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掉了“統一”的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與中央的困境
馬英九的臨門一腳,驚的華人世界一個趔趄。馬英九善變還是善騙?都不是。馬英九的政策主張是一貫的 ,也是有跡可循的,中央也是有人知道的,那個人就是胡錦濤總書記。早在馬英九競選之初,馬英九的臺獨意識已經很明顯。他這個人不反李登輝,喜香港不提大陸,辭掉國民黨主席不戀棧,為的是最終與意識形態的國民黨做適度的切割,他這個人有抽象人文主義的幻想,對美國的崇拜是發自心底的,他不 了解大陸,也不想了解大陸。他內心有堅持,堅持的是他2300萬方圓的民主價值,說他博大仁愛,但僅及與臺灣這個彈丸之地,說他心胸狹隘,是他不知道中國的廣闊和博大。
中央原來的布局是與國民黨共結連理,成效顯著,已經幾乎可以什么都談。馬英九骨子里竊大位謀一域的思想,與這個政治生態相抵觸,冒天下之大不韙便是內定之意。我們這個湖南老鄉的騾子性格,用在了這個地方,是大家的不幸。
中央對國民黨開出的兩岸和平,化獨漸統的政策藥方是讓利臺灣,加強兩岸人民的人員交流,開啟雙向互動的新局面,以相互融合引入最終統一的大道。中央與陳水扁的關系是相對的,只是這相對是對立關系,互為敵人。現在中央與馬英九的關系是相向的,中央在后,馬英九在前,馬英九不看背后,只看他的眼前,我們的中央只能看到馬英九的后背,看不到馬英九的正面,馬英九的笑臉是給他的2300萬人民的,中央現在能看到的只是一旁站著無奈的國民黨,和鼓掌而鳴的李登輝與美國。馬英九與李登輝的如意算盤是,你中共給我好處我接著,不給好處我反正就不想看你,你自便就好,負責接好處的安排的是中共視為可以打交道的江丙坤,中共送禮,多多益善,負責驗收的是賴主委。你中共要翻臉,我馬英九就擎起“和平”的大旗,讓你知難而退,你和平,我繼續我的圈內自治。
李登輝的路線變了,是的,是真的變了。中共不用武力,我就不喊口號。我不喊口號,所以拿定中共不會動武。有了這個保證,我就專心經營臺灣。中央伸出的橄欖枝變成了馬英九、李登輝臺獨的護身符。你中共想交流,我們臺灣也想,這樣可以減少臺灣經營的成本,擴大臺灣經營的范圍和規模。我答應了你們大陸的條件,你大陸就應答應給我們承諾的國際經貿空間,國際經濟組織就應該答應我們進入,繼續收取兩岸和平的實惠。馬英九、李登輝走的是一條實惠臺獨路線。
馬英九的組閣,經濟優先,滿足島內經濟有序發展,這個是玩真的。賴主委擋住中共統一的洪水,馬英九決心讓江丙坤只扮演一個接受中共實惠的角色。兩條思路異常清晰,如果還要“聽其言、觀其行”,那就真的是愚蠢到家了。
中央現在需要駐足觀望,靜心思考一下對策。情況變的很不一樣了。中央的政策是否能夠最終促成兩岸統一?把握還有幾分?從已有的兩岸交流歷史看,對臺灣一方的人民的促統意識影響有限,參與兩岸交流的民眾分裂成三種態度:1、臺灣老大,大陸附屬,交往是為了獲取經營大陸的實惠,根基立在臺灣;代表人物:臺商。2、大陸進步神速,臺灣將被拋在腦后,加強兩岸交流有利兩岸人民。代表人物:就業布局大陸的臺灣年輕人、臺灣進步學者、有愛中華情結的臺商、大陸年輕人,國民黨、中共;3、將兩岸視為國與國的交往,沒有中國情結的一般性往來。代表人物:陳水扁、馬英九、李登輝、賴主委、部分臺灣民眾。對于馬英九的實惠臺獨與和平臺獨而言,1類和3類的人群,是馬英九政策的同盟軍,2類人員是馬英九政策的異己力量。以陳水扁倒行逆施8年而無人可以所耐其何看,假如馬英九如法炮制,馬英九搞8年的實惠臺獨或者說和平臺獨將不會有任何真正的阻力。其中“實惠”與“和平”兩項還會得到中共的被迫“背書”。馬英九與李登輝們的得意之態,當能視隱如著。
