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屬于私有制社會。其本質區別在于:資本主義是以“資本私有”為核心的社會制度;而社會主義則是以“勞動私有”為核心的社會制度。
公式二: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現實勞動創造的使用價值 這兩個公式都是正確的。其區別在于:公式一里等號左右兩側所說的勞動都是指“全元勞動”;而公式二里等號右側所說的“現實勞動”,只是凝聚在勞動產品中的全元勞動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即過去勞動的積累凝聚在生產資料當中。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第三個公式---- 公式三: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資源的使用價值+過去勞動形成的使用價值+現實勞動創造的使用價值 顯而易見,過去勞動的積累與資源結合便構成生產資料;過去勞動的積累與現實勞動結合便構成全元勞動(簡稱勞動)。因此我們可以把公式三視為基本公式。 一、生產關系是資源所有制和勞動所有制相結合的產物; 三、生產關系是資源所有制、過去勞動所有制及現實勞動所有制相結合的產物。 其中第三種表述方式,我們同樣可以確定它為生產關系的基本表述方式。我們不妨先假定基本表述方式是正確的。那么,前兩種表述方式正確與否的關鍵在過去勞動所有制:如果過去勞動所有制隨現實勞動所有制的變化而變化,它們就可以合二而一構成全元勞動所有制(即勞動所有制);同理,如果過去勞動所有制隨資源所有制的變化而變化,它們同樣可以合二而一構成生產資料所有制。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檢驗哲學命題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就是看該命題能否合理地解釋相關事物的全部,而不是僅僅解釋其局部。換句話說,對哲學命題相關全部事物的合理解釋,只能用統一的標準尺度,而不是采用多重標準。 表面上來看,未來共產主義的生產關系可以表述為“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現實勞動所有制相結合的產物”。但這是一種誤識:因為在共產主義社會,無論是資源所有制、過去勞動所有制,還是現實勞動所有制,統統都是公有制。單從結果來看,僅僅單從結果來看,過去勞動所有制歸入資源所有制或歸入現實勞動所有制都沒有區別,都不影響按需分配的結果。 然而,不諍的事實是:過去勞動所有制是隨現實勞動所有制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隨資源所有制的變化而變化。資源天生就屬于全民公有,只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被權勢占有。 比如,木匠上午制作一把鋸子,下午用這把鋸子鋸木頭。制作鋸子的原材料是木匠花錢買來的。至于這些錢的來源,無論是木匠自己過去勞動所得還是他妻子過去勞動所得;無論是他父母支援的,還是他親戚朋友送的;無論是他偷來的、搶來的、騙來的,還是他剝削來的.....統統都掩蓋不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這些錢統統都是過去勞動所得。對木匠而言,要么是他自己過去勞動所得;要么是他通過合法或非法途徑取得的他人過去勞動所得。至于買賣原材料,只不過是用這樣的過去勞動對等置換那樣的過去勞動。交易本身(指交易現象而不是指交易過程,因此不含為交易過程所付出的勞動。)既不增加原材料中凝聚的勞動量,也不減少原材料中凝聚的勞動量。 凝聚在原材料里的過去勞動,對過去而言也是現實勞動。比如,木匠上午制作鋸子,下午用鋸子鋸木頭。木匠制作鋸子的勞動,對制作鋸子而言是現實勞動;對鋸木頭而言則屬過去勞動。 簡言之,過去勞動是指那些已經凝聚在勞動產品中的勞動,它是相對于正在進行中的現實勞動而言的。現實中的過去勞動,在歷史上統統都是現實勞動。顯而易見,過去勞動所有制只能隨現實勞動所有制的變化而變化,而不可能隨資源所有制的變化而變化。生產資料所有制里包含兩種彼此不相容的所有制,誰能說清楚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所有制呢? 由此可見,共產主義的生產關系應該是“資源公有制和勞動公有制相結合的產物”,而不是什么“生產資料公有制和現實勞動公有制相結合的產物”。在那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雖然二者的結果相同,但本質特征卻大相徑庭。 綜上所述,前面那個“生產關系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現實勞動所有制相結合的產物”的表述方式是錯誤的。值得深思的是,將這個錯誤的表述方式中的“現實勞動所有制”換成“生產力”,于是就變成了我們信奉了近百年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是生產力和生產資料所有制相結合的產物”。 先是用生產資料所有制否定了過去勞動所有制;這個生產關系里又用一個沒有社會屬性的“生產力”取代“現實勞動所有制”,于是便可以堂而皇之地得出“社會主義的經濟規律是由生產資料公有制決定的”結論,從而最終完成了在社會主義時期提前實現勞動公有的理論設計。這就是當年“窮過渡”的理論基礎! 由“生產力和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的生產關系里,只有資本所有者沒有勞動所有者,因此構不成任何勞動關系,也構不成任何分配關系。它唯一的“好處”在于:沒有人與人關系的制約,正好有利于長官們隨心所欲地支配人類過去勞動的積累;正好有利于長官們隨心所欲地調度現實中的勞動,以便更加充分地展示他們個人專斷的特殊才能。 然而,社會主義畢竟還不是共產主義,還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按需分配。