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什么是農墾農場——此貼是專為“星逝夜潭”網友《刪帖說》一文續貂
刀鋒
深讀了“星逝夜潭”網友的《刪帖說》一文,方知居然有那無恥之人把農墾農場說成是勞改農場,為了讓公眾了解真相,筆者現把歷史重新展現于化日之下,讓讀者對農墾農場以及農墾系統的發展做一個全面的了解,同時看清那些面對歷史卻否定歷史的造謠者真面目。
農墾系統的來歷:
建國之初的1956年,中國政務院(后更為中國國務院)下設農業相關主管機構為:農墾業、農林業、農牧業、農副業、農漁業五大部門,五大部門的職責是對各自管轄業務按照國家宏觀經濟的階段計劃,逐層、逐級傳達到從事相關行業的每一個基層,以行業劃分使勞動群眾對所從事的農業活動形成由國家對個人的“教、學、輔、助”的系統管理制度。其中,農墾部的主要工作是,避免與農爭地而在無農地區開辟新農業基地,從事農業生產,滿足國家建設對糧食的需要,這就是農墾系統的建立。
說得直接些,農墾系統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國家隊”,農墾系統的職工均是在編的國家正式職工和國家干部。1956年中國政務院就制定了工人輔助農工計劃,以農墾部的建立為標志,有計劃、成規模、有系統、成建制的輸送城市工人到沒有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但完全適合農業生產和發展地區進行農業生產。自從農墾部建立以來,以分散的落后的小農經濟為代表的中國農業歷史就此終結,中國第一次出現了國家負擔的中國農業生產體系。
在1956年至1982年期間,中國農墾系統除保留系統內200萬干部職工生活用糧外,其余全部糧食全部上交國家,對緩溢國家糧食價格作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而農墾部門每年無償上交國家的糧食也由1957年的數萬噸上升至1980年的近億噸,尤其是在棉花、食用油、糖等經濟作物生產方面,農墾系統的貢獻更是突出。我們甚至可以用這樣的話來做一個樸實的描述:是中國的農墾系統干部職工養活了全部中國的城市人口。
農墾系統的干部職工,對中國的農村群眾也是有著巨大貢獻的。在1981年以前,國家從農村地區收購的糧食價格是高于經過加工后在城市銷售糧食價格的,正是由于農墾系統每年上交國家的糧食成本低廉,才平溢了這部分糧食差價。而且,在歷史上受到災害沖擊的年份,國家不僅不從農村地區上收糧食,反將農墾系統上交的糧食中保留口糧優先返送農村地區,保障農村的人民生活,這也就是為什么在那幾年中城市人口反而沒有糧食,卻要到農村親戚家“借”糧。
1982年國家第一次對國務院政府機構進行調整,由原來的一百多個部委縮減至五十余個,其中將農業相關系統的農、林、牧、副、漁業部全部歸屬于農業部下屬局級單位,形成了今天的農業部農墾局。也是從這一年起,農墾系統上交國家的糧食開始成本核算,按價計量,從而一舉改變了農墾系統二十多年的“虧損”狀態,首度實現利潤兩億多元。1983年,由于當年糧食價格的快速提高帶動全國物價飛漲,糧食產品價格猛翻了180%,中國出現了自建國以來第一次通貨膨脹現象。雖然我們對那一年的物價變化記憶猶新且心有余悸,但這也能夠充分說明農墾系統干部職工生產的糧食占國家糧食生產總量的比重。(這一年的通貨膨脹較1989年的第二次通貨膨脹而言還是小巫見大巫,1989年中國的通貨膨脹率達到270%,1992年通貨膨脹率達到310%。)
農墾農場的來歷
如果用一句話做客觀的描述,農墾農場就是工人從事農業生產規模化的工場。農墾農場通常是局級單位,負責的一般是書記、主任和副主任,下設處級單位和科級單位,農場職工都是按照標準行政定編國家編制的正式職工。
農墾農場作為中國農業發展的龍頭單位和創新實驗的帶頭人,其功勞是不可磨滅的,從養牛業、海產養殖業、種苗培植到棉花產業基地、玉米產業基地、小麥產業基地,幾乎每一次農業技術嘗新都是在農墾系統和農墾農場的全力支持下完成的,再由此基礎向全國的廣大農村地區推廣。
經過20多年的建設,農墾系統已經在全國除臺灣地區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內都建立了農墾農場,這些農場不僅接納了來自城市的兩百萬勞動工人,同時采取自力更生的方式,建設起足以安置四百萬農場工人親人和家屬的生活基礎設施,使得農墾系統干部職工可以安心工作全力以赴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
在小崗村成功實現承包到戶的風潮席卷下,1983年農墾系統也進入改革階段,一部分農場職工提出向農村改革看齊的“承包”和“分地”,但是農墾系統經過認真研究認為,農墾農場雖然是從事農業生產,但是屬于全民所有制資產,農場的干部職工不是農民,不能分地也不能得到宅地,從而頂住了這次“分家潮”。
到2003年,全國農墾系統及農墾農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了840億元,在保障了幾乎所有在職職工和離退休人員的養老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給予全農墾系統在職職工20億補貼、承擔全墾區半數職工干部家屬的生活保障、以及每年承擔社會負擔60億元之外,仍然實現了十多億利潤。而農墾系統的養殖農場,更肩負著國家戰略物資儲備的重任,2007年初一場豬藍耳病席卷國內,農墾系統農場圈養豬也大受波及不得不采用緊急處理措施,令國內豬肉價格上漲了近100%,可見失去了農墾系統戰略物資保障后的中國,在已經全面私有化的農業經濟面前難以支撐,更加凸顯中國農墾系統和農墾農場的重要戰略意義。
以上是我國農墾系統和農墾農場的現實以及歷史意義,令筆者萬沒想到的是,這樣一個有著偉大貢獻的勞動集體,居然被人污蔑是“勞改農場”?說這話的人對得起農墾系統的幾百萬干部職工嗎?對得起他吃到口中的糧食嗎?
為了加深讀者的認識,我這里轉述一段農墾農場職工自己的話:“我們農場是什么?是農民但不入會、是企業但不納稅、是政府但不開會、是部隊但沒軍費,因為我們服務的是全社會!”
相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