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傳統型的解放思想,通常都有既定話題。圍繞話題展開爭論,便是解放思想的既定路徑。各種思想激烈交鋒之后,往往是表面上達成共識,從而獲得既定效果。這種類型的解放思想,也許叫做統一思想更為貼切。
有時候,解放思想可能另有一番用意。一些“大是大非”問題上,如果希望人們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在相當數量的目標群體中,可能存在種種顧慮,用經典的話說,是“背上了思想包袱”。由此提倡解放思想,實際是要“放下包袱、輕裝前進”。這種類型的解放思想,就其目的而言,與統一思想并無二致。
上述形式的解放思想,一般沒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可言,只為解決可能出現的針對單一論點的思想混亂問題。一旦爭得不可開交,難以統一,就會掛上“免戰牌”,暫時放一放,以少說多干或者干了再說為好。此時可能有著多元思想,甚至多元思想還相當豐富。為了共同發展的硬道理,當然可以“不爭論”。
但實踐會出真知,不能自始至終只干不說。干過之后,仍然應當說說看,讓實踐的結果檢驗真理。思想的發展也是硬道理,實踐之后體會很多,思想可能更其多彩,這才更加需要實事求是地總結得失,科學嚴肅地反思問題,進而發揚成績糾正錯誤;尤其不能繞開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少數意見可以保留,多數意見就要采納。
假如仍然希望不同意見放一放,或者必須進行“說服教育”,甚至想要無所畏懼地殺開一條血路去,那么也有一條底線:必須遵守憲法、服從黨章、表達民眾共同意愿。只有完全符合社會正義,真實體現民族大義,可用合乎邏輯的預期目標加以佐證,才能理直氣壯地叫人閉嘴。否則只能解決思想,而不是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成為解決思想的代名詞,不僅是政治領域的嬗變,而且是文化范疇的摧殘。它不僅不能實現初衷,而且容易誤認為一種手段。最終結果是讓基本詞語變了味,影響還真不小。就象“同志”、“老板”、“先生”、“小姐”、“愛人”等常用詞語的大量變質一樣,似乎正在動搖著思想交流和文化傳承的根基。
也難怪如今缺乏共識,如果從廣告用語,到學術名詞,再到政治概念,全社會統統腦筋急轉彎,偷換概念蔚然成風,連表達思想的基本用語都在顛覆內涵,文化也便退無可退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