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的新思路--優先發展農業產業化
作者:中國社會大學高級研究員 觀潮
可能有些讀者看到這個標題就覺得幼稚可笑,會認為這篇垃圾文章也好意思登入大雅之堂,那我請你讀完以后再做出評議!當然文章沒有什么深厚的文筆功底,讀起來難免感覺粗糙,但我的目的是拋磚引玉,希望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使之升華到理論的高度。
一.中國的國情。
中國改革開放已經20多年了,暫且不談改革的成敗,雖然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我們還是要把眼光再放長遠一些,因為我們要溫飽、要小康、還要崛起。現在有很多人都愛大談中國國情,我在這里不妨也談一談,好為下面的內容做個鋪墊。看一下國內的經濟形勢,一方面,由于中國加入了WTO,使中國的制造業也加入了全球的垂直分工體系,在整個產業鏈中,中國的企業沒有掌握知識產權優勢的砝碼,迫使中國的制造業無條件的只能從事一些勞動密集、重污染、重能耗、低復加值的產業,在整個過程中,國家將大多數資金都投在這些所謂的新興產業上了,外資瘋狂的進入中國,并在國內獲得了最佳的資源配置、最優越的產業政策、最豐厚的利潤發展空間、最不可思議的兼并收購、最榮耀的超國民待遇,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也不過如此;另一方面,我們的民營企業和幼稚工商業每年都對國家和政府照單納稅,而國家和政府卻不能給予應有的保護服務,更讓人擔優的是不管他們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也不夠團結,形式上不過是一麻袋土豆,狼來了的效應,使我們本來就脆弱的民營企業和幼稚工商業面臨全面洗牌,導致民族資本大量外逃,饑不擇食的挺而走險,在這方面我們比日本、韓國甚至臺灣差的太遠了。各種新聞媒體鋪天蓋地的說大量的中國的民企在南非、坦桑尼壓、越南、剛果、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等等第三世界國家進行投資,國內的民眾還一片叫好,說是中國的企業走出去了,而中國每年都要大量的招商引資,中央和地方都把這當成國家和民族的頭等大事來抓,為什么我們的民族資本都競相外逃,并積極支持國外的經濟建設,而國內非要通過外資來發展我們的經濟建設呢,我不知道是我們的民族資本不愛國,是我們的的企業家素質不高,是我們的素質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有問題,還是我們的主流思想在錯誤引導著整個社會扭曲的向前發展。
二.跳出改革的怪圈,學會兩條腿走路。中國改革開放引進了新技術,導入了新文化、新思想,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這些都是改革的成就,但這是以中國沒有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國情為參照系,現在都在講經濟全球化,那就把中國經濟放眼于全球經濟下做個比較,它只是一個亮點,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飛躍,以致于我們的外交辭令還總是自謙的稱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我們的人均國民總產值并沒有走進世界的前列,所以我們理想的四個現代化現在也沒有人提了,這就是一個最好的佐證。但有人會說,中國的經濟現在形勢一片大好,股票價格節節攀升,房地產一片火爆,現在全世界都認為中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中國也不否認這種說法,并沾沾自喜的以為自己要崛起了。那我就要發問了,請問3億的城鎮人口如何帶著10億的農村人口崛起?如果你正面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不妨繼續讀下去。中國經濟目前的高速發展只是暫時的,在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會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會越來越多的遇到瓶頸問題。也就是說以長遠的趨附看,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會是一條斜向上的直線,它在某個點上會發生轉變,等大家在這個點上明白的時候才知道它是一條拋物線,銀行系統的大量資本也會被套牢在房地產上,我們那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只不過是一些短線高手,有相當一部分人會把資本變現,加速資本的外逃,房地產和股票不能讓我們趕英超美,到那個時候我想會有很多人懷疑改革的方向是否有了問題,我們的改革精英則會被認為是莊家,中國的改革之路就又多了一道“之”,看看前面富起來的幾批人中有多少人現在還在國內叱咤風云,你就會不明白我們的改革到底在哪里出了問題,下面我來分析之。我們中的很多人常常把民以食為天掛在嘴邊,但一提起改革中的農業問題就避之不談,毫無興趣,一提起工商業就口若懸河,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難道說他吃的東西是天上掉下來的。