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陳書記的這番話說得痛
我想,陳書記所說的“太平官”,主要是指這樣的干部:思想上因循守舊,不愿求新思變;工作中墨守成規,不敢闖也不敢冒;解決問題拖拉扯皮,不積極主動;官僚主義嚴重,腦子里沒有公仆意識和服務者的觀念。這種萎靡不振的干部,群眾稱他們是“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裝樣子,疲疲塌塌混日子,吃了喝了撈票子”。
本來,“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遺憾的是這些人不但沒有“回家”,而且還有不少人“穩坐釣魚臺”,舒舒服服做官當老爺。在那些經濟停滯不前,社會發展緩慢,民生艱難困頓,百姓所怨不公的地方,往往除了有貪官得勢之外,還有一批“太平官”當道。他們居其位不謀其政,尸位素餐;對工作不盡其責、竭其力,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應付差事;對難事、得罪人的事不敢抓、不敢管,該作為時不作為,該出手時不出手,往往等事情鬧大了,問題成堆了,群眾投訴了或領導批示了,才不得不“積極”地、甚至是“轟轟烈烈”地去抓去管。
我認為,這樣的“太平官”比貪官更可恨、更可怕。因為目前隨著反腐敗力度的加大,貪官已成為過街老鼠、眾矢之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是鬧著玩的。而“太平官”則不同,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各單位都有,各部門都有,甚至在有些地方還成了大多數。更為可怕的是,很多“太平官”,常常是執掌一方重權的人物,他們的一言一行,決定著一群人的政治命運或前途;決定著小則幾十萬元多達幾百億元的項目拍板;決定著一個部門、一個鄉鎮、一個縣的經濟走向和命運。如果讓“太平官”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思想,懶作為、不作為甚至亂作為,那么造成的后果很可能就是庸者上能者下、成萬上億的資金打了水漂,甚至使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停滯數年。那真是社會之大不幸,人民之大不幸,其危害程度比貪官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他們不像貪官那樣直接吸食民脂民膏,但他們拿著人民的俸祿,花著納稅人的血汗錢,卻在其位而不謀其政,這也是另一種腐敗。他們的所作所為,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傷害了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因此,這樣的“太平官”我們黨不需要,人民群眾也不需要。當前,落實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已經步入關鍵時期。要想加快發展,擺脫落后,必須克服和治理干部隊伍中的“太平官”現象。我們期待陳書記的一番話能引起一場不小的“地震”,震掉“太平官”的“鐵交椅”,斷掉干部只升不降的“后路”,讓那些“太平官”、“無能官”、“懶漢官”像南郭先生一樣無法再也混不下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教育干部遠離世俗之氣,常修為官之道,常察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省自身之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