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制造”,通常均指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條件下,一定的勞動者對特定的原材料按特定工藝的質量體系進行加工生產。是人操作,就可能出錯。制造質量就有可能產生這樣那樣的不足或陷阱。不同的人只不過產生的概率、程度、頻率及危害大小有差別罷了。
現代世界有兩個制造大國集中在東亞,一個是新近崛起的中國,另一個就是資深制造強國日本。
曾幾何時,“日本制造”是優質品質的代名詞。特別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到船舶、工程機械,小到家用電器、相機、兒童玩具。日本產品的質量讓人叫絕。
然而,一進入二十一世紀,日本產的汽車、工程機械、手機電池、數碼相機、家用電器、化妝品,不光是中小企業,一些原來讓日本人引以為傲的大型企業,如索尼、豐田,松下、佳能、富士重工、三菱相繼宣布召回不合格產品,使“日本制造”的質量招牌迅速褪色。召回數量之大,讓世人瞠目結舌。日本國土交通省日前發表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04財政年度內,日本各汽車生產廠商先后向國土交通省提交了438份召回報告,總計高達756萬輛有各種各樣問題的汽車需要召回。在2005財政年度就增加到了840萬輛。2006年索尼陷入產品質量怪圈 2006年11月24日,剛剛經歷了筆記本電池風波的索尼再度曝出8個型號數碼相機有嚴重設計問題。
有問題解決問題就是了,而日本上下檢討“日本制造”質量下降的方式卻很奇特。
對外是:“不表態”。如三菱的帕杰羅,SK-Ⅱ化妝品等,他們自己明明知道有問題,卻對中國消費者的召回要求心遲遲不理睬,只到“中消協”出面。
內心是:擔心韓國和中國的產品趕上,讓日本制造失去優勢。
對內是:只關心究竟誰為產品質量負責。
沒有多少人關心如何改進產品質量。如何保護消費者的權利。
現如今,日本人不敢這么自信了。日本產品頻頻遭遇“質量門”,而中韓產品的競爭力卻日益增強,加重了日本人的不安全感。
于是,日本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中國制造”上。“毒餃”、鮐魚敵敵畏殘留、“毒包子”。。。。。。接踵而至。
中國制造出不出質量問題,本文不在此展開討論。
中國方面的態度則是:客觀對待、查清真相、本著對消費者高度負責的態度“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先行封存。中央及地方當局提前界入,司法程序同步啟動,聯合調查、國門洞開,甚至派出國務委員親自前往日本進行會商。
對外是:積極回應,毫不推諉。
內心是:深惡痛絕、一查到底。
對內是:舉一反三,引以為戒。
是如此,日本并不滿意,他們不僅想妖魔化“中國制造”,還想重溫“領事裁判權”的美夢,公然提出要在中國“設立官方質檢機構”。
學術界認為,這一切 “最大的改變可能不是日本在質量上掉隊了,而是中國趕上來了。”
而我認為:都是“制造”惹的禍,中國今后多創造,少制造。不讓那些吃了中國便宜商品,又拿中國制造說事的家伙找到口實。
我這樣一說,可能又要被一些成熟的“大人”妖魔化成“憤青”了。就是用高強微量元素檢測裝置在字里行間中找不到“反日”的只言片語,給個“比憤青的話高明”的評語。也打你個“憤青”擦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