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世界大戰不再列入高中歷史必修課的謬誤與短視
前言
據8月30日新京報:北京9月課改 世界大戰不再列入高中歷史必修課。——與此對照,第一個主題竟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與消費”。
俗話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主要指的是年輕人經驗見識還不足,易輕信冒進從而誤事。而歷史是我們前人的經驗教訓,可以拓展我們的見識,豐富我們的經驗。從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損失與悲劇。所以古語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為什么我們民族歷經幾千年風風雨雨而依然延續至今?雄立東方?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民族危亡時刻總有置個人私利乃至生死于不顧而慷慨救亡圖存的志士仁人、民族脊梁,我們一定不會忘記《漢武大帝》中在北海牧羊十九年而不屈并最終返漢的蘇武,還有那個英年早逝,并以實際行動實踐“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豪言的霍去病。而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我們更不會忘記江姐、楊靖宇、張自忠、黃繼光、王偉等中華優秀兒女……那他們為何能夠“視死如歸”、“前仆后繼”?不正是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與塑造嗎?而組成這一文化的核心與生動要素之一正是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及其廣泛傳頌的事跡。
蘇聯解體的重要教訓之一就是所謂“全人類利益高于一切”、“和平競賽”等脫離歷史實際與現實形勢的“新思維”之誤導。而戈爾巴喬夫等人為什么會如此天真?難道不是因為不真正了解西方坑蒙拐騙搶的野蠻歷史那一面?不真正了解對手的利益導向是實、宣傳輿論為虛?不真正懂得外交的主流是“國家間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不真正懂得“世界上從有歷史以來,沒有不搞實力地位的事情”?沒能事先洞察國家解體的潛在危機并及早采取有效行動防微杜漸?五胡亂華時,那些門閥士族文人等所謂“精英”忙于競富、享樂(即過度追求生活與消費)或耽于清談,只有少數人如祖狄那樣“中流擊水”、“聞雞起舞”扎實努力立志收復失地,結果就是缺良將勇士,最終華夏大地幾百年戰亂不休、生靈涂炭。其原因之一不正是整個社會的風氣與輿論導向缺乏培育棟梁之材的正氣與大氣,而是從上到下充溢著享樂的市儈、短視與墮落。(正常的享受當然應該,我在此批判的是那種窮奢極欲、在其位不謀其政者——一定程度上也可指今天北京及中國教育部主管教育的相關部門負責人)當日本人篡改教科書甚囂塵上時,當我們大使館犧牲的同胞音容猶未遠時,當我們的王偉在自己家門口被撞進茫茫大海時……我們的首席都市上海正要把《狼牙山五壯士》清除出歷史教科書,我們的首都北京的教育部門正要把世界大戰從歷史必修課里清除。如此親者痛仇者快的漢奸作為,實在是我民族的悲哀。
一、 戰爭在人類歷史上的作用與影響毫無疑問是巨大的,縱觀歷史長河,每個民族、每個國家乃至每個文明的興起與衰亡都離不開戰爭的重大甚至決定性影響。四大文明古國如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的改朝換代都是戰爭起到最后臨門一腳的作用。區域及/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角逐轉移也不無戰爭的偉力深入其中——戰爭,雖然我們憎惡它、詛咒它,但它確實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客觀存在,不因為我們愛好和平的主觀愿望而銷聲匿跡、遠離人類。即便在給人類帶來空前影響與損失的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全球都進行了比較深刻的反思并采取了相應措施,但戰爭的幽靈還是游蕩在全球,不管是在第二、三世界,還是在標榜民主、自由與人權的西方發達國家,戰火的妖霧還是一次次彌漫。今天的國際交流,有多少是通過戰爭或戰爭威脅強行進行?翻開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的《全球文明史》,就可以看到絕大多數開放/征服/奴役是以戰爭暴力促成的——征服者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最近南聯盟、阿富汗、伊拉克的國家與民族悲劇,無一不是以戰敗作為高潮和尾聲。雖然我們的先哲有至理名言:國雖安,忘戰必危。但如果沒有對歷史的足夠了解,那誰又會真正領悟到呢?恐怕這樣說和做的人反而會被嘲笑、排擠。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巨大而深遠,如果不了解它們,就不能真正理解當今這個世界的來龍去脈;不了解真相、不能正確地進行對外開放與交流,對內也不能正確地理解我們國家從近現代以來的風風雨雨,不能理解包括共產黨人在內的志士仁人拋頭顱、灑熱血上下求索的艱苦歷程。在面對可能的國際國內危機時缺乏足夠的洞見、預見與應對之策。如果一個個都沉迷“生活與消費”并競相效尤,那誰去把守國門?誰去沖鋒陷陣?生活與消費自然是人之常情,但有誰會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把它作為歷史教科書必修課而且還放在第一章?!這樣教育出來的接班人會不會有一天也會懷疑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會不會出現李精衛、張精衛直至百家姓精衛?!甚至自信地斷言、自豪地宣稱“日軍進入帶動了當地的(性)生活與消費”?!
二、 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應要求學生對主要的國際國內歷史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與概念,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從而也有助于良好社會風氣、教養的形成。特別在今天,有助于形成實事求是的對社會與世界的理性認識。否則,普遍的國民素質如何提高?民族如何重新崛起?如何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比如,現在日本本性未改的情況下,某些教授、學者的對日“新思維”還頗有市場,對抗美援朝的所謂質疑也是附和者眾(質疑無可厚非,但是那種經不起推敲更經不起時間檢驗的質疑能忽悠一大片國人難道不應該警醒我們嗎?)。戰爭就在我們身邊,擦邊球也曾數度光顧我們的國家,可以說國并不安,但我們的某些“精英”卻要引導我們淡忘戰爭。沒有整個民族對戰爭的基本概念與普遍警惕,怎么可能會產生對戰爭的認真考察與深刻思考?怎么可能保證治國安邦之才層出不窮?怎么可能維護國家民族長治久安?怎么可能贏得可能強加給我們的戰爭?由于臺海及能源、原材料、市場及世界實力地位爭奪,更兼美、日一個個磨刀霍霍,臺獨上竄下跳,誰能保證戰爭不會迎面撲來?!不期而至?!
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國家、民族塑造精氣神的戰略要地。美國作為當前的唯一超級大國,仍然非常注意培養憂患意識、愛國思想與奉獻精神;日本中小學生的自立、朝氣也給過我們幾度驚詫;韓國人光復幾十年了還在清算漢奸;恐怕惟有某些中國人才會處心積慮分化瓦解自己的團結奮進,解除自己的思想武裝,力圖把每個人改造成只為自己考慮的“生活與消費”者。而這樣的言行卻一再得逞,這樣的民族怎么可能贏得國際競爭?!怎么可能長盛不衰?!當今世界富國、強國,決不是通過鼓勵生活與消費崛起,而是首先通過付出辛勤勞動、長足努力,隨后得到回報。把“生活與消費”納入歷史教科書,除了膚淺的對歷史的任意打扮會博得方家一笑外,如不及時改弦更張,最終結果只能是“后人哀之而不鑒之,復使后人復哀后人也!”
劉平勇
2007年9月2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