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酸的83歲老太檢廢品湊醫藥費
毛牧青/文
“大娘,給你這幾個礦泉水瓶子?!薄按竽铮@摞報紙你拿著?!奔易∏鄭u四方區修水路6號83歲的郭培璧大娘幾乎每天都能收到同樓住戶送的礦泉水瓶子、舊報紙等。據了解到,郭大娘自從老伴去世后,由于生活困難,經常外出撿廢品賣錢湊醫藥費,同樓的鄰居發現后,主動把自己家里的廢品送給郭大娘,并且養成了只要外出必定要撿瓶子回來的習慣,至今已經持續了4年。(見1月19日半島都市報13版頭條《整樓居民“熱衷”撿瓶子》。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0801/20080119/news_20080119_586689.shtml)
讀了這則消息,我的第一感受并不是整樓居民對檢瓶子的“熱衷”,而是為什么這個孤居老人要靠撿破爛維持醫藥和生計費用?
記者這篇報道重點突出的是鄰里的“熱衷”檢瓶子,倒是從側面客觀反映了這位耄耋老人風燭殘年時以及其兩女兒生活困境的真實寫照。據記者介紹:“自從1988年老伴去世,郭大娘每月只能靠老伴單位給的90元補助金生活,‘補助金2002年的時候漲到了180元,去年又漲到了280元,但是我有冠心病,心臟不好,每天都離不了藥,這點錢用起來太緊巴了,趁著還能動彈,我就每天出去撿點廢品賣,湊點藥錢?!竽镎f,她有兩個女兒,但是女兒們都下崗了,家里也很困難,沒有多余的錢來幫助自己?!闭f句實在話,這段凄慘記錄讓我潸然淚下——因為我也曾有過類似郭大娘年齡段、剛剛過世的老母親。我老母是解放前童工出生的老工人。30多歲就有高血壓冠心病,一直服用藥品近50年。她退休后有養老金、醫療保險和大病統籌,盡管退休金一千幾百元還不夠她看病吃藥用,好在尚能減輕我們兄妹的大部分經濟負擔。因此我老母親始終以樸素的“階級感情”感謝共產黨,生前常叨叨“還是毛主席好”的“老生常談”。我們無可置否:我小時候就知道農村孤寡老人是“五保戶”,也看到居住的城市里孤寡老人政府經常出面照顧慰問現象。我自然會有所比較,因為我的年齡段經歷深有體會。
改革開放三十年,應該說國人總的生活水平是在提高,但坦率講,一些領域的改革并非好到哪去。例如醫療改革、社保制度改革等等與百姓息息相關的現實切身利益問題,就有點“今不如昔”的味道。我們畢竟是生活在社會主義優越制度下的人群,而不是生活在“叢林法則”下的弱肉強食殘酷食物鏈結構,從記者論述上看,郭大娘是理家無工作家屬,自然沒有什么退休金社會保險之類的福利待遇。這部分老人現在我國很多,很需要國家建立老年社會保障制度來解決,這正是那些極需要社會優越性制度關懷、極度需要社會溫暖和改革帶來好處的弱勢群體所朝思暮想的殷切所在。
奇怪的是,這篇報道沒有提及到政府或社區領導的關懷(或許記者側重點主要在鄰居上,其它忽略不談)。不管怎么說,倒提醒了我對這個問題的糾纏:郭大娘的鄰居都是些善良熱心人,這種很人性的習俗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沿襲,是營造和諧社會的起碼社會道德基礎。不過,單就奉獻一些破爛救助郭大娘的生存窘境,似乎是杯水車薪的小打小鬧補充。這里救助的關鍵的主人翁的政府呢?社區呢?他們哪里去了?
快到春節了,想必許多政府部門或單位又開始準備上電視報紙的“提著花生油、大米或慰問金”的特困戶的慰問忙活了。這種“政績”是需要的,但我有時總感覺有點不對味。猶如鄰居給郭大娘檢瓶子,終究不是根本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黨的17大胡總書記提出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藍圖很鼓舞人心。盡快兌現這些人們渴望的實事,讓那些急需幫助的人群早點享受社會制度的優越,是大勢所趨的歷史文明潮流。我想類似郭大娘這樣的老人應該感到一些欣慰——只是希望這個藍圖早點到來!
像郭大娘這樣的弱勢群體不僅需要鄰居或社會各界的竭力幫助,更需要政府出面給予根本解決。這是和諧社會里社會互助所必須具備的兩個主觀能動性的基本條件,缺一不可。當然,這種解決不是抽風似的急功近利的浮光掠影華麗,不是雷大雨小的陰轉多云的氣候性間息,而應該制度化經常化人性化的持之以恒。眼下的最緊迫是盡快建立起某些老年社會保障制度——因為就目前的國力還是能承受的。隨著我國老齡化時代的提前到來,何不先從保障無業老人這個突破口入手試點呢?像郭大娘這樣的老人在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我們不希望這些老人帶著傷感離世,更不希望郭大娘兩個失業女兒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老娘將來抱憾終生而感到自責和無奈。
我不知我們青島我們山東我們中國像郭大娘這樣的毫無基本生活保障的耋耄老人有多少?但這些無力自保的老人,在我們社會中靠“趁著還能動彈”撿破爛維持生計的令人辛酸的經歷絕不是個少數,很有社會普遍性。如今我們這個社會連最起碼最苛刻的基本保障標準都沒做好,作為自詡為“父母官”的政府應該首先捫心自問:“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在自身后顧無虞的情況下,是不是應該多為那些急需幫助的社會底層人群辦點實實在的事情呢?
這或許就是我真正辛酸的理由!
2008年1月19日上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