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改革開發以來,農民吃的、穿的、住的、用的比以前好很多。農村很少有人上山砍柴,很少有人燒材火,大多數農民燒煤、用煤氣或者是電來煮飯炒菜;農民基本上告別了土房子時代,大都建了磚房子,有的還裝修得不錯,電視電話已經基本普及。今天的農村與十幾年前的農村相比,的確靜悄悄地發生了令人驚喜的巨變。農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毋庸置疑,農民的日子比以往好了不少。
但是這些僅僅是事物的表面,并不能說明農民不苦!
試問當你起早摸黑、辛辛苦苦花幾年時間才賺了幾萬元錢,而買一臺收割機就要花四萬五千元,你會覺得不苦嗎?當一個農民的兒子在大學畢業時想回農村工作而找不到工作,而那些有家庭背景者,輕而易舉地為自己的子女謀一份好工作,農民會不苦?當農民去醫院看病,面朝黃土背朝天忙活一年,不夠一次手續錢的遭遇,農民會不苦?……
農民的苦,苦在內心心處,農民把苦憋在心里,有的苦,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種苦是用任何詞語無法形容的。這種苦也是黃凱斌老師無法體會的,農民的苦不能用這些指標來進行簡單的衡量。
在家的農民所受的苦也許還沒有在外的農民工所受的苦那么多。
“農民工推動了農村的發展,催生了農村人口城市化。” “外出打工農民收入盡管不高,但是農民蓋新房、購家電、娶媳婦、添嫁妝還是靠打工。盡管前幾年農民負擔比較重,但是農村還是在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還是在提高,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打工者。”農民工為農村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要知道農村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以農民工所受的苦為代價的。請不要忘記,農民工很苦,甚至比在家更苦。
想想農民工在春運期間回家過年的種種遭遇就知道農民工有多苦了,買張回家的火車票不知道有多難,而坐長途汽車回家,那票價高得離譜,以往100元,春運期間就漲到200元,再貴也得買呀,要不怎么回家過年;春節回家,時間一般也只有十來天,屁股還沒有坐熱家中的那條板凳,就要回工廠,難道會覺得不苦?
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事事難”,出門的日子哪有那么好,大多數農民工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層,干最臟、最苦、最累的活,而得到的是那點可憐的工資;農民工豈能不苦?進公司打工,老板還不是把你當一個賺錢的工具,有幾個老板會把這些農民工當人看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做那些單調的工作,也沒有什么文體活動,精神生活幾乎是一片空白;遲到了要扣工資,做錯了事要扣工資,老板看你不順眼,就炒你魷魚;“五一勞動節”、“國慶節”、“元旦節”等國家規定的法定節日還不是一樣要你加班,并且還不按國家的有關規定給你加班費,你還能怎么樣,想不做,有大把人在門外想進來呢;受到了欺負,根本就沒有人同情你,更不要說有人為你伸張正義,農民工不苦是假,只是大多數農民工把苦藏在心里。
再想想把子女留在農村讀書,那是一件多么無奈的事,自己的孩子經常不在身邊,做父母的焉能不苦,子女在城市讀書,因為你是農民工的子女就要交不少的借讀費,遭受這樣的歧視,難道也會覺得不苦?
農民工在外打工,賺的錢肯定比在農村要賺得多,但是所受的苦也多呀!
農民進城是無奈之舉,農民回鄉才是真正的大勢所趨!有很多農民整家外出,春節不回家過年,這并不意味著這些農民工永遠能留在城市,能在城市安家落戶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畢竟是少數的少數。大多數農民工只不過是城市的匆匆過客,他們并不屬于城市,回鄉是遲早的事,在城市生活習慣又能怎樣,城市并不是你想留就能留下的!認為“城市不能缺少這部分農民工”,這樣的看法實在是太天真,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城里人會這么想嗎?城市為什么不能缺少這部分農民工,這一代農民工回鄉去了,自然會有下一代農民工來城市。最終還是從哪里來,回哪里去!
話說回來,農民當然沒有以前那么苦,因此我們既不能夸大農民的苦,但是也不能回避農民所受的苦,重要的是我們要正視農民所受的苦,想辦法盡可能解決農民所受的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