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庫理吳君
這是一篇直接面對十七大主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文章。我讀文章只注意捕捉與共和國“重大理論體系相關”的內容。從來不究竟作者是誰。內容有創新又有獨到見解符合共和國與廣大人民利益的我都大力贊揚。象這一篇就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實踐就是十七大由胡主席在《報告》中正式命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原則。也就是哲學。哲學就是“愛與聰明”(古希臘原始內涵。《老子》曰:越簡單有效越好。復雜化反而不利于行)。
文章不失時機地運用科學創新的思想與方法解讀了十七大正式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不同點就在于:先后已經經歷了與時俱進的科學創新和重大改變。其中,進一步重申“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主義之基本原則”。共產主義是共同理想和最終目標。而社會主義是漫長的人類生存與發展階段的進步階段。不是倒退。人類在這個階段若要實現不斷地進步,必然要有科學與求真務實的態度,飽滿積極向上的精神,團結協作艱苦奮斗百折不饒的共和國靈魂。這就需要一面旗子:胡主席的偉大旗子;一個思想體系:胡主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個基本原則:胡主席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哲學原則,其中的“愛”,就是始終愛和依靠全體共和國人民;一個共同:為努力實現全體中國人民達到全面和諧小康.公正.公平的“共同理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而共同奮斗;一個理想:為了全人類徹底消滅貧困.剝削與壓迫,從而實現全人類共同富裕.和諧共存.公正.公平的世界大同社會能而努力奮斗。
文章,進一步解讀了胡主席關于:走什么路,舉什么旗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的核心——胡主席的哲學思想。是一篇正確引導當前共和國全黨和全國人民更加深入領會和消化胡主席《報告》和十七大精神與靈魂的好文章。值得一讀。
庫理吳君
2007年10月29日于家鄉武漢
附原作者文章: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董德剛http://news.phoenixtv.com/opinion/200710/1025_23_272682.shtml
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開放的思想體系,不是封閉的、僵化的。不能把過時的某些觀念當作是天經地義、不可改變的東西。沒有什么東西是不可改變的,一切都在發展變化中
胡錦濤同志在“6·25”講話和十七大報告中反復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然而,一些同志以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在馬克思那里就已經確立,并且是始終不變的。這不符合歷史事實。實際上,近30年來,我們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認識,經歷了三次重大轉變。
第一次重大轉變(以1984年為標志):從計劃到市場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前,我們通常認為,正像列寧和斯大林所指出的那樣,社會主義經濟就是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改革開放以后,這三條基本原則都有重大變化:我們根本突破了計劃經濟,采用了市場經濟體制;公有制由原來的獨霸天下,變為原則上“占主體地位”;按勞分配也納入到按生產要素貢獻進行分配的總原則之中,成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些變化中,由傳統的計劃經濟社會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最為重大的意義。我國新時期的巨大發展就是在這種轉變過程中取得的。
1984年10月,對于肯定了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代名詞)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鄧小平作出了高度的評價:“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這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有些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些新話。我看講清楚了。過去我們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沒有前幾年的實踐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寫出來也很不容易通過,會被看作‘異端’。”(《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83—91頁)
第二次重大轉變(以1992年為標志):從手段到目的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論斷。這個論斷甚至連公有制都未提及,而是強調了比公有制等制度更深層次的社會主義目的,即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如果人們還記得,此前不久的1990年,我國普遍進行了一次“社會主義教育活動”,當時宣傳的科學社會主義大體都是傳統社會主義觀點,那么,就不難深切感受到這個論斷所帶來的根本突破:一時間,幾乎所有的《科學社會主義教科書》都要全部改寫了!真可謂“石破天驚”!
