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同志的貓論破除了對“姓資姓社”的爭論,引導了中國改革開放逐步走向深入,但在要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中國想要科學發展,就必須對貓論進行批判。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的是,抓住老鼠并不是評價貓的唯一標準,黑貓雖然能抓到老鼠,但由于一方面成本太高、一方面破壞太大,所以并不能稱之為“好貓”。
比如家中有老鼠。每天搞破壞,家庭每天平均損失10元錢的物資,家里人受不了了要養貓來抓老鼠,買了個黑貓,發現效果很不錯,老鼠的破壞很快就被黑貓阻止了,家里每天可以減少10元錢的損失了,但家里人一算賬發現不合適。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成本太高,黑貓每天要吃最好的貓食,需要花費100元;另一方面破壞太大,黑貓抓老鼠的時候不是把家里的古董碰壞了,就是把家里的家電什么的摔壞了。顯然這樣子的貓雖然能抓老鼠,但絕對不能稱之為“好貓”。
貓論指導下的改革也是這樣。一方面成本太高,每年公款吃喝幾千億、公車消費幾千億、公費旅游幾千億,再加上貪污受賄、環境污染等等,成本實在是太高了;另一方面破壞太大,農村改革最終改出了“三農問題”;工業改革最終導致大量工人下崗無以謀生,工業的核心創造力徹底消失,整個中國的工業成了“打工仔”;醫療改革導致大多數人看不起病;教育改革導致許多人上不起學;住房改革導致大家成了“房奴”,似乎除了GDP這個老鼠,改革一無所成。
在某些條件下,可能“貓論”是正確的,但這種不預設前提的說法在一個比較長期的大環境下,肯定是有缺陷的。現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就是對“貓論”的糾正,根據這一觀點,我們可以這樣說:“并不是能逮住老鼠就是好貓,要科學的逮住老鼠才是好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