為了彌補這個生產關系里分配關系的缺失,于是便另起爐灶,搞了個只考慮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不計較貢獻大小的“按勞分配”原則。這也是秉承了馬克思“勞動耗費”的思想(沒有體力耗費的資本,當然就沒有資格參與利潤分配,只能無償地為現實中的勞動服務,否者就是剩余價值剝削。),這樣的分配制度,事實上成了過渡時期保障生存的“按需分配”制度,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吃大鍋飯”。 然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受制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事物自身的客觀發展規律。憑長官意志雖然可以隨心所欲地扭曲事物自身的客觀發展規律(交學費當然是難免的),但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長官意志左右不了的。而這個生產關系連同外加的分配制度,都缺乏調動勞動者勞動積極性的源動力。于是再補上一個“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而這個思想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國民所有即勞動者所有”。 這個三位一體的生產關系結構算不算早先的社會主義經濟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起碼,它是早先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主導思想體系。“大躍進”是這種思想體系發展的鼎盛時期,那時“割資本主義尾巴”割得相當徹底,曾一度把小老百姓燒火做飯的權利都剝奪了。盡管如此,可還是沒有人公開承認這是勞動公有制度。考慮到這個三位一體的生產關系結構里畢竟還有個吃大鍋飯的分配制度,因此我把它稱之為“勞動公有思維”。 非分私欲從一己私利出發,人為地扭曲事物自身的客觀發展規律;而勞動公有思維則從“拔苗助長”的角度,人為地扭曲事物自身的客觀發展規律。雖然它們的出發點和動機大不相同,但都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都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的進步。更可怕的是:非分私欲無孔不入,而勞動公有思維又很容易跟非分私欲聯姻,其危害之劇,更是難以估量。蘇聯解體,東歐巨變,皆緣于此! 社會主義實踐也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了。回首往事,不是要追究過去的是是非非,而是要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以便使我們將來的路走得更穩,更踏實。需要指出的是,勞動公有思維的產生,其目的是想早日實現共產主義。因此,老輩們在這方面所犯的錯誤,也只能視為一個急于求成的家長所犯的錯誤。我們既不能用“子不言父過”的態度對待我們自己的過去,更不能一概地抹殺我們自己的歷史。實事求是地認識過去,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未來。 奴隸社會的主要生產關系是“資源權勢占有”和“勞動權勢占有”相結合的產物; 封建社會的主要生產關系是“資源權勢占有”和“勞動他人占用”相結合的產物; 資本主義的主要生產關系是“資源全民公有”和“勞動他人占用”相結合的產物; 社會主義的主要生產關系是“資源全民公有”和“勞動個人所有”相結合的產物; 未來共產主義的生產關系是“資源社會公有”和“勞動社會公有”相結合的產物。 周王朝之所以被史學界視為封建社會,不是因為它的大封建,而在于它采用了“助法”。所謂助法,就是分給農夫一些私田令其自耕自食,但不允許私田買賣,允許長子繼承。從而將農夫世世代代都捆綁在土地上,離開土地就沒有辦法生存。在此基礎上,征集農夫自備飲食,自備工具,無償地耕種公田。以此把農業奴隸轉化為農奴;將勞動的權勢占有關系變成一種勞動占用關系。這種勞動占用關系一直延續到現在,其間的變化,只是手段上的變化:早先是利用資源直接占用他人的勞動;后來演化為利用資本占用他人的勞動。 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功績不在于那些漂亮的口號,而在于資源全民所有制的重新確立。工業革命帶來社會化大生產,而社會化大生產的最大瓶頸就是資源權勢占有的壟斷。只有在資源全民公有的條件下,資源才可能自由地進入流通環節。而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也不能容忍有新的權勢占有去取代舊的權勢占有。由此可見,資源全民所有制的確立,是資產階級革命順應了歷史潮流。 雇傭工制度是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助長了雇主對雇工的剝削,另一方面也刺激了雇工們的惰性反抗。而勞動者的惰性反抗,是令歷代勞動占有者、占用者們深感頭痛,卻又始終解不開的一個死結。因此,他們只好步步退讓,歷史也因此滾滾向前。這情形正如同馬克思早就指出的那樣:“現在的統治階級,撇開其較高尚的動機不說,他們的切身利益也迫使他們除掉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階級發展的障礙。”(《資本論》第9頁) 個人所有制的實質是任何個體都有權利在法律框架內管理屬于他們自己的那一部分所有權。無論是現實勞動所有者、過去勞動所有者(貨幣所有者或資本所有者),還是資源所有者(全民),他們都有權利管理自己的所有權。總之,“管理權是所有者對屬于自己的所有權實施管理的權利”[第三公理]。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