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太天真太傻”
——救救孩子!
禺山默客 2008-02-14
11日下午,身陷“艷照門”風波的阿嬌(鐘欣桐)首次開腔回應事件:“……這件事對我和身邊的人造成很大傷害,我以前太天真太傻,但是現在已經長大了,謝謝公司,謝謝家人,謝謝我的朋友,不離不棄對我的支持!對于社會大眾的影響,我深感歉意。在未來的日子,我會繼續努力,多謝大家的關心,也謝謝一直在支持我的歌迷!”(2月12日羊城晚報)
據媒體報道稱,整個發言鎮定連貫,顯示阿嬌不受事件影響?,F場照片也顯示,阿嬌出席活動過程中始終面帶微笑。圈內前輩對此表示肯定,白韻琴贊阿嬌:了不起,100分!汪明荃則贊阿嬌勇于面對是成熟表現;等等??磥戆苫貞G照事件,公關效果不錯。
但據悉阿嬌此次在公眾面前交代事件,非她本人意愿,而是其公司英皇受到了來自廣告商的壓力。因而,其誠意也令人懷疑了。不過,這正應了“身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老話,何況這江湖還是娛樂圈。
仔細琢磨一下,阿嬌這段回應堪稱“滴水不漏”、可圈可點,英皇旗下無弱兵啊。短短一分多鐘的發言,涵蓋了幾個信息:一是“致歉”,二是“感謝”,三是“解釋”:“我以前太天真太傻”——這一句可謂“神來之筆”。
阿嬌自出道以來,一直都是清純玉女、天使形象示人,且甚得擁躉擁戴?!捌G照”風波,玉女形象難免蕩然無存。但一句“我以前真是太天真太傻”,既可表示以前的玉女、天使形象正是“太天真”的表現,而不是裝的或包裝的,也可以作另一種揣測,即阿嬌“遇人不淑”了,比如有人說她遭遇愛情騙子(大抵指陳冠希)云云,而這還是因為“太天真太傻”。此外,還可解讀為一種“懺悔”姿態。更妙的是“以前”二字,“以前”是什么時候?是幼稚園、中學還是剛出道的時候,抑或只是“艷照”曝光之前?反正,這“以前”是不確定的,不確定就有騰挪的空間,任你怎樣理解都可立得穩。
不過“我以前太天真太傻”這話,也難免令人翻起阿嬌的舊賬來。2006年香港一雜志刊出阿嬌被偷拍照片,事后她對著媒體痛哭流涕,其梨花帶雨、楚楚可憐的樣子,讓人不勝唏噓,不由讓人心生憐憫之情。而據香港媒體報道,阿嬌曾經在出席一個叫做“貞潔校園開學禮”活動時,公開明確表示拒絕婚前性行為。然而與此同時,她卻在拍攝著床上私房艷照(目前網上流傳的部分照片正在其時拍攝)。如此大的落差,難免令一些歌迷感覺“受傷”,甚至有歌迷深感憤怒,直斥阿嬌“虛偽”。其實,憤怒大可不必。
事實上,“艷照”風波不過是將娛樂圈內的一些被炫目的光環遮蔽的本來面目暴露了一下,或許這只是“冰山一角”。不過,此次“艷照”風波又好像一面锃亮的鏡子,照出了一些世相百態。
回顧“艷照”風波爆發之初,英皇迅速回應稱阿嬌“艷照”是不法分子用“移花接木”制造的,同時高調報警,其信誓旦旦、言之鑿鑿,不由得讓人不信。然而,事實擊碎了謊言。于此,沒所謂真相,只有公關,應對危機。只是“艷照”一出,星光暗淡,公關失色。
但“艷照”風波迅速蔓延,不但令當事者倍感困擾,不承想還引發公眾對香港警方執法的詬病和質疑。香港警方接警之后迅速采取行動,旋即拘禁香港網民鐘亦天,同時宣稱找到了艷照源頭,不過之后艷照卻繼續出現,“源頭”一說不攻自破。同時,還惹來選擇性執法的質疑。更要命的是,警方前后說法不一,先是說老友傳閱不算違法,后又稱私藏大量不雅照即涉嫌違法,令公眾相當困惑,還引來濫權的質疑聲浪。在“很黃很暴力”而且非常兇猛的“艷照門”跟前,香港警方多少有些進退失據、亂了方寸,讓人有些意外。
“艷照門”波及范圍可謂不小,除兩岸三地之外,還有日本、韓國等等,真是:港星“艷照”全球發布。而其影響也不可謂不大。在這個冰雪春節里,不少網友過年之時,也不忘設法搜集艷照欲一睹真容,真是忙上加忙了。值得關注的是,“艷照”出現之初,就有人擔心這可能導致大陸網民的“災難“,稱公安部門可能依據公安部第33號令有關條款對色情圖片的瀏覽、下載者進行打擊。吉林公安廳的“提醒”正是先兆。尤其微妙的是,大陸正在進行網絡掃黃,此次掃黃行動將持續至今年9月。“艷照門”顯然已引起國內執法部門的高度重視。
應當說,在“艷照門”事件中,受害者角色是比較模糊的。也正因如此,在“艷照門”事件中缺乏了同情,更多的則是起哄、看熱鬧,以及近乎情色的狂歡。也許身陷“艷照門”的藝人,包括阿嬌、張柏芝、陳文瑗甚至陳冠希等等,都可算是“艷照”瘋傳的受害者,他們或許值得同情吧。但其實“艷照門”對孩子、年輕歌迷的毒害和影響才是至大。我的問題就是:誰來救救這些孩子?!
針對阿嬌的“我以前太天真太傻”,有網友寫下一副對聯:白天好傻好天真,下聯:晚上很黃很暴力,橫批:嬌陽艷照。順帶說一句,鑒于“艷照門”的影響,“我以前太天真太傻”有望成為最新的網絡流行語,起碼比春晚的“為什么呢”要強N倍。
“艷照門”越演越烈,未見消停跡象,這面特殊的“鏡子”還將照出什么?拭目以待吧。(默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