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9日電/4月27日,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在其博客上表示,全球性的食品漲價可能引發嚴重問題,最受傷害的是低收入群眾;也可能造成社會危機,波及社會各階層。
每日經濟新聞引述茅于軾博文說,英國的調查發現,1/4以上的食品是被扔掉的。去年有報道說,中國香港中秋節因為食品過期而扔掉的月餅,可以堆滿一個籃球場。茅于軾認為,其實過期的食品只要沒有壞,完全可以吃,所以節約食品的潛力是不小的,問題是用什么方法。
茅于軾建議,“要求北京市所有的餐館必須將顧客吃剩的食品打包,勸誡顧客帶回家去加以利用。如果實在有困難的,可將打好包的食品放在餐館的指定窗口,路過的行人可以任意取用。”他認為,這個方法還可以推廣到每個家庭。各家有吃不完的食品,也可以打包送到餐廳的指定窗口,讓需要食品的人自由取用。這個方法不但節約了食品而且幫助了肚子餓的人,能夠免費得到食品,是一舉兩得。
大多數消費者難以接受
這一大膽建議,消費者怎樣看待呢?記者昨日隨機詢問了30名消費者,其中有收入2000元左右的大學畢業生,月入萬元的白領,還有工地民工及常住地下通道的流浪者。白領對此建議均表示不能接受。在華泰保險公司工作的白領王小姐認為,“首先是衛生問題,在不知道什么人食用過的情況下就斷然食用剩食,在經濟發展到今天的社會簡直是不可想像的。”
正在創業階段的侯先生略顯緩和,他認為,“這個意見可以接受,但我覺得不會去拿放在餐廳櫥窗內的剩食,如果在衛生可以保證的情況下給乞丐食用還是可以的。”
記者采訪了5名外來務工人員,其中兩人表示也許會去拿放在櫥窗內的食品,其余3人表示不會去拿。常住在地下通道的4名流浪者則十分支持:“如果放好了,就去拿唄!”
其實關于消費者擔心的衛生問題,茅于軾有著自己的認識:“認為吃別人的剩飯剩菜不衛生,因為里面有別人的唾液,那這個理由幷不充分。因為正式就餐的那一桌人彼此交換唾液幷不覺得不衛生,為什么最后加入的人就感覺不衛生呢?”
餐館稱不想“惹事”
記者采訪了大中型餐館近10家,沒有一家覺得這個辦法可行。一中檔餐廳老板直接表示:“哪有多余的人力去負責這種事,而且打包多出的費用誰來承受?”一高檔餐廳則表示,這樣做勢必影響餐廳的正常營業及整體環境。還有餐館認為:“如果剩食不能及時被拿走,食物變質將給餐館帶來衛生問題,這不是給自己惹事嗎?”
萬一吃出病來餐館是否要負責?茅于軾似乎也想到了這點,他認為,“為了鼓勵餐館的參與,事先就應該規定免責的條款,而且對餐館的參與要加以鼓勵。”即使這樣,受訪餐館也表示難以接受。
一些餐館老板表示,目前的自費消費者七成以上會選擇打包,餐館也可以加強節約方面的宣傳,如服務員指導點菜、提醒打包等,這些方式也可實現節約。
記者從北京的衛生、工商部門了解到,如果消費者從餐館取走剩食而引起食物中毒等問題,將給執法帶來更多麻煩,最終可能無法界定責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金剛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