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紙上談兵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那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趙括,是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他老子在世時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賜號馬服君,與老將廉頗、丞相藺如爵位相同。而他因出身將門的緣故,從小就愛好軍事,熟讀兵書,對兵法謀略非常精通,論起戰爭藝術和謀略,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就連他老子也比不上他。按道理,兒子如此,做老子的應該非常高興才是,但也許是知子莫如父,他老子深知戰爭的危險性和殘酷性,認為他兒子只會紙上談兵,沒有什么真才實學,對此很是憂心忡忡,他老子對他母親說:“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臨終前囑咐其妻,不要讓他領兵打仗,否則必定壞事。
公元前260年,秦軍又來犯上黨,此時趙奢已死,趙王派久經沙場、經驗豐富、威振三軍的老將廉頗率三十萬大軍馳援,與上黨軍民共四十五萬,依據長平據險防御。趙軍于金門山麓,立壘設營,東西列營數十里,星羅棋布,互相連接,并在主陣地前建立據點。趙之光狼城、東彰城、西彰城均派兵把守。老將廉頗身經百戰,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他知秦軍銳氣正盛,不宜輕易交鋒,遂取守勢,嚴守險關,壁壘堅固,秦軍進攻毫無進展,形成兩軍對峙局面,秦趙兩軍在長平對峙達四個月之久。秦軍速勝戰受挫后,秦王便采用丞相范睢“離間計”,派使者攜帶重金,潛往趙國,買通趙王左右親信,散布謠言:廉頗已經老了,不足為慮,而且即將投降秦國,秦國惟獨懼怕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趙王對廉頗數戰不勝,又堅壁不出,早有不滿。當聽到秦方流言,不加明辨,竟信以為真,撤換了老將廉頗,決定讓趙括掛帥出征。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么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趙王說,我已經做了決定,你們就不要在說了。秦國得知趙括為帥,大為高興,便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代王齙為主將。趙括到達前線,奉迎趙王意圖,急于求勝。他一反廉頗筑壘固守、堅不出戰、以逸待勞的策略,一到長平就更換部將,改變軍隊部署,向秦大舉進攻,秦軍統帥白起利用趙括缺乏實戰經驗和驕傲輕敵的弱點,示意秦軍交戰時佯敗而退,從而使他認為勝利在望。他親率主力,開壘出擊,并對秦壘展開攻擊,從而中了白起之計,大軍被秦軍包圍,斷糧四十六天,他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趙軍四十余萬人被迫向秦軍投降。 秦軍接受趙軍投降后,恐趙軍日后反叛,遂將趙軍俘虜四十萬之眾全部坑殺于長平谷口(今高平西)。趙舉國震動,埋下覆亡的禍根。從此趙國一蹶不振,幾十年后,趙國終被秦國所滅。
從此“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便流傳了下來,大家把空有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或光會夸夸其談,脫離實際的人都稱之為“紙上談兵”,從紙上談兵的始祖趙括身上我們看到了其危害的嚴重性,輕則導致事業無成,時光浪費,重可導致一個國家滅亡,所以中國民族歷來都用“紙上談兵”來引以為戒。
