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提出要培養“鋼鐵品質”的人才,可“鋼鐵品質”的說法校內人士普遍覺得不大順,有點別扭。近日偶然想到這個問題,忽然覺得只需要改一個字,把“鋼鐵品質”改為“鋼鐵品格”,這樣就會很順暢,精神色彩和格調也醒目得多,與學校所定義的“鋼鐵品質”的精神性內容顯得更合拍和貼切,盡管其精神表述不無值得商榷的地方。
從語義的角度來說,“品格”比“品質”無論在精神象征意義上還是精神內涵意義上,都要明顯地高一個檔次?!捌焚|”的本義是品相、質料,指的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物品的質量問題,在引申意義上,指的是構成人的品行、素質的本真性精神涵養;“品格”的本義是品位、規格,指的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物品檔次或格調的問題,在引申意義上,指的是人在品德、人格方面所體現出來的取向性精神價值。就“品質”和“品格”的精神含義而言,“品格”更具有自覺追求或著力培養的精神風格的意蘊,如“松樹品格”、“梅花品格”等;“品質”則更多地指原生的、純真的精神素質,如“金子般的品質”這種說法,就是因為金子最不易氧化,品質堪稱表里如一,而鋼鐵通常表面會氧化生銹,品質是否“表里如一”還真不好說。
這里本不想涉及學校定義的“鋼鐵品質”的內容,只是近日提出本文的正題時,校領導同志對我解釋了“表里如一”的由來及其在科學上的依據,我不能否認這個解釋的道理;然而,這種需要專門知識才能理解的“表里如一”品質,不容易對校內外宣傳并取得普遍認同,畢竟鐵銹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現象和工業上常見的問題。誠如領導同志所指出的,“表里如一”是學校長期培養的一種精神風貌和品格特征;那么,這種“表里如一”精神如何能夠與鋼鐵的特征聯系起來,易于聯想地加以表述呢?
我想,既然鐵銹是浮附在鋼鐵表面的氧化物,通常不會影響到鋼鐵的本真屬性,而且我們的機械研究和材料研究中還可能會涉及到防銹除銹的問題,這也正是為了保存鋼鐵的本真特性;聯系到目前所定義的“鋼鐵品質”中用了校訓里面的“崇實”兩字,在校訓里,其后兩字是“去浮”,恰合去除浮附在鋼鐵上的銹斑之意。因而,如果用“去浮存真”來表示表里如一的精神特質,正好既與鋼鐵和鋼鐵研究的某種特征相聯系,又和校訓及“鋼鐵品質”現有表述的前句“崇實求精”相對應,不知領導同志和校內的科技專家及學子們是否以為然。
言歸正傳,在精神表現意義上,“品質”和“品格”的含義有相近的一面,兩者常??梢酝ㄓ煤突Q,但在表達的層次和程度上又有區別,這在語用方面可以得到分明的體現。“品質”一詞既可以用于物質層面,也可以用于精神層面,改革開放前大陸上多用于精神含義,而臺灣方面則常用于物質含義,因為“品質”一詞實際上在漢語中是大陸上常用的“質量”一詞的本詞和規范詞,臺灣保持的不過是傳統用法而已。改革開放后,隨著臺商的登陸,“品質”一詞在物質含義上的傳統用法又重新流行起來,而精神含義的用法則隨之萎縮。
“品格”一詞雖然本來用于物質層面,但卻早已主要用于精神層面,海峽兩岸皆然。證之以百度中的搜索,即可一目了然?!颁撹F品質”搜索出來的首先是而且主要是有關鋼鐵產品質量的網頁,“鋼鐵品格”搜索出來的則全部是有關人的精神品性的網頁。學校要培養的是人而不是物,“鋼鐵品質”使人想到的卻首先是物而不是人,在百度中更幾乎是見物不見人,因而它給人有把人培養成物的感覺,我想這就是為什么人們覺得別扭的原因。
“鋼鐵品質”的提法顯然是借鑒了青島某校“橡膠品質”的說法。其實,在漢語詞的文化意涵中,橡膠本來就無所謂“品格”而言,如果說“橡膠品格”,那是一種生造的用法,很突兀的;所以,他們借橡膠物質品質的象征意義,來闡述其精神品質的含義,那倒是一種比較自然的說法。而鋼鐵就不一樣了,在中外語言的文化意境中,鋼鐵都是有“品格”的,如今我們舍棄象征人的精神的“鋼鐵品格”,仿造出首先表征產品質量的“鋼鐵品質”,這實在是舍本逐末。
有關方面稱,涉及“鋼鐵品質”的匯報材料已提交教育部。雖然如此,改易一字,并無傷大雅,更恰是“崇實求精”品德的體現。黨中央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和國務院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報告前后尚且可以接受黨內外人士的意見,并聽取會場內外的聲音,經過反復修改后才正式發表;中外領導人在各種場合的正式演講,出現脫稿而臨時增刪內容的情形也屢見不鮮。因而,學校尚未發表的匯報文稿,如何一字不能更動呢?
當然,如果按照潛規則,目前改動有困難,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這涉及到我們學校對今后長期的精神價值取向的表述,影響深遠,同時也涉及到校園內據稱可能耗費相當成本的固定性標牌的文字設置,希望有關方面能夠仔細推敲這一字之差和相關內容的表述,在適當的時候作出適當的考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