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袁隆平落榜與宋祖英復古的思考
說起袁隆平和宋祖英兩人,可以說除了十三億中國人外,連整個地球人都知道他倆是干什么的,前者是名揚海外的雜交水稻之父,后者則是有著百靈鳥之美稱的歌唱家。
前段時間,聽說袁隆平因對人類吃糧問題貢獻巨大,曾被世界最強大的美國授與美國國家科學院名譽院士的稱號。可在美國都授了院士稱號的袁隆平,在自己的國家中卻被“遺憾”地宣布沒被評上中國的院士而榜上無名。
袁隆平在國內沒被評為院士,其實不奇怪,如果評上了,那才真是新聞。因為,在目前“海歸”得勢,洋文當道,學歷至上,著作盛行,論文第一的國情下,袁隆平這個土生土長的土專家,在那些有著洋學背景的人的眼中,可能根本就是個看不起眼的土人而已。這就象《神醫喜來樂》中的王太醫們打心眼里根本就瞧不起沒有門弟背景沒有入得太醫院大門的土生土長的神醫喜來樂是一樣的道理。
再來看看如今每年招的幾十萬研究生,哪個專業不都是實行了政治英語一票否決制的現象就知道了,袁隆平的英語程度如何?是否出國留過洋?是否是本科碩士博士一步步按部就班地登上那個學術界的金字塔的?再說你袁隆平到底出過多少著作,寫了多少論文發表在世界頂尖級的刊物上?有了如此多的因素制約,別說你袁隆平還只整出了雜交水稻,你就是整出了再多的東西,有了上面所說的各種“國情”和“國制”,你袁隆平如果要評上院士那還真是難上加難。
總的來說,在當今的中國,門弟出身是個關鍵,洋文水平是個關鍵,政治學學得如何更是關鍵,這所有的所有,少了一樣都不行,否則,即便你再有天大的能耐,要登上那些士大夫似的院門還真是“說你不行你就不行”。
這就象研究生招生,哪怕你的畫畫得再好,哪怕你的藝術功底再強上了天,只要政治英文這兩科略差一點,就得跟研究生的大門無緣是一樣的道理。
現在來說說宋祖英委員的事情。
中國有個特色,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你出了名,你就可以被選成政協委員。政協委員是干什么的呢,那就是提提案,對于以唱歌為生以唱歌出名的以唱歌走紅的宋委員來說,我原先想到的就是她可能要提一個讓小學中學大學都要提倡大唱弘揚正氣抵制靡靡之音的歌曲例如《今天是個好日子》《歌唱祖國》《英雄贊歌》《紅梅贊》《黨啊媽媽》之類的提案。因為唱歌是宋委員的本行,在本行中說話,起碼別人很難找得到岔,沒曾想到宋委員突然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個要搞繁體字教育的提案。據說,宋委員們還說只有這樣,今后的學生們才不至于認不得繁體字。在提案中,據說宋委員們還甚至跟繁體字定了個性,說繁體字才是中國文化的根。
其實,宋委員在這個提案中出了幾個錯:一是中國文字的根是甲骨文而不是繁體字;其二,說不學繁體字就認不得繁體字也是個沒經過調查的想象之物。本人就是沒學過繁體字的人,本人的孩子也是個沒學過繁體字的人,可因為看的書多了,其中不乏有繁體字的版本,這一來,自然而然的也就識得繁體字了;其三,宋委員可能對電腦辦公不太了解,在如今的電腦中,有一種叫做WORD的文字軟件,在這個軟件中要把繁體和簡體字相互轉換,那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情。哪怕就是幾十萬字,這樣的轉換也不過就是幾秒鐘的功夫。特別厲害的是,還有一種文字軟件,當你打字的時候,想要繁體你就可以設成繁體,想要簡體就設成簡體,這只需用鼠標點擊一下“簡繁設置”就可以了,你輸入的時候,輸入方式還是一直按照簡體輸入,電腦自己就可以自動幫你完成簡繁轉換。因此,把這種事當作提案來提出,實在是對中國文字的歷史和現代化處理不在行的表現。
仔細想來,此次音樂界的宋委員們提出這樣外行的提案,除了給人以“無病呻吟”的感覺而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出于趕時髦。趕什么時髦呢?當然是趕復古的時髦。
中國現在有兩種最大的時髦,一種是出國學洋文當假洋鬼子后再做“海歸”的時髦,還有來得更干脆的就是入英美國籍后留在中國國內掙中國人的錢的大時髦。另一種時髦就是復古。比方說在哪兒發現了一塊爛瓦片,只要說這是周朝時代的東西,那就不得了!仿佛只要手中有了這塊破玩藝,中國就偉大得不能再偉大,強大得比任何國家都強大,在這些人的眼中,美國的航天飛機都沒有這塊破玩藝值錢。
近幾年來,在重視傳統文化和提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景下,復古不但成了一種時髦而且成了一股風。在復古人士的心目中,仿佛只要復了古,祭出炎黃二帝,抬出孔子孟子莊子,臺灣就統一了,國家就強大了。仿佛只要對世界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列強們就不敢小瞧我們中國了。在這種背景下,美女博士于丹,靠講論語,一時間名利雙收,聲名雀起,這可能也是宋委員們不甘心沒入古群沒趕上時髦,從而要提一個繁體字提案的原動力。
其實,中國要強大,最關鍵的是要盡快地發展現代化的生產力,要有處于世界一流的高科技的軍事實力。只有生產力高度發達,只有高科技的軍事裝備,中國才能真正地強大和發達起來。要說古,中東的伊拉克的兩河文化也不比咱們中國差。要說古董,伊拉克的古董也不比我們中國少,可是再古又能怎么樣呢?伊拉克被美國打成那樣,難道不是很能說明問題嗎。
在本人看來,咱們中國現在的教條和時髦實在是太多了,所有這些教條和時髦,其實都違犯了一個根本的原則,那就是不利于中國自己專業人才的認可和培養,不利于中國自己應該具有的創新能力的發展。事實上,西方發達國家的強盛不是因為英文在科學上有多優越,而是因為他們工業化革命比中國早了一點。中國的落后,問題不是出在中國的文字上,而是出在中國的封建歷史過長和守舊意識太強。因此,無論是復古,還是洋化,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只有充分地解放思想,不拘一格地培養與認可在有關專業上確有成就的人才,中國前進的速度才會加快。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才會縮小。也只有這樣,中國“自主創新”的戰略才不會落空。
最后,本人想說的是:因為復古思想和爬行主義都不利于中國的快速發展和自主創新!因此只能讓復古和洋化這兩股時髦之風盡早見鬼去吧!
二○○八年三月十八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