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社會主義的本質”?
關于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到底是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二十幾年前就開始了,并且直到十幾年前還在爭。結果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發表了一番現已被國內各大歷史、政治乃至語文教科書均引為經典的言論后,爭論才暫告一段落(明里不怎么爭,暗里還是爭得蠻激烈的)。或許讀者會嫌我啰嗦,但為了分析的需要,這里還是有必要重述一下當時的話。鄧小平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段言論,幾乎是鄧小平理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馬克思主義中國花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核心內容,并推動了中國共產黨在“十四大”上確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
按照現在流行的定義,市場經濟是指社會化的商品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其實,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日益社會化是不容置疑的,因而從市場經濟的定義本身就可以推知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發展。“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單說這句話是沒問題的。因為商品交換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出現,可以說,在奴隸社會已有市場經濟的萌芽,封建社會就有市場經濟因素存在,故市場經濟的全部并不等價于資本主義。那社會主義社會能否也有市場經濟呢?想必主流們都會異口同聲地說能,因為連鄧小平都已經肯定了嘛。不過,我認為鄧小平的話尚有值得推敲之處。
不可否認,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關于“計劃”和“市場”的言論對促進中國整體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可這番言論是否真如眾人所說是對馬克思的發展?列寧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一章開頭就說:“市場是商品經濟的范疇,而商品經濟在它自身的發展中轉化為資本主義經濟,并且只有在資本主義經濟下,它才獲得完全的統治和普遍的擴展。”顯然,對市場性質的認識,列寧和鄧小平是截然對立的,一個認為市場必定要在資本主義經濟下才能獲得統治和擴展,一個認為在社會主義經濟下也行。列寧是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也是馬克思主義者,怎么馬克思主義會自相矛盾?這可不是用“鄧小平辯證否定了列寧”之類的話就能輕易搪塞過去的。或者是列寧錯了,或者是鄧小平錯了,二者必居其一。那會是誰錯了?列寧的言論是直接來自馬克思的,如果列寧錯了,那馬克思也錯了,而鄧小平卻對了,則鄧小平的言論不能說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而應當說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部分理論的改正。如果鄧小平錯了,那馬克思主義的相應部分就是對的,那更不能說鄧小平的言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再看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闡述,我認為這句話是比較含糊的。“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并不是社會主義社會所特有的,歷史上每一個新的社會制度取代舊的社會制度后,都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起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作用。既然強調“本質”,就不宜用其他社會都可以有的性質來與其他社會加以區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確實是社會主義社會區別于以往任何一個剝削型社會的很大特點,但是注意,只是特點,若論“本質”,還必須再指出造成這一特點的經濟根源。可鄧小平的話中卻沒有指出這個經濟根源,是他考慮得不嚴密嗎?不見得。他特意在說“社會主義的本質”前先聲明“計劃”和“市場”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其實已經暗示了這個經濟根源可以是市場經濟。他沒有直接說,首先可以回避傳統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看法,減少爭論;其次不會自相矛盾,因為一旦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發展市場經濟就區分不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了。這樣,鄧小平就以指出事物本質的口吻給人撥開云霧的感覺,讓人認為他的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然后大家才會安心地去發展市場經濟。
我這么對人家的話進行分析,似乎太挑剔了,畢竟在鄧小平的指導下,中國好像已經并且還將取得日新月異的成績。可成績歸成績,不要高興得太早,我們還得找個時間靜下心來對中國能發展到今天的原因作深入的思考,而不是只會唱贊歌或只顧獲取個人利益。
中國的生產力已經發展到一定高度了,社會問題也出得差不多了,我們很有必要對關系到將來共產主義實現的原則問題,即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到底有無本質聯系以及現在的中國到底是姓“社”還是姓“資”,作再思考。不妨作個假設,如果毛澤東現在突然復活,看到中國的經濟狀況,他肯定會憤怒地質問我們怎么在走資本主義道路。對毛澤東的質問,我們不能怪他,因為我們確實在向資本主義靠攏;可他也不能怪我們,因為我們不得不被卷入到資本主義當中。不要誤會,我這不是折衷主義,而是在陳述事實。到底我國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有著怎樣的瓜葛?留待讀者好好分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