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啟示我們,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至少包括兩個層次:較淺層次是關于社會主義制度的規定,即公有制經濟占主體,共產黨領導,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等。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手段理論(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暴力革命等學說也屬于這些手段理論)。較深層次則是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或價值目標,如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目標理論。它是我們搞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社會主義對于國家和人民的實質意義。而前者盡管也很重要,但畢竟是為之服務的手段或途徑。如果說,后者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硬核”的話,那么,前者則是這一理論的“外圍”或“保護帶”。假設這二者完全一致,無疑最好,問題是它們之間并不總是完全一致的。在這種情況下,顯然,我們必須堅持科學社會主義最深層次的理論、哲學基礎——唯物史觀,在它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最重要的是生產力標準和人民利益標準)的指導下,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矛盾:從中國現實出發,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或方向,調整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
這樣,科學社會主義就包括三個層次的理論:手段理論、目標理論、哲學基礎(唯物史觀)。它們是由淺入深的關系。其中,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唯物史觀才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礎理論。
可是,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同志以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指公有制經濟占主體,共產黨領導,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等這樣一些關于社會主義制度的規定。這種認識顯然是過于片面和膚淺了。
第三次重大轉變(以2002年為標志):從經濟到全面
進一步說,把社會主義的本質或目的規定為“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否就足夠了呢?恐怕還不夠。從歷史的角度看,在經濟發展的低級階段,人們確是主要追求溫飽(即生存)和富裕。而在溫飽以至富裕問題解決之后,人們必然會追求超出物質生活的更多、更高的東西。與此有關,十六大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刪掉了總綱部分原有的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這無疑是經過慎重考慮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不再重復這個論斷,而是強調,實現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強調,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些論述,已經涵蓋并且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
我國理論界在研究過程中也愈益注意到,《共產黨宣言》強調,實現“一切人”包括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才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最根本的追求。這就是說,在基本生活條件有了保證的基礎上,自由是人們的最大利益,即在不違背人民認可的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人們都希望做他們愿意做的事情。而迄今為止,我們對于自由,無論是在理論上或是在實踐上,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與此相連的還有民主、平等、公正。這些,才是科學社會主義目標理論中的核心內容。離開了這些內容,至多是有名無實的社會主義。當然,對這些問題,無論是共產黨內還是在社會上,人們的認識遠未統一,還需要繼續深入探索。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本綱領、基本實踐的根本指南。既然對這些基本原則的認識尚且在不斷變動之中,那么,以其為指導的制度、綱領和實踐就更不是固定不變的了。這就是說,科學社會主義的手段理論更需要拓寬視野和思路,更需要突破和創新,我們在實踐中應當繼續大膽試驗,大膽探索,以創造更好的、更加行之有效的制度和體制。
實現三次重大轉變的主要經驗
第一,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是一個總原則。具體地說,不要把科學社會主義看作是已經完成、已經定型的東西,而是要看作需要不斷檢驗、不斷發展的理論。根本原因在于,在現階段,社會主義實踐的時間還很短,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還很不成熟。成熟的社會主義制度究竟是什么樣子,誰也沒有見過。尤其是在生產力不發達、封建主義殘余較多的中國這樣的國家,究竟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還在探索。現在,社會主義在實踐中,社會主義在試驗中,社會主義在形成過程中,社會主義在不斷變化中。并不存在一個現成的社會主義樣板,可供我們按圖施工。這個社會主義樣板,還有待于人類包括中國人民的長期艱苦探索和創造。因此,不能把前人在沒有實踐經驗條件下關于未來社會的某些原則設想,也不能把我們自己過去在發展水平很低又很封閉的條件下形成的關于社會主義的某些觀念,當作是天經地義、不可改變的東西。沒有什么東西是不可改變的,一切都在發展變化中。我們要尊重馬克思主義的“本本”,但更要尊重長期實踐檢驗的結果。
當然,看待實踐檢驗結果有個立場和價值取向問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樣是有標準的。其中,最根本的是尊重客觀規律特別是生產力是社會發展最終決定力量的規律、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規律,堅持從我國現實的生產力狀況出發,從人民利益出發,把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最終是否有利于人民利益的實現,作為判斷一切事物是非得失、好壞優劣的根本標準、最高標準。假設一種經濟體制,長期不能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那么,就必須實行根本變革。這是我們已經做過的事情。同理,倘若一種政治體制,長期不能解決官員大面積腐敗問題,使人民利益受到嚴重損害,那么,就必須堅決進行調整。這是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重大實踐課題。
第二,注意發揮廣大干部和群眾的聰明才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之所以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根本原因之一是比較好地調動了廣大干部和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從而作出了許多改革創新、發明創造。這是我國進步的動力之源。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過去,我們依靠人民群眾,突破了許多陳舊體制和觀念的束縛;今后,我們要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也只有依靠人民群眾的無窮力量和智慧。民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的民主)既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一種基本手段。
第三,注意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巨大成就的另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大膽地借鑒和吸收了人類包括資本主義國家的許多文明成果。這些文明成果,不僅包括經濟技術方面,而且包括民主法制、思想文化方面,甚至在自由、民主、法治、人權、公正等價值觀念方面,我們也汲取了很多營養。這是我國進步的又一個動力之源。無數事實告訴我們,社會的發展受到眾多變量的復雜影響,未知因素極多,任何人也不可能確切地預測未來,惟一可靠的參照,就是我們長期實踐的正反兩方面經驗,特別是人類共同的基本價值追求。這些共同價值,標明了人類發展的方向和航道,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根基。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即便人們許諾的是“天堂”,兌現的也只能是“地獄”,決無科學社會主義可言。只要我們保持這種寬廣的世界眼光,在立足于自己實踐探索的基礎上,不斷研究和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來破解我們所面對的諸多難題,我們的社會主義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我們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一定會不盡活水滾滾來!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文本來源:南方網-南方周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