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可缺少的教育:學會“善良” |
|
管恩聚 |
光明觀察刊發時間: 2006-5-31 http://guancha.gmw.cn |
|
一次,北京市的幼教專家到朝陽區一家幼兒園進行心理測試,其中有這樣一道題目:“一個小妹妹感冒了,她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給她外套嗎?”結果孩子們都不回答。當老師點名時,第一個孩子說:“病了會傳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該生病了,我媽媽還得花錢?!钡诙€則說:“我媽媽不讓,我媽媽會打我的。”結果,半數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種種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給生病的小妹妹。 央視中的一個“猜猜看”欄目,有這樣一個題目:沖著門口的電梯間的壁上,有一面鏡子,是做什么用的?全體嘉賓及現場觀眾竟然沒有一個答對的!答案驚人地一致,是為了乘客整容用。正確答案是,為了坐輪椅的殘疾人出電梯時,不用轉身就能知道身后的情況。因為在西方國家,生產電梯有一項強制性標準,必須有這面鏡子。答案出來后,現場寂靜了好一會兒,沒有掌聲,沒有笑聲,人們的臉上有些許的尷尬。 人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有理性、有同情心。一個根本不知道關心人、同情人的人必定會生出陰暗的心理,心靈不會健全。必須注重培養孩子的愛心,從小就在孩子的心靈中撒下善良的種子,讓他們具有愛己愛人之心。只有擁有善良的同情心,長大之后,才有仁慈的品質,才能成為富有道德情感的正直的人。 一位兒童教育家說:“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已,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的教育應是整個教育的主旋律?!奔议L能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培養孩子的愛心,讓愛在孩子的心靈生根發芽,讓愛充滿這個美麗的世界。 父母對子女傾注了全部的愛和關懷,同樣希望從子女那里得到愛的回報。然而,這種愿望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的。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根子還在于父母的教養方式。試想,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愛的孩子,長大又怎么能去愛別人,又怎么能適應社會生活呢? 父母不僅要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愛。這種只管耕耘不問收獲的父母之愛,很容易變成一種對孩子的私愛、溺愛?!澳鐞凼歉改概c孩子關系上最可悲的事,用這種愛培養出來的兒童不肯把心靈獻一點兒給別人?!边@是一位教育家的經驗。 愛是人類的天性,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愛,同時也向別人付出自己的愛。父母要用愛心滿足孩子對愛的渴望,注重發揮言傳身教的力量,用自己良好的品行去影響孩子。對幼兒要指導他們從愛護身邊的小雞小鴨、小貓小狗、花草魚蟲中養成對生命的憐惜愛護;稍大的孩子要教育他同情人、關心人、體貼人、愛護人,給人以真誠的愛,使其成為有同情心、富有人情味的人。 愛心是美麗的心靈之花。培養孩子具有愛心,是培養其它良好情操的基礎。要引導孩子成為富有愛心的人,父母首先要保證自己有一顆仁慈的心。孩子通過與父母的朝夕相處,模仿和體驗到父母的愛心,潛移默化的影響,獲得愛心。 在德國,非常重視善良教育。德國產品的質量及國民的嚴謹性是世界所公認的,他們反對玩具商開發生產“暴力玩具”,不支持孩子(特別是男孩)玩槍炮、坦克等武器性玩具。有學者研究認為,小時如經常用玩具“模擬殺人”,長大后難保能成為和平人士。一些聯邦議員指出,讓男童少與槍炮玩具為伴是“明智”之舉。 對于影視節目中出現的暴力鏡頭,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十分注意引導孩子以“批判”的眼光來審視。 愛護小動物是德國兒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許多家庭就特意為孩子喂養小狗、小貓、小兔等小動物,讓孩子親自照料,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生命。幼兒園也飼養了各種小動物,由孩子們輪流負責喂養。在正式入學后,作文中經常會出現有關小動物的生動描繪,此外,還利用自己積蓄的零用錢來“領養”動物園里的動物,或捐款拯救瀕臨滅絕的動物。因為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已有這樣的共識,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傾向。 同情、幫助弱小者也是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內容。在成人社會的倡導、鼓勵下,孩子們認為幫助盲人、老人過馬路是自己份內的事,為身有殘疾的同學排憂解難也成為理所當然的事了。 “寬容待人”被德國人普遍認定是一個人“善良品質”的一個方面,在他們看來,即使得理,也要饒人。 當前,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和身體健康十分重視,卻很少考慮如何讓孩子學會同情、關心和幫助別人,忽視了孩子良好情感的培養與形成,不知道愛父母、愛同學,不知道關心別人、為別人服務,逐漸變得冷漠、自私、放任,而同時又很脆弱。 中國第一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體系中,“善良教育”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事實上,在這個體系中,“修身”、“仁厚”、“溫良恭儉讓”、“和為貴”、“貧而樂,富而好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己安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始終貫徹其中。 馬克思說:“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這就是說,善良不是天生的,要靠教育、灌輸和培植,做點善事易,修善心難,誠如古語“無愧于事,不如無愧于身;無愧于身,不如無愧于心”。 今天的兒童面向新世紀的挑戰,必須在認知和情感、人格等諸方面,都得到和諧的發展,成為身體健康、人格完善、道德高尚、多元化智能得到充分發展的未來一代。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