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簡化字是螳臂擋車,識繁體字利文化傳承——從個人經歷談重視繁體字啟蒙教育
風云嘯
一、作為理工科畢業生,我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對于中國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繁體字,也有較深的感情。很有些時候,我覺得每一個漢字都像一個充滿意韻的生命體,也包括繁體字,雖然看繁體字書時往往伴隨著一種復雜不流暢的感覺,但還是很尊重它們。漢字的協調美和諧美是客觀存在的,這是民族文化基因的一個重要部分。
二、簡化字我認不全,可能還不到80%。而繁體字也能夠認識一部分。讀書時課余讀老子、論語、史記等,都是繁體豎排的版本,十幾年前還曾幫助一個書法愛好者把《大唐三藏圣教序》筆帖通了一遍,甚至還搞了一個命名為“風云碼”的可以給所有簡繁漢字編碼的漢字輸入法。所以,我覺得,說幾句關于文字、關于繁體字的話還是有資格的。
三、我從未在課堂上學習過繁體字。我的繁體字啟蒙應該是在小學時讀父親中小學時期的課本開始的。那繁體字課本是橫排的,好像已經經過初步簡化,文字看半邊再前后一順都能順出來。當時父親把他讀書時的一個講義夾給了我,那文件夾封里兩頁是簡繁漢字偏旁對照表,很簡明扼要的一種。無意中看了,有時讀繁體字書籍時就回憶了起來。當然繁體字們在字典里也是能夠查到的,但很少查過字典,嫌麻煩,耽誤閱讀速度。
四、高中時有一次在作文中引用《離騷》,老師把我喊過去,讓我讀,讀錯了好多字,但大意說的差不多。老師說:還是漢字好啊,表意。不知道讀音,也沒有見過,看樣子就能估出來大致是什么意思。后來我想,中華文化能歷經劫難而不衰,可能漢字在這方面的特點有作用。我現在在論壇上打帖子,有時大家還認可,應該也與年輕時喜歡讀傳統文化有關。
五、說這么多,是想說:繁體字很重要,讀了它們能夠離傳統文化更近,神交古人時沒有隔膜感,能提高一個人的歷史感和人文層次。但同時,繁體字也并不一定必須在課堂上學習。只要閱讀量達到了,簡化規律大致了解了,識繁也不是很困難的事情,至少要比閱讀量少還想有文化品位的人們想象的容易。
六、但是,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和人們功利推動的明顯化,繁體字啟蒙教育如果忽視,很可能使請少年們即使去天天補英語也不愿意看繁體字,而這樣會導致三、五十年后對中國傳統文化釋讀的社會性難題,也會影響我們對整個中華文化圈輻射的力度和深度。我們自己文化的根我們是必須重視的,當然,重視的具體方法途徑都可以探討。
七、我覺得,將繁體字正式納入小學語文課程,不僅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而且可能還會導致整個文字體系的混亂。即使在中學段雙行印刷也不可取,增加學生心理負重感不說,還會阻礙學生對整體篇章的把握和理解,有以文害意之累。但是,我們可以仿照現行中小學的閱讀文選《古詩文誦讀》等,來一套繁體本《閱讀文選》。小學也可以有,就不要豎排了。將語文課本內容,一些經典故事、中外童話等,都可以用繁體表達出來。如林漢達的《上下五千年》,歷史故事系列,都應有不很難讀的繁體字本。市面上也應有一些繁體字書籍銷售。拉動教育發展方向的高考,也可以增加一定的認識繁體字的分量,只是不要搞得太難。總之,當從繁體字啟蒙的一代即將離開社會之際,在整個社會閱讀界營造一定的繁體字氛圍有利于文化的傳承。
八、呼呼啦啦打了這么多,忽然感覺我是坐而論道,不知窗外之春秋。當此國家民族面臨嚴峻局面,分裂分子囂張,有些洋人舉刀過來時,我不知道這個時候提繁體字是否會導致意識上的麻痹。因為簡化字的推行本身對于民族振興發展起著基礎性的巨大作用,有著造福全體人民的重要功績,可以估摸會有網友說我的繁體字觀有迎合日寇臺獨之嫌。說就說吧,反正我這樣想也不是一天了,我也并沒有要求非在別人對你虎視眈眈時忙著去研究繁體字。
九、最后講個真實的故事,說一說傳統文化典籍對人生的成功也會有直接作用。若干年前,我第一次去找曾獲校園歌手稱號的學妹時,我帶著她學習了《史記》中老子的一番話:“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她說:你好象是說我的啊。覺得我很有學問。后來,她成了我的老婆。啊啊,一笑。
二○○八年三月二十一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