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數薦不納”的故事讓我們深思
幾年前曾讀過一篇文章,內容大意是:建國之初,毛澤東與周恩來商量,成立了國家文史館,以照顧安排德高望重、生活困難的名宿,使他們不僅有個領工資的地方,還可以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文史館成立不久,楊開慧的朋友、柳直荀烈士的遺孀,時任長沙中學教員的李淑一托人找毛澤東,請他推薦自己去國家文史館當研究員。然而,此事使毛澤東同志十分為難,他于1954年3月2日就這件事,寫信給秘書田家英說:“李淑一女士,長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書為業,年長課繁,難乎為繼。有人求我將她薦到文史館為館員,文史館資格頗嚴,我薦了幾人,沒有錄取,未便再薦。擬以我的稿費若干為助,解決這個問題。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種幫助否?她是楊開慧的親密朋友,給以幫助也說得過去。請函詢楊開智先生轉詢李淑一先生,請她表示意見。” (見《人民日報》2003年4月10日副刊)
毛澤東同志的這件往事已過去50多年,敘述此事的文章也讀過數年。但是,重溫往事仍讓人深受感動。不難想見,當時身為黨的領袖、國家主席的毛澤東,別說舉薦幾個“賦閑”的館員,就是安排一個要職恐怕也是輕而易舉,卻竟有“數薦不納”之事,豈不是太丟面子、太傷自尊了?然而,毛澤東同志卻無絲毫怪罪之意。雖說“數薦不納”,仍毫無埋怨,并給予充分的理解,認為這是很正常的。由此既可以看到毛澤東同志對這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們是多么的敬重與愛護,也可以體會到他的胸懷是多么的寬廣。
重溫這件往事,可以讓人深切地感受到當時政治氛圍的寬松與和諧。做為一國之領袖,幾次舉薦人竟都未獲準,文史館方面的膽子也夠大了,但看不出絲毫因此而“惹禍”的跡象。領袖考慮的是:文史館之所以“數薦不納”,原因在于“文史館資格頗嚴”。文史館是做學問的,選人的條件理應苛刻,作為國家主席,不應過多干涉,應給人家一個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由此可以想見,開國之初,國家嶄新的體制和黨內外真摯健康的民主生活,是多么令人折服!
重溫這件往事,還可以體會到毛澤東同志嚴于律己的高風亮節。首先,李淑一作為烈士遺孀,理應得到妥善照顧,推薦她任館員的理由是充分的,并不僅因為是自己私人的朋友關系;其次,即使感到從名望和地位上李淑一不適合做館員,也完全可以安排做其它工作,因為她“教書為業,年長課繁,難乎為繼”,需要解決生活困難。然而,毛澤東同志卻將其作為私事處理:與其再薦還會不被錄用,還不如不薦了,干脆自掏腰包,從自己的稿費中拿錢給予資助。這件事,生動地折射出了毛澤東同志光明磊落,坦坦蕩蕩的領袖風范。
重溫這件往事,再聯想到現實中,一些為政者褻瀆民主,置國法黨紀于不顧,濫用職權,唯我獨尊,在干部任免和人事安排上搞“一言堂”;還有些人搞“家天下”,獨斷專行,以人劃線,順者上,逆者下,把他掌管的單位或部門變成“自家”的大本營;更有甚者搞權錢交易,賣官鬻爵,把國家權力變成謀取私利的資本。與毛澤東同志的博大胸懷相比,這些人的精神世界顯得太渺小、太猥瑣了,他們必然會遭到人民的唾棄!
重溫往事,回味無窮。衷心地希望各級領導干部,都能重溫毛澤東同志當年“數薦不納”的這件小事,并從中悟出幾分做人和為政的道理。因為黨的先進性絕不是說一說就可以束之高閣的大話,實際上從來就是體現在類似毛澤東同志“數薦不納”這樣一些小事中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