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記憶與現在的遺憾
記得在我七歲的時候去過一次我親奶奶家,那是一九七二年。我親奶奶家是在秦皇島石門寨的一個小村子,那個村子叫侯莊,是我父親的老家。
我在那個農村住了十個月,是夏天去的,那個村子有山有水,我是第一次看到山,也沒覺得很美,只是遠遠的看,沒有上去過。那水可是最好玩的地方,寬寬的淺淺的非常清澈,我下去最深的地方也只能沒到我胸部,那水是清澈的能看到底的,水底的小魚成群的在石頭縫里找水流不急的地方躲藏,我最喜歡用手抓他們,可惜我一條也抓不到,抓不到我也高興。那里有很多小孩子在戲水游泳,還有女人在那里洗衣服。在河岸的兩邊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田地,有種高粱的,那高粱高高的密密的,也不知道有多少。有種棉花的,那棉花地是白花花的好大一片啊,我走了很遠也走不到頭。我還跟著大人一起摘過棉花呢,一朵一朵的白棉花真好看,拿在手里軟綿綿的,我一手拎著小筐一手摘棉花,當我摘了滿小筐的時候也是很輕的,只是我走的很累了,棉花地太大了。
夏秋季節的農村真是好玩!可以戲水游泳,可以抓魚,可以抓蜻蜓,可以抓蟬,抓蟬可不容易,我一次也沒抓到過,他們能飛到高高的大樹上。還能抓到蟈蟈,我就因為抓蟈蟈被蟈蟈咬破了手,那蟈蟈咬人特狠。
那個地方還出石灰石,那些大人們總在山上放炮炸石頭,然后把那些石頭燒成水泥。我看那些大人用大錘砸鋼釬在山上的巖石上打出眼,然后再放炮炸,炸的時候我們躲在很遠的地方,只有一個人去點導火索,那山崩地裂的爆炸我真是震驚了,在城市我可看不到這些事情。
在農村住的十個月我真的很快樂,農村的美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那時候才七歲,就知道玩,記住的也大多是跟玩有關系的事情。
當我再次去那里的時候已經是十五年以后了,這次去我是自己去的,我按照小時候的印象記憶去找,我先找的就是那條小河,因為找到那條小河那個小橋我就能找到我叔叔家了,我奶奶早已去世了,只有我二叔家和姑姑家在那里。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那條小河了,那條清澈的小河失蹤了!我還是找到了我叔叔家,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條清澈見底的小河了,我找了很長時間才發現了一條流淌著黑水的臭水溝,也就有比手掌寬一點的小臭水溝。我走了很多地方,去找我童年的回憶,可惜啊!我一點也沒找到,那一眼望不到邊的棉花地不見了,那大片大片的高粱地,那大片大片的苞米地,那大片大片的地瓜地,都只是一家一戶的很小很小田地的了。那個原來高幾十米的山也變成深有二十多米的大坑了,還有在那個大坑里放炮炸石頭的呢,我去的當天就有人從上面掉下來摔死了。小時候我去的時候吃的是苞米面糊糊,吃地瓜吃的我現在都不想再吃了。現在我去那里吃的是大魚大肉大米飯,還有啤酒管夠喝,可是我沒覺得怎么高興,原來青山綠水白棉花地的那種景色看不到了。到處是裸露的荒土地,種地不能發財,誰還種地?也就剩下那點自留地種點自己家吃的東西了。原來那里的水井是大井,人們用手抓住繩子,繩子的一頭有鐵鉤,鐵鉤鉤住水桶,人用這樣的方法從井里打水,現在我看那個炸石頭的大坑都有二三十米深了,還不能看到水,可以說現在是不可能再用手從大井里打水了,現在那里都是用自來水了,用電抽地下水的自來水。
現在那里是家家戶戶蓋新房,農民是富了,農田在減少,農民是怎么富裕的?青山綠水莊家成片的農村變得不像農村了,那清澈見底寬二十多米的小河變成小臭水溝了,農民是富裕了,但是,很遺憾的是那些資源,那些生命之源在消失,這種殺雞取卵式的發展是快速致富慢性自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