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一個大風天,我跟一個朋友跑到了長安街上的三味書屋。我這個朋友是個律師,自稱右派,經常參加講座之類的活動。其實好像右派的講座很少,至少比左派的少多了,像烏有之鄉每星期至少在學生中發動一次講座和討論。左派歷來喜歡搞群眾運動。
這次三味書屋的講演者是劉軍寧,他的大名我算是久仰,雖說近幾年才在網上開始紅起來,文章的風格屬于理雅派。什么是理雅派?這是我發明的一個名詞,我們知道凡是人必有其自己的氣質,作文章也是一樣,雖是都以為在講道理,方式卻很不相同。理雅派就是那種理性較多,謹慎判斷,措辭傾向典雅的風格。這樣的風格看著不累。像陳永苗,同樣是憲政論者,寫的東西是唾沫橫飛,綱領不清,措辭更是不注意觀眾是否容易看懂接受。
作為70年代就跟著西方自由學者走的劉軍寧顯然更有經驗。他看上去也就四十歲左右,戴著眼鏡,后面是缺乏安全感卻愛追求真理的眼睛。
三味書屋的環境其實很有趣,大馬路邊,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一樓是賣書的,都是些思想啟蒙方面的內容。二樓就是喝茶聽講座的地方了,大概能坐二三十人。我跟朋友坐在中間,有免費茶水和免費服務員,讓我感到很高興。劉軍寧似乎還不太習慣這種跟眾人坐在一個水平線上沒有麥克風的講演方式,顯得略顯緊張,不過后來漸漸入了巷,思想的氣氛愈來濃厚。
有趣的是青銅聽著聽著居然睡著了。劉軍寧講的題目是“中國是否需要文藝復興”。很怪的一個問題。他去年底在南方周末上發文章,很多人響應。他認為中國的啟蒙運動搞了很多年,沒成功。原因是啟蒙運動離大眾較遠,沒有打下一個自由、人性認同的基礎。而文藝復興剛好是使自由主義原則大眾化的方式,西方當然是走過這條路了。大概講了他寫這篇文章的背景及一些基本觀點后就沒再繼續講,接下來是觀眾提問。第一個提問的明顯是個托,滔滔不絕提了一些東西,聲音比誰都大,笑死人。
其實很明顯了,想搞文藝復興的話當然是好事情。問題是能否走的通,以及怎么走。是否走的通,大家都關心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是否有這個哺育的能力。主持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里沒這個能力。想想也是,道教,儒教和佛教加上封建社會幾千年,怎么都看不出有什么個人主義的東西。對于這個問題,劉軍寧認為他是沒有辦法明確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只是打開了一扇窗,窗外有什么需要大家一起來討論,他自己要是知道的話那也是胡說。不過他暗示有可能“天道”是一個支撐的觀念。
“天道”這玩意是什么?
至于怎么走,怎么把文藝復興搞起來。劉軍寧的回答是他也不知道,知道了就不叫文藝復興了,叫劉軍寧的文藝復興理論了。多可愛的一個人,我對他充滿自由主義思想火花的回答感到滿意。
他肯定是不原意現在說這些拉。就像他自己說的,路還長的很。
這樣的話,我是不可能再有什么提問了。并且我臨時還有娛樂活動,就告辭了三味書屋。聽青銅說后來大家還在一起吃飯搞腐敗。有機會再去聽聽,閑著也是閑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