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人才”是第一生產力
楊安福
昨晚和人在群里討論什么是生產力,沒想到今天有人捷足先登發了《“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一文》,我認為此觀點是錯誤的,起碼是不準確的。
其實馬克思的“生產力”是特指的人,而不是“物”。事實證明,一切科學技術都是人創造發明出來的,沒有人,科學技術何來?因此,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顯然是錯誤的、膚淺的、不值一駁的。他的后果是使中國引進了大批(其實是落后)的技術,卻沒有引進和培養大量的人,使中國的科學技術無法趕上和超過發達國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上面那位老兄又提出“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對不對呢?我認為也是不對的。理由如下: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什么是“人才”,我們可以解釋為人的才能,也可以解釋為有才能的人。但無論如何解釋,我認為人都是有才能的。每個人在社會不同的角落發揮著作用,沒有“才”他能起作用嗎?比如我在自己本職工作中發揮著作用,我不是人才嗎?因為我有做這項工作的才能啊?我怎么就不是人才呢?也許有人會說,人才是特指的那些專家學者,有很大才能的人。那么我請問你:這些人從哪里來的?很多科學家是某一方面的人才,但在另一方面他就不是人才,比如,你讓他和我比比音樂(我會好幾樣樂器的演奏呢),他是人才嗎?因此,人才是相對的,如果我們眼界狹窄,只看到了那些人是人才,只重視那些人,那我們的科學技術就會停步。因為我們不懂的人才是從何而來,不懂的每個人身上所具有的創造力,因此我們就會犯專家治國、迷信專家等錯誤,就會不懂得新專家比老專家強的多、厲害的多的道理。更會忽視人的培養。再舉一個例子,我以前單位有一位某導彈部隊復員的軍人,由于環境影響,他迷戀上了科學,天天研究“微粒子”,逢人就說“微粒子”,后來人們干脆送他外號“微粒子”,背后卻都叫他神經病。但是有一天,他拿著自己寫的一本科學幻想小說,送到了我們單位宣傳干事的手里,請他幫助修改。宣傳干事看了以后覺得他寫的很好、很誘人。答應幫他修改。(后來我調離了那個單位沒有在聯系上他們)我想請問:他的文化水平低誰培養他了,打擊的人到是不少,幾乎所有的人都叫人家神經病!所以說,“人”才是生產力,如果非要和物排名,物也只能派在第二位。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應該做什么呢?無疑是為所有的人提供培養教育和發現發展的機會。比如,我們對生產力的深刻認識和新的思想,能否被重視?能否把我們也當做“人才”,這才是根本。只講科學技術,只講“人才”。而在實際應用中,沒有發現發掘,培養教育,為他們提供發揮發表的用武之地,我們高談什么是生產力都是枉然。因此,明確了人是生產力。我們就應該為人提供一切條件,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和才能。要知道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你很難知道他能產生什么新思想,他具有無窮的創造力,即使沒有也可以培養出來,關鍵是我們為“人”的發展到底做了些什么?
(現實中國為什么很多人手里拿著專利沒飯吃,他們不是“人才”嗎?請大家深思!「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