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論淺探
價值的定義
價值包含好幾方面的概念,這里一層層探討。
價值首先是指事物的使用價值,在于對人的有用性。這里的事物既包含實物形態,又包含非實物形態。比如包括人類思想或精神層面的東西,如辦法、科技、藝術等。事物是客觀存在的,是價值的載體,而通過有用性引入到人類的主觀的范疇。
再說一下財富是什么。財富就是那客觀存在的有用的事物,對應于使用價值,即價值的載體。財富與價值是成正比的關系。
價值概念的發展:
由于人們生活在社會中,存在社會分工,從而存在交換物品的需求。但遇到的一個難題是,不同事物對于人的有用性一般不一樣,難以比較,從而顯得難以確定交換比例。這就需要找到一種標準把這些各種各樣的使用價值量化。從而價值具有了價值量的含義。這同時還導致了價格概念的出現。
另外還有等價交換原則的出現。
效用論
定性的分析一般比定量的分析容易。效用論應該比較早的出臺。
先回顧一下有用性。有用性分物質方面和精神層面。一般包括:必需性,包括生存必需(如基本的衣食),需要達成某種目標的必需(如交通、通訊)等。舒適性(吃好、穿好等稍高一點的物質享受)。引起興趣、樂趣。滿足情感需要。等等。
從有用性的意義上,可以產生效用論,就是一個人主觀認為某事物的價值有多大,從而可以對各種事物的價值做定性的分析來排序等。
效用論的一個特點是標準不統一,多變,因為它帶著很強的主觀色彩,受人的主觀認識的影響很大。不同的人對不同的效用有偏好,對同一種事物,不同的人的評價或估價經常出現不一樣。就是同一個人,不同情況下對同一事物的評價也會不一樣。不過有些東西,人們在排序時基本還是相同的,比如自己的生命。效用論沒有一個客觀尺度,所以人們只好討價還價來確定交換比例或價格。
效用論可以很好解決偶爾的定價或特殊情況下的定價,以及供求關系的定性解釋。但人們是會進行大量的交換的,誰也不想吃虧,公平就是等價交換,使事物的價格要符合其價值,對于事物的價值進行定量分析的需求很是重要。其實人們也找到了方法,就是成本分析法。
從這里引出代價論。
代價論概念
一個人要獲得某事物必須付出代價。此人對某事物愿意或必須付出的代價越多,說明該事物對此人的價值就越大。這是個人主觀方面的。而一般情況下,人類社會有很多種類的事物是對于每個人都有相當意義的有用性的(如人都有衣食住行),這時在一般情況或正常情況下(比如根據當前生產力條件下)創造或生產出這些事物的代價,就可以比較客觀的確定事物的價值量。到這里,價值的概念有了代價的含義。
用代價論可以很好解釋為什么有些東西是人類必需的(從效用角度可以說是價值相當大),但是價格會很低的情況,比如空氣、水等。
另外注意一點,價格是受代價論和效用論的共同影響的,只是在不同的情況下各個規律的影響大小不同而已。通常情況下,如物資不匱乏而至少夠用的情況下,價格主要受代價論的影響。而特殊情況,如物資匱乏,甚至是維持生命的必需物資匱乏時,這些物資的價格就主要受效用論的影響,可能用生命效用來定義其價值,從而價格相當高。比如水的價值在沙漠中,在水源受到污染的情況下。人類社會發展到昨天,生產力水平已經相當高,要獲取或生產人類必需的物品已經不難,從而這些物品的價格根據代價論而比較低是比較正常的,如果不是自然的原因而是人為的原因導致其價格根據效用論而很高讓人們承受不起,那是歷史的倒退。
然后再來分析哪些是代價。
要生產出某種物品,一般需要耗費資源、能源、工具、人力、食物等等。而再追本朔源,這些東西其實都是依賴人力所生產出來的,所以根源代價在于人力,即人的勞動。
而根據人的勞動的付出就成為規定事物價值的一般情況下的依據。
