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妥協也是一種社會進步
幾十年來,中國政府素來以強勢的面目出現在公眾的視野;憑借手里的軍隊警察等國家機器,常常以“我是石頭我怕誰”的理念來執政。如此一來,民眾和老百姓無疑就成了一碰就碎的“雞蛋”。每當民眾與政府民眾與既得利益集團發生或這或那的沖突,并形成對峙局面時,政府仗著自身的優勢,習慣以對抗代替對話,高壓代替妥協,往往不分青紅皂白。政府總認為自己向民眾妥協和退讓是不可思議的,有失權威和面子的。
其實,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真正和諧,往往離不開政府必要的妥協,尤其是面對民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更應如此。雙方通過對話和互相妥協的模式來磨合彼此之間的關系,這才是治國安邦的上上之策。近年來,政府在這方面也作過令人喝彩的嘗試。比較典型的事例有:一、廢止收容制度;二、取消農業稅。這二件事,民眾進行過激烈的抗爭和不懈的訴求,最終民眾獲得了勝利。但是,政府在這二件事上的妥協和退讓,并不意味著政府失敗了,丟了面子了;恰恰相反,政府也是贏家,為此贏得了和諧的結局,贏得了順應民意順應歷史潮流的好評。
其實,值得政府妥協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國企改制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政府就很有必要向工人妥協和退讓。工人在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已經犧牲了太多的利益,忍受了太多的“陣痛”,被剝奪了太多的合法權益。在“最后的晚餐”——國企改制中,政府應當做個公正的“裁判員”,應當賦予工人與廠長經理同等的權利——共同分享利益和蛋羔的權力。畢竟,工人們為企業的創立與發展耗費了幾十年乃至大半生的心血。企業改制,本應遵循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不能聽信“冰棍理論”的鬼話,不能向廠長經理賤賣、白送。政府更不能在工人們起來維權和抗爭的時候,動用警察、軍隊等國家機器進行單方面打壓,搞強行通過。遺憾的是,在國企改制問題上,政府很少持妥協的態度。時至今日,中國的國企改制已近尾聲,國有資產基本上已被廠長經理們太子黨們瓜分完畢。依我看,政府太強勢或濫用權力未必是一樁好事。因為偏離法律偏離正義軌道的強勢,只能會積累下更多的社會弊端,只能會制造更多的 社會矛盾,只能會沉淀下更多的 階級仇恨。雖然中國的國企改制,在政府的“保駕護航”下,廠長經理們成了大贏家。但是,這樣的大贏家未必能笑到最后;因為贏家自己心里也感到贏得不光彩贏得不塌實,在“決斗”中沒能讓作為對手的工人階級輸得口服心服。為了保住他們搶來得果實,為了躲避有朝一日對他們的清算,許多廠長經理們在企業改制后選擇了這么一個動作:那就是腳底抹油——變賣不動產,舉家移民國外。從某種角度來講,政府在企業改制運作過程中,采取一邊倒和強行通過的策略及手段,無形中在工人階級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盡管從眼前和表面上看,企業改制強行通過之后,企業是穩定的社會是穩定的——但是,政府沒有看到將來,沒有想到將來——將來仇恨種子發芽的那一天!
我以為,要想確保社會的長治久安,要想擺脫政權輪回的怪圈,要想中國的真正倔起,有二件重要的事很值得政府去做。一,在中國各階級利益分配的牌局上,政府要在法律、公平、正義的框架上去做好平衡工作。二、政府要把把自己與老百姓之間的關系,看成是魚和水的關系,看成是舟和水的關系,而絕不是石頭與雞蛋的關系。換句話說,有些時候政府應當作出必要的妥協和退讓。
草民以為,用對話來代替對抗、用妥協來代替流血,這才是值得稱頌的的執政理念,這才是“和諧”可靠的基石,這才是避免怨怨相報的良藥,這才是法治社會的游戲規則。有時,政府的妥協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社會進步的標志。為此,望各級政府、望我們的“公仆”三思,并好而為之。
作者:杭州八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