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產生活問題哪關什么整體一般客觀規律、世界觀,凈瞎扯蛋!”(見梁彥軍《哲學社會科學的狀況》)
哲學的迷茫,不在于沒有了研究對象;哲學的迷茫,不過是經院哲學與職業哲人步入死胡同的惆悵。
世界作為不斷發展的運動過程,就其一般客觀規律而言,絕非能一蹴而就,相反是無止境的。實證科學突飛猛進的發展,為思維辯證法提供了更加豐富更為生動的素材,假如固有的哲學思維定勢仍無所作為,那么新的哲學理念恐怕就要取而代之。自然辯證法并不能自發地轉換為思維辯證法,實證科學的日新月異,某種程度上講,顯然是對換代哲學的有力催生。
人類的生產生活問題,用哲學語言講,就是生產方式的運動發展進程。生產什么,怎樣生產,恰恰與人們順應還是違背一般客觀規律息息相關。當年的大躍進以及文化大革命時的沖擊一切,均為歷史一般客觀發展規律所矯正。
所謂世界觀,即人們對世界的看法。科學的世界觀,要求人們按世界的本來面目解釋世界,正確認識歷史一般客觀發展規律。這就需要沖破陳舊思維模式的束縛,革新某些不再適應形勢需要的術語﹑概念﹑命題,淡化哲學的職業色彩。只有當哲學不再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其才有可能逐漸滲透到國民的血液之中。
如果把歷史一般客觀發展規律視為自然辯證法,人們的思維要想符合于自然辯證法,就必須對海量的客觀信息予以抽象綜合。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并不能相互代替包辦,信息的無限性與相應概念表達是一對矛盾,因而概念只能是對于大量客觀信息的抽象,也只有這種概念抽象,才使思維成為可能。任何概念抽象都必然程度不同地舍棄大量的客觀信息,必然以犧牲細節為前提。歸根結底能夠說明各層次概念的,只應該是相應的人類發展過程本身的客觀信息。這也意味著,概念必須能夠概括相應過程的所有細節。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生產力的發展自有其客觀規律,人們如何對其表達并不起決定性作用,客觀規律是超意識形態的。不管人們是否感悟或接受客觀規律,客觀規律都要為自己開辟道路向前發展。社會客觀發展規律總能留下清晰的軌跡,這就是社會發展的客觀信息,科學地接收和處理社會發展信息,是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奮斗的目標。客觀信息是認識世界的基礎和本源,接收和處理客觀信息的能力是隨著生產方式的發展而同步提高的,這一能力是實踐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實踐水平的標志。客觀信息并不以人的有無為轉移,宇宙誕生之始也就是客觀信息問世之時,人的主觀只能正確地或歪曲地反映它,但是人的主觀卻無從抹煞或包辦客觀信息。
思維,人皆有之,但思維辯證法或曰辯證思維,卻不是與生俱來的。所謂思維辯證法,是指人的思維要符合客觀事物的辨證規律,即人的思維要符合于自然辯證法。
恩格斯說過,哲學作為凌駕于一切科學之上的總科學,隨著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深入發展,已不再具有現實的意義而成為多余,哲學所剩下的,只有思維邏輯和辯證法。
恩格斯將哲學界定為思維辯證法,看似抹剎了哲學無所不包的崇高地位,實際上卻是對哲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維作為客觀現實的映象,涉及到已知客觀世界的所有一切,思維不僅包括著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也包括對世界的歪曲認識。哲學的任務在于深化正確的認識,分析歪曲的認識;哲學就此不再包辦世界,改造世界的職能也由實證科學去承擔起來。單純的哲學面對的卻是形形色色的復雜的主觀世界,哲學不僅要與歪曲的認識作斗爭,還要與偽哲學劃清界限。
恩格斯曾說過,科學愈是大公無私,就愈加符合人民大眾的利益。哲學也是如此,那種可以超脫于政治之外的面向全人類的哲學,不妨稱之為大眾哲學,思維辯證法正是這樣的大眾哲學。
舉例而言,如果將社會學視為實證科學,那麼馬克思在這方面的巨大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后的繼承和發展卻很難再現馬克思式的輝煌。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思維辯證法在社會學領域也該實現應有的突破。回顧恩格斯就其所作的探討,他是從系統的高度把握大寫的人,而不象我們只把人理解為單數與復數的區別。恩格斯所作的破題,是否正是人重新觀照自身的正確航標呢?恩格斯曾嘗試打破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界限,提出了大一統的運動觀,即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社會的,乃是所有運動的五種不同運動形式。或許沿著這個思路走下去,作為實證科學的社會學,總有一天會向世人展示出,蘊涵于其中的豐富思維辯證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