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很多人都認為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包袱,所以改革開放20多年了,農業也拖累了經濟發展20多年,甚至有些人會說沒有那么多農業該多好啊!這說明了很多人都不愿也不敢面對這個包袱,新官上任也會被認為是流放、下放到農村,農民在城里遇到階級歧視,給我們的民族團結也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我們不妨換個思路來面對它,學過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原先也都是農業國家,他們先是圈地運動,把大量農民趕入城市才實現了現代工業文明,隨著工商業的快速發展,農業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比重越來越低。這正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能夠快速發展的密秘,正是圈地運動使農業不再是經濟發展的包袱,而農業經濟的相對穩定也成為了工商業快速發展的強有力后盾。再來看看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怎么做的,在工商業發展落后的情況下,優先發展工商業,把農業做為國家的長期無法解套的包袱,我們在比別人跑的慢的情況下,發現人家右腿跑的快,就一門心思的想讓我們的右腿跑的比人家的右腿跑的快,從而忘卻了我們的左腿,我們想嘗試一條腿趕超人家,結果可想而知,我們的左腿拖累了我們的右腿,我們和人家的距離拉的越來越遠,我們身后的人則很有可能超越我們,我們的目的和結果是相反的,看一看當年的蘇聯,再看一看現在的中國,我想你會明白我所說的道理,所以要想趕超人家,我們首先要學會的是兩條腿走路,然后調節左右腿的速度,最后使其達到最佳的配合效果,我們的目的和結果最終才能實現一致。
三.是工業反哺農業好,還是農業反哺工業好,誰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動力的引擎。
回到正題,改革走到目前為此,實現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完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原始積累階段,農業問題是拖住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明白了要想趕英超美我們必須要學會兩條腿走路,并且要調節兩條腿的速度使其配合默契,那該如何調節呢,問題又出現了。改革是需要大智大慧的,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和田忌賽馬時遇到的問題有些相像,在這里我有這樣一個設想,前提是全面保護國內農業產業,假如用一個十年計劃讓80%的人脫離直接農業生產,農業也引入產業資本,使農業產業化,國家給予農業最優惠的政策,國家在資金方面大量傾斜,使農業生產、產品的二次開發和銷售渠道形成規模效應,農副產品的價格會快速的漲起來,在一定的范圍內使農業長期形成壟斷,讓20%的農業人口成為下一批先富起來的人。有人會說這可能需要大量的資金,如何使這些資金到位。銀行可以直接投資、發放低息貸款,農業產業可以上市,發行債卷,我想以現在的技術手段和商業運作模式,對于這種收益穩定的產業是沒有多少問題的,我們參照一下美國,大部分的資金雖然在銀行,但實際上都以股票的形式在市場上流通,銀行只是起個結算的作用罷了,美國人民手里掌握著14萬億美元的股票,美國的銀行也直接進行大量的投資,在這里我要評批一下我們的銀行系統了,我們的銀行系統到目前為止還主要以放貸為主要職能,在國內因房地產嘗到了一些甜頭,好不容易跑到美國做了一次次級房貸,還是一次虧本的買賣,在國內一向牛氣沖天,股市上海撈猛賺,到了美國就那么熊,難道只是水土不服,跑題了。又有人會說,那80%的脫離直接農業生產的人該怎么辦,首先我要說明一點,這是一個在十年計劃中逐步實現的規劃,沒說一夜之間讓農民都脫離直接農業生產,農民脫離土地后可以換到一定數目的股票,可以向農業下游產業以及因農業產業化而新增的眾多新新產業轉移,至于他們手中的股票是賣還是留,那是他們自己的事,股票買賣要符合市場經濟的操作規則,當然首當其沖的是要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防止違規操作,必須是起點公平的,共同富裕對于當前這一代人不過是一塊遙不可及的幌子,這樣才能尋求到農民對農業產業化這一進程的支持,避免這一步改革再度扭曲的向前發展。還有人會說,如果這樣做會對工商業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果真如此嗎?我說過了,我們要使農業產業化,但農業產業化真的能脫離工商業的支持嗎?要知道大規模的農業產業化的背后將新增多少新新產業,新增和擴大多少產業鏈,你不覺得農業產業分工太過粗獷,農副產品的二次深加工太過膚淺,以致于進入超市,經常找不到你想吃的東西,而不得不選擇一些昂貴的進口食品,看看光明、伊利、蒙牛、雙匯、思念、五糧液等等不是做的也挺好嗎!政府與其每年像對待難民一樣對待農民,還不如讓他們富起來,免得發展經濟有后顧之憂。前面說過中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但我們的這種經濟發展是被迫的外向型經濟,內需動力嚴重不足,而且這種所謂的經濟高速發展是以殺雞取卵為代價的,這樣的火車頭并也是我們理想中的火車頭,如果為了可持續發展,我們就必須找到另一種火車頭來取代它,而優先發展農業則是我們理想的火車頭。