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并不完美,所以需要不斷發展完善。而且高考制度作為歷史上產生的事物,也早晚會有消亡的那一天。但就現階段和歷史條件而言,主張廢除高考制度的人,是中國老百姓最大的賊之一,將會損害大部分中下層老百姓及其子弟的重大利益。
近幾年聲稱高考弊端很多,主張廢除高考的磚家學者絡繹不絕。打著各種美好的旗號,蠱惑人心。拿出了各種美好的許諾和方案,其實這都是充當了精英階層的走狗。
中國最希望廢除高考的是哪些人?是平民老百姓嗎?是老百姓的子女嗎?是工人、農民及其子弟嗎?不是。他們希望公平競爭,也不怕公平競爭。哪怕是相對的公平、公正。誰怕這些呢?哪個階層的子弟們更容易在高考制度下落馬呢?舉個例子,比如面試制度。我們自然是號稱公平、公正、公開等等,但是一個廳長的女兒和一個普通工人的女兒,一起接受磚家們的面試,哪個更容易占優勢?沒有其他因素介入或這樣其他的因素更容易介入,因為這種面試的主觀色彩更強。不要扯些其他的,廳長們不傻,別指望沒有去活動的。
也不要聲稱用其他制度來保衛一個本身性質就沒落的面試等等制度,制度到底是死的,人是活的,完全可以玩轉制度。這個大家都不陌生。當然,高考制度也是這樣,但是大家仔細想想,比較其他的能夠實施的制度而言,高考制度還是相對的公正一些的,要發展這個制度而不是廢除。
如果沒有高考,很多人仍將是一輩子在大山農田之中。而更多的機會會被已經占優的既得集團的子女所壟斷。這是顯然的。如果說民主的話,高考制度是當今中國現存的最為民主的一項制度。如果你不服氣,你可以舉出另外一個來。不要不切實際的空口說如何如何,大家都不傻,你別蒙人了。
素質教育很好,但是扯過素質教育來搞不素質的東西就不好了。北京與全國其他省市的高考名額分配及錄取分數線的劃定,不就是打著素質的旗號嗎?這恰恰是沒有貫徹高考原則的結果,如果徹底貫徹高考的精神,那么北京的考生和全國考生一樣來參與高考,北京各個高校通過分數來錄取考生,不要管籍貫問題。如果這樣,北京各大高校將很小比例的見到北京本地的學生,北京本地生能考上北京各大高校的數量將急劇減少。這是必然的。不是號稱北京學生素質高嗎?那別怕公平競爭嘛。素質高就擺平高考。或者上不了大學,你素質高的也別怕。
需要注意的是,照顧北京等號稱發達的地區,實在是對高考制度的破壞,不是高考制度本身有問題。但是,對于邊遠省份考生的分數等的照顧確實是應該的。這有現實的很多因素,應該照顧,這個沒啥好說的,但是北京等等號稱發達的地區不是更不需要照顧,而是更需要去照顧其他地區。或者你不照顧也可以,你公平的來競爭就可以了。
總結一下:
1、現在的高考制度確實不完美,有很多弊病,但是高考制度需要的是完善發展,而不是廢除。
2、高考制度的存在絕對有必要,而且高考是在當代的各項制度中算是相對比較公正的了。廢除了高考,平民的晉升之路將更得不到保障。
3、鼓吹廢除高考,是權貴階層的意圖,不要做權貴的走狗。
4、還能有更好的制度代替現在的高考嗎?其他的所謂新的形式如面試等等,無非是歷史上的九品中正制等等的翻版。是很容易被權力和金錢勢力入侵的。
5、科舉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是歷史的必然。現在其他很多辦法,無非是九品中正制。
6、高考制度需要的是發展完善而不是廢除。廢除了高考,受害最大的是平民階層。
7、攻擊高考、要求廢除高考的人,客觀上是權貴集團的幫兇。
8、高考制度算得上是當今中國最大的實質性的民主制度了
************************************************************
大家看看,從廢除高考的種種嚎叫中,不是可以看到九品中正制的這個僵尸的陰影試圖再次籠罩過來嗎?
中國古代用人制度變化
禪讓制→世襲制→軍功制→薦舉制→士族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采納陳群的意見。曹丕篡漢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書陳群制定。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這一制度創始于曹魏,發展成熟于兩晉,衰落于南北朝時期。
在各郡設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設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當,且多由現任中央官員兼任。中正的任命權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設有屬員,稱為“訪問”。一般人物可由屬員評議,重要人物則由中正親自評議。
中正的職權主要是評議人物,其標準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稱“簿閥”﹑“簿世”,指被評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評定的品第又稱“鄉品”,和被評者的仕途密切相關。中正評議人物照例三年調整一次,但中正對所評議人物也可隨時予以升品或降品。
為了提高中正的權威,政府還禁止被評者訴訟枉曲。但中正如定品違法,政府要追查其責任。
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于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于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僅成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百年間,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因此當士族沒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徹底廢除了。 隋唐時期,隨著平民地主階層(庶族地主階層)的力量強大,更先進的科舉取士制度建立發展起來。
從上面可以看出,當時的門閥可以把持這個制度,那么財閥、官閥、學閥、黑閥呢?
主張廢除高考制度的人,是中國人民最大的賊。高考制度不是要廢除,而是要發展完善,更好的去貫徹。沒有客觀公正,甚至制度都是白搭。而制度并不是最高主宰,主宰制度的是各個階層力量的對比而較量。
某國現在各種問題的癥結所在就是各領域的“精英集團”坐的太大了。以至于喪失了對整個國家利益的責任。而對高考問題是這個癥結的一個表現而已。
精英并沒有什么,各行各業總要有走到前頭的人員,這可以謂之精英,精英的產生在現在的歷史階段來說是必然的,也是需要的,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先進人物”。
但是,要警惕偽精英、惡精英、以及既得利益精英集團。
但是精英集團常常做的是,用非公正公平的手段來維護自己既得的精英地位和利益,并試圖將其世襲化或血統化。從而打擊阻礙了其他更多的精英的產生和全體人民的整體利益及進步。
在毛澤東晚年反復提到的“兩個階級和兩條道路”上去對照著看,最后就簡化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精英群體會怎么樣,他們是不是有遠見,有沒有全局和系統的思維,能不能領導前民族在民族利益的軌道上前進。其實這是所有第三世界國家的共同問題,第三世界國家的精英階層,他們在歐美老牌帝國主義精英集團的全球競爭的態勢下,如果在同一個體系內是不大可能擁有對外的競爭優勢。
換句話說他們的優勢不能在對外競爭中獲勝,這個時候精英階層如果把全部競爭優勢用于對內競爭,對本國的平民階層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
總而言之,就現在的形勢和歷史階段而言,高考制度需要完善發展,但主張廢除高考制度的人,是中國老百姓最大的賊之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