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組部、國資委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央企高管的事情,看報道據說行情很火,“今年第一批16個職位招聘到目前為止有近1900人報名。”(7月18日,公開招聘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姜志剛在強國論壇交流)。照這個趨勢,估計報名人數超過2000,錄取比例達到1:120沒有問題,而且估計條件也很好,還是姜志剛主任說的“(前幾年招聘的人員)年富力強,知識層次高,視野開闊,市場意識強,為企業帶來新的活力和工作思路”
這樣看來,來“應聘”的人數量又多條件又高,想必有關部門甚是欣然;而我卻以為,誰來“應聘”不重要,誰來“招聘”才是最關鍵的。以“央企”的身份,不客氣的說,不要說是招高管,招幾個看大門的都會有大批正規科班的大學生報名,吸引多少海龜多少高學歷,本來就不值一提。既然根本不用擔心“應聘”,則“招聘”方面就要好好思量了。
姜主任花了不少的篇幅,講了怎樣保證招聘的公開、平等、競爭、擇優,比如堅持招聘組織工作和考務工作相分離,比如實行全過程監督等等。但是我看來看去,總覺得似乎缺少了點什么:在上述種種嚴密的措施、周全的方案中,有企業職工的位置嗎?換句話說,在確定某個央企高管的招聘中,無論是筆試還是面試,該企業的普通職工有多少發言的權力?無論是考核還是拍板,該企業的普通職工有多少決定的權力?
很遺憾,在姜主任的訪談中我沒有看到相關的內容,而看到了這樣的說法“依靠更多的專家共同考核、挑選出企業領導人員,這也是把干部人事工作的權力放在陽光下運行的一個很好的實踐。”。如果跟一言堂、任人唯親之類的相比,依靠“專家”當然是“很好的實踐”,但是如果跟放手發動群眾、充分依靠工人相比,還有什么方式敢稱做“很好”呢?
我相信中組部、國資委是想挑選到合適的央企高管的,我也相信中組部、國資委依靠的專家都是術業精通的能人,但我更相信,沒有人比企業自己的職工更了解這個企業、沒有人比企業自己的職工更熱愛這個企業、沒有人比企業自己的職工更清楚這個企業需要什么樣的管理者,讓廣大職工握有選拔、考核、監督管理者的權力,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對于動輒幾萬、十幾萬職工的央企,這么多的人是無比強大的力量,瞞騙幾個專家的可能性,跟瞞騙幾萬、十幾萬職工的可能性相比,孰大孰小,中組部、國資委的同志應該明白。
也許有人講,目前這種選拔方式是國際流行的,其他國家的企業都是這么弄的。我認為,拿外國大旗當虎皮,并不算是理由。我們可以吸取外國的有益經驗,但同樣要有信心開創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社會主義國家的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要比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更敢于相信職工依靠職工,也要更懂得蘊藏在群眾當中偉大力量,“主人翁”這個詞匯難道是白說的么?特別是當我們面對前三十年國有企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奇跡,當我們想到這一奇跡就是廣大老國有企業職工拿沖天的熱情換回的時候,還有什么理由漠視自己曾經走過的道路呢?
也許有人講,一個央企那么多機構那么多職工,怎么去選拔、考核高管呢?沒有可供參考的模式啊。我認為,中組部、國資委選擇專家來當考官、設計諸多環節來選拔,這些必然都是經過認真研究的,那么用同樣認真的態度、投入同樣大的精力去好好的研究讓職工負責招聘的方式,邏輯上沒有問題的。關鍵在于,相關部門和決策者,能否真正認識到廣大職工是企業真正的主人翁,能否真正的把群眾路線貫徹到底。
我建議,中組部、國資委可以嘗試做個對比試驗:一部分高官繼續用原定方式招聘,而另一部分高管則充分發動企業職工,讓職工們主持招聘。三年、五年兩廂對比,讓實踐來說話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