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到哪里去看民意?
田嘉力
4月17日《人民日報》載文介紹河北省考核干部的新觀念、新舉措。除了拔掉“GDP崇拜”根子、淡化GDP意識、治理“攀比造假”源頭、不搞一刀切和齊步走等等以外,最為引人矚目的是“群眾不認可,數字高也白搭”。
“群眾不認可,數字高也白搭”是通俗的說法,官方正式的書面語是“引入民意調查制,設計滿意度下限”。如何進行“民意調查”呢?文章介紹說:“民意調查一般在來自基層的、未在參加民主測評范圍內的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進行。還可以委托有關部門或社會中介組織采取入戶調查、發放問卷調查表、政府網站評議等多種方式進行。”觀念是新的,辦法是好的。但我對獲取民意的渠道表示擔憂。不僅是干部考核,所有關于民意的獲取,我都有些擔憂。
這些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中介組織的入室調查,就能夠反映民意?某副總理說,她最大的煩惱是聽不到群眾真實的聲音。當然,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不同于副總理,他們一般來說還不至于“最大的煩惱是聽不到群眾真實的聲音”。這些代表或者生活于基層,或者工作于基層,總是可以聽到一些群眾真實聲音的。問題是他們能不能夠、敢不敢于把真實的聲音傳達上去?我看有些懸。黨代會幾年一次,人大會議和政協會議每年一次,全國的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累加在一起應該有上萬人。在傳達民意方面并不是很令人滿意的。否則,群眾哪來那么多的抱怨、而且拖延多年而不停息?
至于中介組織的入戶調查之類,其效果更等而下之,不說也罷。
那么,領導機關到哪里去看民意呢?我想,首長們“親自”來到基層,與群眾促膝談心,親切交流,應該是最有效也最可靠的。過去周總理,現在溫總理,都經常這么做。過去的毛主席,現在的胡總書記,也都盡量抽時間這么做。可是離百姓越近的官員越不喜歡這么做。比如企業里的書記廠長,幾乎不和職工見面。一個縣長,甚至一個街道辦事處主任,百姓都很難見到他們的“尊容”。這是“走出去”的尷尬,至于“請進來”,也不容樂觀。
溫總理是善于“請進來”的。溫總理說過“中南海的大門始終是暢開的,人民群眾可以隨時到中南海反映情況,提出建議。”可是比中南海規格低很多的機關,卻并不向群眾“暢開”。有些縣市搞過“*長接待日”,據說前一天下午就有人排隊等候首長接見了。可見百姓是很難被“請進來”的。官方破天荒搞一次,也是蜻蜓點水、曇花一現。這倒是很奇怪,有些領導干部感嘆“最大的煩惱是聽不到群眾真實的聲音”,而有些呢,“民意”送上門了,他們還不愿意接納。真是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如果又不愿意“走出去”、也不愿意“請進來”,真要看民意的話,其實還可以到網絡論壇上來看。網絡論壇雖然有管理員在“把關”,但在這里“民意”仍然是非常旺盛的,仍然是“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只要想看,只要想聽,天天都有。網民是個龐雜的群體。具體到張三這個網民,李四這個網民,也許都不怎么樣,有些人還愛惡搞,但成千上萬的網民,不約而同的發出同一種聲音,那就值得重視了。這里是有民意可看的。幾乎不花成本,又快捷方便,值得領導機關一看。
http://www.rmloho.com/user1/163/archives/2008/337849.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