其實在原始社會后期或者奴隸社會的時候能夠清楚生產某物的大致代價,而確定物與物相互交換的大致比例了。當原始人群分工去耕田伐木的時候,它們應該可以根據生產出一定量糧食和木頭各自需要多少人工而大致確定糧食和木頭的交換比例,同樣,在奴隸社會中,擁有大批奴隸的奴隸主也可以根據生產不同物品需要投入的奴隸的人工來大致確定糧食和宮殿和青銅器等的價值。當然,這里的勞動基本都是簡單勞動。(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換算還不甚明了,但并不妨礙歷史上對于許多物品的價值的確定),經過生產力的發展,一些物品的相對代價可能有些變化,但也會延續到今,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一些價格。
到這里,價值概念進一步發展為勞動代價。
雖然勞動代價可以形成價值,但是如果勞動付出代價后而沒有任何一點成效(即產出某種使用價值的載體),是不能形成價值的,另外還必須得到承認——至少一個人承認(才可能被社會所承認)才能形成價值。
這里得出代價與價值的關系:代價經過被(社會)承認轉化為內在的價值。
勞動代價論淺探
這里建立一個簡單模型來觀察一下:(其核心推論是人們根據自己付出的代價恰好分配用總代價生產出的總產品)
假設人們勞動付出的代價都是社會所需的,即被承認的,即代價完全轉化為價值。
假設是比較正常的情況,排除效用論的干擾。
再來觀察一個人類社會。
在一定時期內,人們付出了一定總量(AD)的社會勞動的代價和一定總量(AZJ)的物資折舊的代價,生產出一定總量(AC)的產品,生產并消耗了一定總量的服務勞動代價(ALFW),扣除掉折舊(AZJ)實現了一定總量(AZC)的增產,也創造了一定總量(AP)的(對應實物的)憑據(可看作是貨幣)。
這里有憑據總量(AP)=增產總量(AZC)。從下面的一些關系式可以推出這個關系:
AZJ+AD=AC+ALFW(總的代價 等于 總的產出)
APZ=ALFW(服務勞動其實是導致了憑據的轉移,因此有轉移憑據總量=服務勞動代價總量)
AP+APZ=AD(總的勞動憑據量對應勞動代價量)
AZJ+AZC=AC(總的產品包括折舊和增產)
一些說明:
一部分社會勞動代價并不是用于生產產品,而是被純粹性的消耗掉了,比如是很多種服務性行業付出的代價而創造的價值,服務提供者創造價值的同時,服務接受者消費價值,結果是價值即刻的被用掉了而發生了憑據的轉移。這起到了服務提供者的勞動被社會承認的作用。(但是注意承認必須是在普遍自愿的前提下,否則就不算是承認了)。
這里辨析一下生產與服務。生產是會產出一些廣義實物形態的東西,就算是精神層面的東西也有客觀實在性,比如專利、文藝作品等屬于實物,從而科研是屬于生產。服務的特征是生產與消費同時且等量進行,不能存儲,主要起到憑據轉移的作用,雖然會產生影響。教育屬于服務,教育影響人的素質。服務的作用總的說來是使人們的狀態更好,以在好狀態下勞動或生活。
再看看總的產品及增產的包括哪些東西。在這一定時期內,人們付出勞動代價后,會實際生產出一定價值總量的物質形態的產品和非物質形態的產品。注意產品包括成品和半成品,處于投資中的東西(包括科研中積累的一點經驗)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半成品??鄢叟f部分即是增產總量。
我們已經得到憑據總量(AP)=增產總量(AZC)。然后就是根據憑據分配這些增產量到個人了。這里應該認為個人的付出與收獲等值。
折舊其實是以前產品的折舊,可以看作對應以前的憑據,最后應有 所有憑據總量=所有產品價值總量。從而從更大范圍看,任何產品都是有等值憑據對應的,也是有主的(就算是公有,也是可以確定份額的)。
當個人用憑據交換產品時,憑據被回收,這時價值總量是沒有變化的,當所有人把所有憑據對所有產品進行交換時,所有憑據都被回收,這時就實現了產品的合理分配。(當然,一部分消費品在生產過程中已經被用掉了,但并不妨礙用憑據交換消費品)。
然后看看社會產品保值貶值增值的問題。