下面我來介紹一下優先發展農業的好處,農業與其它產業不同,農業的科技發展對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相對容易掌握,只要給點時間比工商業見效快,在這種方式下富起來的一批人會長期保持富裕,每年的收益都相對穩定,手里有了大把的錢自然會拉動內需,農村就需要大力進行基礎建設以及綜合配套,從而也盤活了下游產業和其它產業,從而把農業這個經濟包袱徹底轉變成一臺經濟的永動機,而工商業的發展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叢林法則的競爭也日益殘酷,很多方面都難以把握,昨天還保持著國際先進水平,如果沒有新的創新機制,也許明天就會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許多產業不得不關停轉并,你有聽說過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經常發生關停轉并嗎?沒有吧!與其把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動力的引擎放在有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工商業上,還不如放在農業產業化這樣穩定的永動機上,民以食以天嗎,我們要順應客觀規律的發展方向,看看當年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路線,很適用中國國情,那也是地地道道的改革嗎,現在搬過來正好,農業產業化的良性循環拉動了內需,并源源不斷的給工商業的發展提供動力,我們不妨把它當成一種曲線強國的策略,我們不管和平崛起還是非和平崛起才有了基本保障。
四.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在中國崛起過程中的作用和策略。
在中國這樣一個被迫外向型經濟的國家難免會遇到資源的配置不合理,產業的重復建設和關停轉并,在全球經濟分工體系中整體收益微薄,我們自從鴉片戰爭以后,在與世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往來中從來都沒有賺到過一點象樣的便宜,不是三七開就是二八開,我們的價值取向也不符合資本主義強國給我們強行設立的游戲規則,在別人的游戲規則之下和平崛起談何容易,看看我們加入WTO的艱難程度、付出的代價和歐美對我們現行的經濟態度,我們是不是有點樂觀的一廂情愿,再看看日本的發展過程,日本比中國還先被殖民,但小日本借助以強吞弱的戰略先打朝鮮半島,進而全面侵華,然后橫掃東南亞,最終才有實力向美國叫板,而戰爭的目的則是為了市場,小日本采用的是資本優先實力為后的崛起策略,還有韓國的對外經濟擴張策略怎么看都逃不出小日本戰略的影子;而我們改革開放鼓勵的走出去戰略首選目標就是歐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現有經濟秩序提出挑戰,手中握著數量有限的簡單的單兵武器直接向密集堡壘陣沖鋒,勇敢指數絕對不亞于董存瑞、黃激光,結果可想而知,幾乎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全線潰敗,剩下幾個也是半死不活的,我們走的是實力優先資本為后的道路,說到這里我怎么想起了王明的左傾路線,而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路線和小日本韓國的爭霸策略則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年董存瑞、黃激光的舍身取義的精神是為了新中國的解放,是在千鈞一發之際攙救了中國革命,而我們現在則是為了什么呢,我們的主流精英又有幾個好好反思過呢!再看一下世界的政治格局,我們的主要政治緣分都在亞非拉的第三世界國家,我們和他們有幾十年的感情投資,合作起來也相對容易進入角色。但在非洲這片很多人還吃不飽的地方,我們偏偏要先進行工商業的投資,把我們的相對先進的產品強行拉到這里買,對于口袋里即沒裝錢肚子又吃不飽的階級兄弟無疑是一種殘酷的折磨,我想在很多吃不飽的兄弟眼里,糧食看起來比電腦更可愛,以致于我們和階級兄弟經常是同床異夢。而我國是農業大國,這也正是我們的優勢所在,非洲地廣人稀,非常適合農業產業化,我們可以扶持農業產業化先走出去,大量的農民也可以以勞服輸出和國家補貼的形式走出走,生產出來的農業產品解決了階級兄弟的溫飽問題,富余的產品還可以銷往國內,由國家補貼收購,平價賣給廣大人民群眾,我們在投資所在地的政治籌碼和綜合影響力也會水漲船高,日益加重,富裕起來的階級兄弟才會更歡迎我們的工業產品進入該地區,為以后制造業的轉產提供方便之門。另外中國這些年一直把能源礦產作為戰略物資與其它能耗大國之間進行瘋狂的搶購,乎略了糧食也是一種戰略物資,并在全球市場上一直是供不應求,在很多地方糧食的利潤甚至超過了石油,如果我們控制了全球的糧食交易,比如說賣給伊拉克、索馬里等國家,就可以換取更多的可支配戰略資源,也就意味著豐厚的利潤進賬,也使中國在國際政治這個大舞臺上與歐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競爭時有了博奕的本錢,在我們揚長避短的積極戰略擴張中,中國才算真正踏入了崛起的進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