中央的軟肋在于,如果拒絕兩岸三通,杜絕給予臺灣進一步的實惠,那么就等于這么多年的經營前功盡棄,民心盡喪。如果開放兩岸三通,給予實惠,那么,馬英九將臺灣與大陸定向為“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中央的政策在實際效果上就會被馬英九的實惠臺獨政策化解于無形。我們打個簡單的比方,如果日本國全面開放與中國的交往,包括人民之間的充分交往,那么是否必然導致日本國民加入中國版圖的愿望呢?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說,如果馬英九主導的兩岸政策,抽掉“統一”的魂魄,兩岸的交流并不會必然導致臺灣與大陸統一的結果。
從這點思考出發,盡管兩岸并沒有開始充分的交流,但已經可以推測,單純在兩岸交流的力度上著力,必將導致統一政策的失敗。
那大陸的政策是否就走入死胡同了呢?不是。
大陸國力越來越強,執世界經濟、政治、軍事牛耳已為時不遠。大陸具備最終融合臺灣的一切條件和 可能。馬英九的實惠臺獨與和平臺獨的軟肋在于,臺灣距離中國這個未來的世界經濟中心太近太近。臺灣先進的科技與經濟現狀正是臺灣實現徹底獨立的軟肋。臺灣越先進,臺灣國民對經濟、科技的感受越深切,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臺灣國民對經濟與科技地位的向往和依賴,決定了臺灣對大陸的最終依附關系,他轉身向美的大門基本是堵死的。一是美國經濟的飽和,沒有臺灣施展的余地,二是美國經濟的衰退,對臺灣經濟的吸納能力日漸縮小。如果臺灣以軍事為依托對抗大陸,那是死路一條。走經濟振興路子,唯一可供臺灣揮灑的只有大陸。以江丙坤臺灣經濟推手之一對兩岸的觀察,江在私下已經坦誠臺灣在大陸的回旋空間已經很小,如果再不布局,臺灣出路更是渺茫。這里的重點是點出了臺灣對大陸的依賴。
大陸的兩岸三通政策還是要展開。不過知道了馬英九實惠臺獨的嘴臉,防止馬英九之流對中央政策的順手牽羊政策,要有新的政策進行反制。放棄單純實惠政策,半渡而擊,打亂馬英九的實惠臺獨的步驟,逼迫馬英九轉身與大陸談判統一的議題,是新的兩岸形勢下的可靠政策選擇。
首先,開放三通,獲取兩岸交流之實。由于兩岸的長期隔絕,中央對臺灣底層民眾一直用不上勁,所以我們才會處處被動。兩岸大范圍的交流,可以讓兩岸人民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既開闊大陸人民對臺灣的眼界,又讓大陸的訊息傳遞到臺灣的最低層民眾。為兩岸尋求最終統一凝聚感性認識。現在的兩岸交流,主要集中在臺灣的上流民眾,這些民眾衣食無憂,對統一的意識并不迫切。臺灣底層民眾對大陸的認識又基本上被臺灣的媒體所洗腦,認為大陸如何落后,與大陸統一一定吃虧。經過交流,讓他們認識到大陸的進步,打消他們統一的顧慮。
其次,達到充分認識之后,要主動提出統一議題。如果馬英九還是堅持他的“三不”政策,中央就 要對臺灣實施封殺措施。我們要旗幟鮮明地表明我們兩岸統一的要求。世界沒有免費的午餐,臺灣人民應該知道,不談統一的兩岸政策不可能存在。如果臺灣主體民眾充分認識到與大陸統一并不是他們原來想象的那么壞的話,統一就會成為臺灣民眾的選項。馬英九的“三不”政策就面臨破產的窘境,唯有改弦更張一途可走。
最后,大規模的對臺開放之后,切斷與臺灣的一切往來,是對臺工作的強力手筋。這個手筋用之于口,可以喝令馬英九懸崖勒馬;如果馬英九不懼怕這手,中央可以用之于實!臺灣經濟彼時重心全在大陸,無異于對臺灣封喉斷草。這比軍事打擊要強大而有力。馬英九的理性臺獨,在此時的不利統一,在彼時就成為統一的催化劑。
既然馬英九與中央玩推背圖,那就借用老祖宗的預言:“雙羽四足,百靈來朝”,兩岸統一當在5年之后。諸君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