社會產品分兩類,具有實物形態的(糧食、工具)和非實物形態的(作品、科技)。實物形態的,由于自然損耗原因是會不斷減少而不斷貶值的,但可以通過及時使用等方式來避免自然損耗。人為使用消費也會導致實物減少,但是人們在使用消費的同時也在生產創造(雖然單看消費資料是所有人都在消費,一部分人在生產。但總看實物是所有人都在消費,所有人都在生產),只要創造的總量能夠平衡(彌補)消費的總量,并且投入的代價總量能夠平衡(等于)以前投入的代價總量(先研究平衡的情況),就可以保值。由于社會生產力一般不會倒退,一般情況下平衡是做得到的。(當創造的總量不變,投入的代價總量少了呢?會不會發生呢?社會生產力由于科技進步的發展能做到么?會不會只是投入的勞動時間少了而總代價量不變,一部分簡單勞動轉變為復雜勞動從而效率更高?這要研究科技的代價份額問題。)
非實物形態的不存在任何損耗問題,(當它被社會承認之后)。它的代價一定而使用價值有無限的趨勢,從而它的單位價值無限趨近于零(類似空氣)。那么,當它的勞動者獲得到相應補償之后,就不應該繼續要求再補償(要超過自己的付出而索取,別人應該不愿意,應對之道是自己付出自己收獲),從而在以后的某個時刻后,使用它的代價就是零。這時,它已經轉化為共享的社會財富了。
再看上面的問題。是可以做到創造的總量不變,投入的代價總量少了。因為科技進步在一些情況下可以讓人力資源素質不變的情況下生產出更多的產品,這樣代價就減小了(就算把一部分簡單勞動轉變為復雜勞動,但總的看來代價還是減少了)。
這里存在一個問題是,不同時期的同量勞動代價對應不同量的使用價值,那么前一個時刻付出的勞動代價如何與后一個時刻付出的勞動代價交換呢(由于儲蓄,必然產生這樣的問題)?從這樣的角度考慮,前一個時刻已付出的勞動代價而生產出的產品是后一個時刻用相同勞動代價多生產產品的基礎,(參考對于一個人自己對自己的勞動代價進行交換時),所以這里仍然遵循等價交換原則,其中相等的東西仍是勞動代價量。這里也提出一個平等原則,即勞動代價的平等,現在的勞動代價和過去(及將來)的勞動代價平等。可以看到其結果就是在后一時期能夠交換到更多的實物,這體現了社會發展,人人受益,或自己發展,自己受益。所以,儲蓄是既保值又升值的。保值的是勞動代價,升值的是使用價值。如果用貨幣對應勞動券,則貨幣的購買力(購買使用價值)應該是不斷增強。
社會由于生產力發展而發展的一個趨勢是,必要勞動時間(生產必需物品的時間)越來越縮短,生產必需物品的代價在付出的總的勞動代價中的份額越來越少,非必要性物品(高級物品及服務,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這里還有一點是要防止部分人對必需物品進行壟斷以用效用論進行不等價交換),從而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
這里注意一些前提假設,除了每個人的勞動代價都全部被社會承認,和基本物資不缺乏從而不必按照效用論來計價。還假定每個人都是正常在勞動而不需救濟(這點考慮進來應該不會引起太多的困難),隱含各種勞動(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比例關系已經確定好(實際中做起來很難)。對于每個人的勞動代價是否能全部被社會承認還要一些深入的研究。在現實中要保證基本物資不缺乏,要控制人口適量,維持平衡而不增長,不然基本物資在理論上終究會缺乏。這里暫未考慮那些不可再生的資源的問題,一方面,認為它們可以維持使用相當長時間,一方面,假定都可以找到替代的再生資源。
