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尊和侮辱孩子人格的旋渦。不思悔改,忘乎所以,得寸進尺,9月12日處于旋渦中的李陽又現身武漢某高校,一面為自己“包頭群跪事件”申辯,一面又鼓動女大學生“剃發明志”。李陽在演講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具有學習英語的決心:“哪個女生能剃光頭,以示其決心,我將收其為親傳弟子!”
十多天來,該怒的怒了,該罵的罵了。然而,也有跡象表明,偌大的一個國度,13億多人,卻硬是拿不出來一個辦法能夠阻擋住李陽一類人的繼續對孩子的傷害。這,不能不說是正在喊著“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人們的一個痛。因為,丟失了自己的語言,或者自己的語言用不好,哪怕別人的語言說得再好,也算不上自己的民族復興。
英語,學好了,是不是好事呢?是,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若不會英語將來就找不到太好、太體面的工作。甚至,即使許多根本不入流的單位,現在招聘也打出了要求英語X級X級的旗號,雖然這個單位一輩子也用不上英語。跟風,故意把自己打扮成“英語單位”的形象,目的就是美化自己的單位,“拉大旗,做虎皮”,更容易欺騙世人,如不久前被拘的“萬里大造林”董事長陳相貴一伙。但是,也和其他好多事一樣,英語也是一把“雙韌劍”。中國人說英語的能耐再大,說英語的中國人再多,也比不過世界上說英語的人多。而就連美國人、英國人,天生說英語,也面臨著就業難,怎么能不顧自己的人的吃飯問題,而給中國人送來用得上英語的崗位?除非為了中國人的別的能耐。所以,我擔心,好多人學會了英語卻不會了國語,甚至英語沒學好,國語也丟了。
之所以擔心中國人連中國話也說不好,是我近幾年才有的心情。我現在自己還沒有孩子。有幾回,假日了,我問鄰里和朋友:“孩子在家里玩得開心嗎?”得到的回答竟都是“孩子學英語去了”。而且,這個“孩子學英語去了”,不分寒、暑假,不分星期六、日,不分白、黑天。并且,年齡也越來越降低,滑到了三、四歲。
孩子學英語,是大人的逼迫。大人逼迫孩子學英語,則不都是大人自己身有體會不會英語不行,絕大多數是在“舉國學英語”的氣氛下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才好了。也就是說,真正體會到了英語管用,將來對孩子有大益的人,少部分,而找不著南北,見人家的孩子在學英語就也讓自己的孩子學英語的人,更多。
明擺著,大人逼迫孩子學英語,原因在社會也在逼迫大人。現在,英語從小學就開設了,也有的地方從幼兒園就開設了。但是,學英語,學著學著,學來學去,無一例外最后都要歸結到一個“證”上——四級或六級。而有了這個證,就好找工作或者好繼續上學。正因為學會英語這么“好”,學英語的人越來越多。不過,也由此出了個反面現象,那就是英語好了,卻不會說中國話,甚至不愿說中國話的人也多了。一些人不會說中國話,不但體現在大學生也寫不出一篇象樣的作文,官員連篇簡單的講話稿也寫不出……而且體現在口頭表達和行為不會做人處世上。
英語對于中國人,只不過一門技巧而已,即會說美國話、英國話的技術。只有土生土長的漢語,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人的個性。當一個中國人,生存在中國,卻喪失了國語這個根,反會一口流利的英語,必然“頭重腳輕”。
英語,被妖魔化了。一個國家把社會的進步綁在別國的語言上,而且還似乎用國家強制力在執行,前無來者。
重新審視英語,重新為英語在中國的教育中定位,刻不容緩。否則,不知道將來,得有多少中國人不會說中國話。到那時,甭說民族復興,連中國人也不象中國人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