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性質的主體,一旦提出“反左”,其必然就是“右”(標準的“中”并不存在)。右之反左,是反對或要消除矛盾的對立面。而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世界是由矛盾組成的,矛盾著的雙方,是既相對立又相聯系的統一體,任何一方都不會消失。矛之不存,盾又何用?
正如人不能沒有左腳,不用左手,反對左腦。在宇宙這個四維空間中,古人就明白了陰陽調和的事物規律,上下左右缺一不可。一旦缺了左,右就殘廢了,而從原來的右,仍將生出新左來,如此反復,沒有窮盡;一旦反了左,右也被反,而矛盾的消亡,最終是以左右雙方整體消亡為結局。可見即便“反左”,“反右”也就并存了。
沒有綠葉,無所謂紅花;沒有謬誤,無所謂真理;沒有敵人,無所謂朋友。這個世界之所以經常要斗爭,根本在于矛盾雙方的排斥力占了上風;這個世界之所以經常講團結,主要是想加大矛盾雙方的吸引力。只有各種力量平衡時,整個矛盾體才能親和,這是和諧準則的哲學內涵。
提出“反左”,本身就有“斗爭”味,就有極右或“極左”之嫌,實際就是自愿充當并不惜自立一個靶子。提出“反左”的,可能看到底層的呼聲太大了,就誤以為左的力量太強了,不利于保持平衡,于是急忙提出“反左”來。這就錯上加錯,因為底層呼聲或民眾反應太大了,根源是在右的力量作用下,讓矛盾著的整體偏離了平衡態。
假如從主流層、權威界發出一種明確信號,就并不僅僅表示左右間的公開對立,而是主流層或權威界與整個基礎層的上下左右的全面對立。這個對立著的基礎層,可能是極為龐大甚至占絕大多數的社會群體。這就徹底背離了和諧準則。
而中央黨校教授沈寶祥甚至打出“解放思想就是不斷反左”的大旗來,根本不能與和諧理念聯系起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