這里的分配原則是按照付出的代價來分配。而折舊的部分只是考慮彌補,用等量代價彌補。這里的邏輯是,勞動代價是不會自行增加的,雖然(長期來看)使用價值可以增加。所以,儲蓄或投資都不應該有勞動代價方面的利息。直觀上這個原則好像不太合理,為什么不是按投入比例進行分配呢?首先看個體勞動者,他自己沒法讓資本生息,他只有不斷勞動,不斷付出,才能不斷收獲,如果不勞動,則只能坐吃山空。對于合作勞動,這個原則的確定可以這樣來看。當資本可以由全體合作者中的任何一小部分人提供時(代表資本的談判能力降低,誰也不愿意別人過多的提供資本而索要較大的份額,從而可能會改變分配規則)。當充分競爭時,有個規律是利潤平均化,其實就是利潤不斷受到擠壓,趨向于按成本計價(賠本的生意不做),即趨向于只能獲取自己所付出的代價,從而利息趨向消滅(儲蓄的和投資的)。在以后的現實中應該會趨近這個原則。而現在則可以依據討價還價而定。這里還有一點推論是社會的價值觀將以勞動為基礎。
在上面的推論中否認了投資及儲蓄產生利息的做法。對于儲蓄,再說一句。儲蓄可以認為是自己給自己養老,不能指望都靠別人的奉獻來養老,否則社會沒法維持,更別說自己還應該有所奉獻。
小結及推論
總的說來,人類付出勞動,得到收獲,遵循等價(等代價)交換原則,自己養活自己。勞動是人類社會能夠存在或維持及發展的根本原因,勞動是價值的源泉。人類必須只在自己勞動所創造的價值的限度內消費,而不能透支別的價值,否則人類社會的發展將不可持續。
一些推論的整理:
分配按照付出的代價進行等價分配。
一個平等原則的提出,不同時期的勞動代價的平等。
儲蓄不應該有利息。投資也不會有利息。投資的概念在于通過自己的勞動使用自己的資本而使自己的勞動得到社會承認而獲得其價值。
貨幣發行應該以標準勞動工時為基礎。它應該代表一定量的人類的勞動。從而應該不會有通貨膨脹。
以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價值觀。
財富對應使用價值。
其他推論或看法:
品牌的作用:在于讓其勞動優先被社會承認。一開始可能會有溢價的成分,但當都是品牌的時候,最終還是會回歸勞動所付出的代價。
利用自然資源加工而成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在總的價值中所占份額會越來越小,非物質形態產品的價值在總的價值中所占份額會越來越大。但是由于自然資源存在稀缺性,需要控制分配及消費,即人類的生活對于自然資源的索取應該有節制。但是非物質形態的產品中的精神產品則不具稀缺性,需要引導對于價值的消費轉向這方面。這樣人類才可以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活的質量更好,過得自在而從容。
不付代價的東西應該由全人類公有。如土地、礦產之類的自然就有的資源。
關于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
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本質差別在于獲得代價的差別。要讓勞動者勝任復雜勞動,必須先給出教育的代價。獲得代價的差別一個直觀的表現就是可替代性程度的不同。比如,一些工作需要10年的教育就可勝任,一些工作需要15年的教育才可勝任,那么,后者的可替代的程度比前者為小,后者相對于前者為復雜勞動。
而可替代性程度通過市場通過競爭直接影響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比例關系。
當基礎教育的水平逐步提高,到人人都有大學文化程度甚至博士程度的關系,這時,相當多的工作種類的可替代性都一樣,從而其代價比例應該與1:1相差不大,從而可以主要以勞動時間來計量代價或價值。這時,人與人之間趨向實際平等。
這也可以看作不同種類的勞動的代價差別趨于消失。
一些未解決的問題
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與服務勞動的量化比例問題。這里目前主要還得靠市場的作用。
代價的被承認(轉化為價值)的問題。
市場與競爭?激勵?
與現實體系的對接與過渡,如經濟政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