
(93)《在全俄礦工第二次代表大會俄共(布)黨團會議上的報告》,《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49頁。
(94)《黨內危機》,《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42頁。
(95)《我的生平》,下冊,第513、514頁。
(96)《論工會、目前……》,《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21頁。
(97)《再論工會、目前……》,《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81頁。
(98)《在全俄礦工第二次代表大會俄共(布)黨團會議上的報告》,《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46頁。
(99)參見《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注釋107。
(100)同(97),第281頁。
(101)參見《托洛茨基言論》上冊,第335-337頁,343頁。
(102)《工會的作用和任務》,《托洛茨基言論》,第346-347頁。
(103)列寧《黨內危機》,《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32頁。
(104)《在全俄礦工第二次代表大會俄共(布)黨團會議上的報告》,《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48頁。
(105)《黨內危機》,《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38頁。
(106)《論工會、目前……》,《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21頁。
(107)參見《再論工會……》,《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71頁。
(108)同(107),第274、275頁。
(109)同(106),第218頁。
(110)《馬列主義研究資料》,1984年第4輯,第120頁。
(111)《在全俄礦工第二次代表大會俄共(布)黨團會議上的報告》,《列寧全集》,第二版,第40卷,第249頁。
(112)《運輸中央委員會》,《馬列主義研究資料》,1984年第4輯,第133-135頁。
(113)《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的報告》,《列寧全集》,第二版,41卷。
(114)《列寧文稿》第三卷,注釋193。
(115)同(114),第367頁。
(116)參見《論工會》,《“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對派”文選》,第112-115頁。
(117)《工會的任務》,同(116),第173-178頁。
(118)參見《馬列主義研究資料》,1982年第3輯,第169-172頁。
(119)參見《馬列主義研究資料》,1982年第3輯,第135-153頁。
(120)《蘇聯共產黨決議匯編》,第二分冊,第72-90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