眨眼間,幾千年就過去了,中華民族跨入了21世紀,在這樣一個繼往開來的新時代,某地幼兒園招聘園長大會正在進行中。只見參加招聘的女性大都持有本科或研究生文憑,最起碼也持有專科文憑,她們衣著得體、談吐不凡,氣質高雅。小吳是人群一個不起眼的姑娘,她只有高中文憑,旁人心里都不把她當回事,用個成語形容一下叫做嗤之以鼻,認為這年頭高中文憑也敢來應聘園長,是不是大腦有毛病吧?報名之后,大家依次到二樓參加面試,不知怎的,在樓梯的拐角處有個小男孩在哪里哭,姑娘們大都覺得奇怪:這幼兒園也是,招聘會上怎么會讓一小男孩在這時哭?但大家都沒在意,都急著上樓參加面試大顯身手。等到小吳走近這個小男孩時,只見她蹲下身子,拉住小男孩的手問道:“小朋友,為什么哭呀?”小男孩帶著口腔說:“我找不到媽媽了。”“那你在這里等阿姨好嗎?阿姨上樓有點事,等下阿姨就帶你去找媽媽好嗎?”小吳說。小男孩止住了哭聲,點了點頭。招聘大會結束了,結果出來了,小吳姑娘被聘為園長。結果一宣布,大家議論紛紛,都對這個結果表示不服氣。這時主辦方示意大家安靜,接著讓大家看了一段錄像,看完之后大家都默不作聲,因為錄像里播放的正是剛才大家上樓時的情景,面對哭泣的小男孩只有小吳姑娘一人做出了一個幼兒園園長起碼應具有的愛心。這個哭泣的小男孩是主辦方事先刻意安排的,并在上方安裝了攝像頭,主辦方想聘一位名符其實的園長。我想那些持有高等學歷的所謂科班出身的姑娘們,為了混得這個文憑耗費了十幾年的光陰,她們過五關斬六將,經歷無數次大考、小考的磨礪,幼兒教育學、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史、幼兒衛生學等相關學科是了然于胸,她們對幼兒教育的理論知識研讀之深決不亞于趙括對兵法謀略的精通。大家可以想象她們在面試時那肯定是侃侃而談,說得是天花亂墜,儼然一幅專家學者的氣派,舍我取誰?但在事實面前她們那誘人的高等文憑只不過是個花架子,她們不是個好幼教老師,那么多年的幼兒教育并沒有培養出她們對孩子持有真正的愛心。我們國家的教育機構也沒有想真正培養她們成為一名合格的幼教老師,我們國家進行的是學歷教育,你花錢到我這里渡渡金,我就發給你學歷文憑,你就可以從事相關的職業,也就是說那張學歷文憑就是你的敲門磚。敲門磚,顧名思義就是拿來敲門的磚頭,敲開了大門之后,就可扔掉。聘用了高學歷文憑者的單位即可拿你那張高學歷文憑大做廣告:
新世紀幼兒園
園長何高麗(研究生學歷) 注:何高麗——何其高的學歷!
教師王本科(本科學歷)
教師張大學(本科學歷)
……
這確實能唬人!普通老百姓一看師資力量雄厚,名師出高徒嗎,貴點嗎?沒啥,為了下一代的能過了上等人的生活,咱就是吃腌菜也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大款們一看,這點小錢算什么,我的孩子上這樣的幼兒園才不會掉價,才配得上咱這身份。我們的小吳姑娘是幸運的,舉目四望,當今中國有幾家幼兒園會想真心實意地搞好幼兒教育,為中國的崛起而努力,大家眼中只有孔方圓兄。
我們的教育是怎樣紙上談兵的呢?大家都學過唐代李紳的《憫農》之《鋤禾》: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本來我們是應該通過學習這二首詩,使學生懂得農民勞作之辛苦,其勞動意義的重大,從此發自內心地尊重農民,愛惜農民的勞動成果,不浪費糧食。最好的教學設計是老師帶領學生親身來到農田(暑假也可),身體力行地參加一下農業勞動,體會一下天上烈日曬,地面田水烤的滋味,我想這樣的教學效果那是好得沒法說,老師也許講都不太要講。可現行的教育理念與教學設計卻恰好本末倒置,只在乎學生字詞的熟悉,詞語意義的理解,如、鋤禾——鋤,鋤草;禾,禾苗;日當午——中午最熱的時候;餐——飯食;皆——都,全。及整首詩的大意: 炎熱的夏天,中午最熱的時候,農夫頂著烈日給禾苗鋤草。勞動緊張,又累又渴,農夫全身是汗,汗水一滴一滴地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有誰知道自己碗里的飯,每一粒都是用辛苦勞動的汗水換來的啊!并將它們抄在黑板上,要求學生也抄下并熟讀直到背誦。僅此而已,其它的就不管了。背得熟的人,考試就能得高分,就算你出了校門看見農民心中沒有半點敬意,碰到農民挑糞澆菜捏著鼻子拐彎走,極其嫌棄農民的邋遢,那也不會對你的分數產生丁點影響。在這樣的紙上談兵的教育模式之下,君不見這邊名牌大學計算機畢業的高材生抱怨找不到工作,那邊社會上計算機人材緊缺,許多企業卻招不到合適的人,許多大學生畢業后還得“回爐”,還得找一個培訓機構學習一段時間才能上崗,造成一種十分尷尬的局面,這對學生本人是一種浪費,對國家也是一種浪費。尤其是現在貴族學校林立,搞得是全封閉式的管理,從小學一直到高中,我想到時中國就會產生許多孔老夫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你要是問他:“水稻是長在樹上還是土里?”他也許會推推鼻子上的眼鏡猶豫許久,然后吞吞吐吐地答到:“好像是長在水里吧。”那時你還會像王小丫一樣興致盎然地說:“恭喜你答對了!”?
