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來,人們一直在說“要想富,少生孩子多養豬”;“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種樹”。好象豬沒吃過糧食樹沒占過耕地似得。事情真的這么簡單嗎?愚公以為世上本沒有亙古不變的真理。目前中國人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是其年齡結構的不合理而不是絕對數量的多少。
按最著名的人口學家馬爾莎斯的理論,既使人類一對夫婦只生育一胎,其再生產的增長率也在百分之五十以上。而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增長率是無論如何也趕不上的。所以人類社會將不得不通過戰爭、自然災難、瘟疫等手段來維持它們之間的平衡關系。六十年代中國有人提出“計劃生育”的建議,也只是看到人均可耕地的逐步下降口糧會趨于緊張的前景才提出的。七十年代末期,國家開始采取了大規摸的越來越嚴厲的降低人口自然出生率的措施。此項政策至今也沒人敢松動過,前輩們留下的理論真的能永保萬年嗎?不! 愚公認為,人口再生產的增長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是指育齡夫婦懷胎十月的那一年罷了。而物質資料的再生產是以逐年增長的方式來計算的。中間是該有個值得探討的不斷在發展變化的平衡關系,但絕不是象我們常宣傳的那么簡單。前倆次世界大戰和本世紀初一些著名災難的確起到了大規模消減人口的作用;“黑死病”曾導致歐洲1/3多的人口死亡;古代世界大約60%的人口受到了天花的威脅,1/4的感染者會死亡,大多數幸存者會失明或留下疤痕;1918年,一場致命的流感席卷全球,造成了2000萬到5000萬人死亡。然而隨著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這種狀況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美伊戰爭和新疆大地震死亡率如此之低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就連鬧得沸沸揚揚的“非典”死人也不過數百。 建國初期,經過幾十年的戰亂國內的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絕大多數老百姓都要靠繁重的農村體力勞動為生。從人口數量上看雖然是個大國,但是老弱婦幼倆頭偏多社會急需的青壯勞力嚴重不足,物質資料的生產供應尚不能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甚至出現了“餓死人”的現象。加上國內外敵對勢力的虎視耽耽,人口年齡結構明顯不合理。高瞻遠矚的毛澤東采取了鼓勵育齡夫婦多生育的措施,他甚至命令有些部隊成建制的就地務農自給自足以減輕農民的負擔。然而調整人口結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般初見成效也要二十到五十年左右的時間。雖然暫時看會加劇老百姓的貧困狀況,但長遠看卻是非常及時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光是這種不計個人一時榮辱為百姓長遠利益考慮的精神,就值得我們后人永遠學習。到了六十年代中晚期,雖然人口增長了近三分之一,社會撫養少年、兒童數量猛增,但由于生產關系已得到根本改善,不僅極少能見到有餓死的人,學齡兒童也基本上都有了廉價受教育的機會。要知道這是舊中國幾千年都沒能做到的事。
就在這個時侯有的學者跳出來要搞“計劃生育”。說我們人口的發展如再不加計劃的話,將要超出土地的供給能力了。這個話在當時的狀況下看起來是正確的。只是愚公手邊的資料實在是找不出毛澤東是要建一個“百億”人口的大國呢?還是只想糾正不合理的人口結構?哪位看了貼子的朋友手頭有,請給我留言。謝了。但有一點我敢說,這位學者犯了傳統文人的老毛病,選擇了“錯誤的時機和錯誤的方式”向統治者進言。其結果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千篇一律的不斷被重復著的。
進入七十年代以后,人口又增長了近倆成。可能是出于調整人口結構初戰告捷考慮,毛澤東事實上開始“提倡一對夫婦二個孩子”的計劃生育初級政策。盡管國際上有“反華大合唱”式的經濟封鎖,國內有“文化大革命”的沖擊;使新中國得不到其它國家發展現代化經濟的經驗和幫助,被迫在“自力更生”的口號下摸索前進。而且單個家庭撫養的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數量和未成年人口的大齡化開始極度膨脹,人口結構的調整已進入最關健的瓶頸階段。但隨著工業化體系的完善,二億城鎮人口在住房、醫療、養老等方面的已經形成了和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完整社保體系。而八億農民呢?盡管建國后,國家下了很大力氣進行農村生產關系的反復改革,但由于作為生產力發展水平主要標志的生產工具并無多大改進和農業發展水平科技含量過低,主要糧食作物和農副產品的產量尚不能滿足十億人口的生活需要。考慮到中蘇邊境上陳兵百萬的前蘇聯軍隊,國家還不得不“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全面推行計劃經濟下的供給制度。此時,做為領袖的毛澤東再次提出“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為了吃飽肚子各地開始“開荒造田、毀林造田、填海造田”。盡管一定數量的植被和草原在無乃中被毀,但美國的現代化文明社會不也是建立在印第安人被毀的牧場上嗎?這里面最關鍵的是要保持在一定的“度”上。戰爭期間嘗慣了“人海戰術”甜頭的毛澤東是偉大的。也許他老人家的腦海里真的指著在紅旗下長大第一代人將來會跟隨著他去解放臺灣,解放世界上那剩于下的四分之三的人民。再現盛唐或元大都昔日的威風呢?
歷史跨入八十年代后,毛澤東生前作出努力改善中美、中日關系的決定,終于得到了回報。隨著國門的打開,使得我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里利用發達國家近百年的現成經驗和成果迅速發展壯大;冷戰的結束使得幾十年備戰時期“高儲備”的物質資料得到了松動;先進的籽種技術的應用和十幾年新建水利設施的不斷投入使用,使得我們能夠在人均耕地大幅下降的土地上生產出的農副產品除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之外還能有部分出口;大量剩余物質資料的出現使得國家領導人可以驕傲的宣布“廢除供給制,實行市場經濟”。小平同志南巡時曾說過“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是1984--1988年”,可是大家想過嗎?正是從那個年代起,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那批人開始走向工作崗位,絕大多數城鎮家庭五口人全在賺錢,贍養的老年人也全是有退休金的職工,農村也大勢如此。人口年齡結構已經得到了短暫的最優化的組合。不信,我們倒算一下,按國家公布的2002年城鎮家庭人均收入7000元計算,三口之家就是21000元,按傳統再剔減25%的儲蓄資金只剩下15750元了。假設我們再回到六、七十年代的家庭人口結構,每家三個上學的孩子,夫妻雙方就按撫養倆個來自農村沒生活來源的老人說。那么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250元。我想問問諸君面對人均每月187.5元的生活費,現在的物價水平除了三個孩子念書必需的你還能瀟灑的起來嗎?啃你的窩頭去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愚公之所以扯這些舊事,是因為當我們沾沾自喜享受毛澤東人口年齡結構調整的勝利果實,嘴里罵著他人口政策時。新的人口年齡結構不合理已悄然形成了。2020年我們可能又將回到少量的勞動力創造的物質資料供養數倍于他們的非勞動人口的狀況了。當然,生產力總是要向前發展的。后輩的絕對生活水平肯定要比我們現在高得多,只是不知那時看著跟別國相對生活水平的差距拉大,他們會做何感想呢? |
QQ:749659359 http://makesheepeyes.blog.sohu.com/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