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寫了一個《我所了解的房地產開發》覺得那篇文章寫的還不夠深入,所以再寫一個《房地產開發內幕》。因為我是當事人,所有的動遷房、商品房、門市房、車庫相當一部分是我賣出去的,所以我對此了如直撐,所引有的數字和人物都是基本準確的。
一、動遷后建房的錢從哪里來:給動遷戶建房的錢,可以分為四個來源。1、動遷戶交的動遷款,動遷款是原面積425元/每平方米,新增面積525元/每平方米。比如一類戶型,一個動遷戶原來面積是8平方米,要新增到45平方米,那新增的37平方米就得拿525元。這樣這個人家就要拿出21725元人民幣就行了。一類戶型是不好設計的,因為要按照具體的技術要求進行設計,設計來設計去都得設計到51-53平方米之間,那么余下的面積就得拿925/每平方米。
在此之前,對這件事情我也沒有仔細計算過,這回要好好算一算,我們在宏業小區的開發過程中安排了多少動遷戶;
5號樓總共是8個單元,安排了不到6個單元;一層樓是門市房,5號樓大多是一類和二類戶型6號樓是商品房;一層樓是車庫7號樓安排了不到4個單元,總共4個單元;8號樓安排不到8個單元;一層樓是門市房9號樓安排了3個單元,總共7個單元;一層樓是門市房10號樓全是商品房;一層樓是車庫
所有頂層不安排動遷戶籍。
每個樓都在6000平方米左右,所有面積中安排動遷居民,占總面積的一半左右,也就是15000平方米,按第平米500元計算,可以收750萬元的資金。我算的不太準,上下有很大的差,750萬元是最低標準,可能比這要高,具體多少錢,只有會計知道。
施工方工程隊施工墊付二層樓的資金;銷售商品房得到一部分資金;銀行貸款貸來一部分資金;
也就是說如果建總共4000萬元的房子,打底的資金有1000萬元就可以了,其它資金只要開工了大部分都可以解決。
二、老百姓的住房在此時是如何的?這個問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老百姓這時住的是不是還象1977年末時那樣擠。
沈陽的住房建設起步較早,因為沈陽是大城市,還是重工業城市、工人階級特別多的城市。所以各個工廠都有自已的直管房,當時市、區房產局管的房子并不多。沈陽市的住房建設早在1980年前后就已經開始了,到2000年的時候,成片的棚戶區已經不是很多了。
在鐵西區,當時最大的一個棚戶區已經接近改造完畢,那就是艷粉區。而我公司在2002年開始的九林居工程,就靠著這個棚戶區。
沈陽市各個工廠自建房的工作大約是在1995年前后停止的,以后就是商品化了,但是建設商品房也一樣要動遷拆遷原來的棚戶區。為什么各個工廠的建房停止了?那是因為從1992年開如各個工廠的經濟效益就大不如前了,當時有一年春節,機械局的工會主席在我廠的職工春節聯歡會上就說,你們廠子的效益還是不錯的,很多大廠重型、礦山、低壓都要開不出工資了......
工資改革是在1990年前后開始的,我1989年第一個月的工資是89元人民幣。1990年以后,我每個月就可以掙300多元了,工資改革了!當時很牛啊,我有一次遇到了我中學的一個同學,是個女生名叫朱旭,她當時在4路公交車當售票員,一個月才100多元。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如果一個小老爺們還沒有女人掙得多,那就去死你。
至于購買商品房就有一些困難了,不過銀行這時給貸款,可以貸款80%,我還親自跑過貸款手續。貸款買房就成了房奴,不過這時宏業小區的房價并不高,最低的房價只要1590元/平方米,現在附近的新房價已經到了4000元/平方米。
有一天,我到附近一家商店去買東東,商店里的人就說,要是早認識你就好了,現在的房價太高了,那時要買省一半還拐彎。有人認識我說,當時聽你的就好了,當時我就和他們說,房價剛開始長,一定會長得很高的。
上面講的是當時我公司動遷時工人們的收入和存錢狀況。
到2000年前后,鐵西區已經進行了60%的動遷改造,當然當時建的房子還不夠大,也不夠好,功能也不完全,還屬于解困性質,面積在35-70米之間,2000年前分的也比較公平,所以那時動遷問題還不是很嚴重,嚴重就是這幾年的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