毛主席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干,而是干起來再學習,干就是學習。” 當年的赤腳醫生就是在這個方針的指引下成長起來的,我鄉就有當年的赤腳醫生,他現仍然還在鄉衛生院為老百姓看病,大家看不出他與后來所謂科班出身的醫生在醫技方面有什么區別,要是哪家孩子生病了,他還是一些村民的首選醫生。他當年是初中還沒畢業就轉到公社合作醫療所來學醫的,他說他當時只用三天就學會了打針,你想當時他們每年都有一千人左右的診治機會,而現在一個專業醫生在醫科院校讀五年一般只能接觸到幾百個病人。對比之下,我們即可知道,現在的教育存在著嚴重的紙上談兵的成分,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我想嚴重性還不止于此,要是趙括還在世,憑他那對兵法謀略的精通,無論是軍事測題亦或沙盤演兵,定是當今中國首席軍事專家!順帶提醒一下,人家可是自學成才的,不象現在的各式趙括,那可是國家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培養的喲。
附錄:
毛澤東
學制可以縮短。
學制縮短以后,中學畢業生只有十五六歲,不夠當兵年齡,也可以過軍隊生活。不僅男生,女生也可以辦紅色娘子軍,讓十六七歲的女孩子去過半年到一年的軍隊生活。
現在課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學生、大學生天天處于緊張狀態。
課程可以砍掉一半。學生成天看書,并不好,可以參加一些生產勞動和必要的社會活動。
現在的考試,用對付敵人的辦法,搞突然襲擊,出一些怪題、偏題,整學生。這是一種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贊成,要完全改變。我主張題目公開,由學生研究、看書去做。例如,出二十個題,學生能答出十題,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創見,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題都答了,也對,但是平平淡淡,沒有創見的,給五十分、六十分。考試可以交頭接耳,無非自己不懂,問了別人懂了。懂了就有收獲,為什么要死記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試試點。
舊教學制度摧殘人材,摧殘青年,我很不贊成。
孔夫子出身沒落奴隸主貴族,也沒有上過什么中學、大學,開始的職業是替人辦喪事,大約是個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去吹吹打打。他會彈琴、射箭、駕車子,也了解一些群眾情況。開頭做過小官,管理糧草和管理牛羊畜牧。后來他在魯國當了大官,群眾的事就聽不到了。他后來辦私塾,反對學生從事勞動。
明朝李時珍長期自己上山采藥,才寫了《本草綱目》。更早些的,有所發明的祖沖之,也沒有上過什么中學、大學。
美國的富蘭克林是印刷所學徒,也賣過報。他是電的大發明家。 英國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機的大發明家。
高爾基的學問完全是自學的,據說他只上過兩年小學。
現在一是課多,一是書多,壓得太重。有些課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學學一點邏輯、語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語法,什么是邏輯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體會。
課程講得太多,是煩瑣哲學。煩瑣哲學總是要滅亡的。如經學,搞那么多注解,現在沒有用了。我看這種方法,無論中國的也好,其他國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都要滅亡的。書不一定讀得很多。馬克思主義的書要讀,讀了要消化。讀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面,成為書呆子,成為教條主義者、修正主義者。
根據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論教育革命》刊印
注 釋
〔1〕這是毛澤東一九六四年二月十三日在春節座談會上的講話節錄。《毛主席論教育革命》一書,出版前曾經毛澤東審定。
我的博客 廟上之人的博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