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第五概念———道路
1
只要不是狂妄自大以至自以為無所不知的人,都會承認這樣一個基本的道理,這就是,面對茫然無際的宇宙和不可確知的未來,人們時常茫然無措——人類是深可悲憫的一族。如果確實存在無所不知的人,人類也許可以立即獲得永久的解放。我們只要聽命于他——因為他無所不知,他就會帶領我們游向幸福的黃金彼岸。聲稱無所不知的人,聲稱掌握世界和人類發展最終規律的人,在人類歷史上屢見不鮮,然而,人類鮮血淋漓的發展史一再證明,他們是騙子。當一個社會出現重大利益沖突時,無論經濟學家無何測算,無論哲學家們如何導引,人們都不能確切地知道,對于整個社會而言,選擇什么樣的道路可以為人類帶來最大的福祉。假如真的是上帝造就人類,那么人類也永遠不可能掌握上帝的秘密。但是,人類不是上帝造的,上帝不知道人類的道路,人類自己知道。人類之所以迷失自己的道路,是因為聲稱無所不知的的領袖太多。
道路之爭,是一個了不得之爭。走什么樣的道路,選擇什么樣的社會制度,確立什么樣的社會秩序,自古至今的政治斗爭可以說都是圍繞著這個主題唇來舌往并刀來槍往。
在人斗人的等級斗爭中,階級斗爭歷來是歷史運動的巨大杠桿,而階級斗爭也是階級在選擇社會道路和社會秩序的斗爭;不僅如此,一個階級內部也有等級斗爭,一個階級內部的等級斗爭也是不同等級在選擇社會道路和社會秩序的斗爭;不僅如此,一個政黨內部也有等級斗爭,一個政黨內部的等級斗爭也是不同等級在選擇社會道路和社會秩序的斗爭;不僅如此,一個政黨的領袖之間也有等級斗爭,一個政黨的領袖之間的等級斗爭也是不同等級在選擇社會道路和社會秩序的斗爭。
總之,一切政治斗爭的核心都是路線斗爭。
所以,歷史上的皇朝更迭,人們在回過頭去看的時候,不能只看里面的愛情故事,不能只看里面的俠肝義膽,也不能只看里面的忠奸變幻,要看到里面有對道路問題的深刻分歧,要看到里面對舊的制度和秩序的不同態度,也要看到里面對新的制度和秩序的不同認識。從中國歷史看,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大戰,但是太久遠,人們熟悉的秦亡漢興的斗爭,劉邦項羽的斗爭,《三國演義》里三國的斗爭,五胡亂華的斗爭,隋滅唐起的斗爭,一直到共產黨和國民黨的斗爭,這無非都是路線斗爭,要就是否定某種制度和秩序的斗爭,要不就是肯定某種制度和秩序的斗爭。
所以,政治家,不管政治斗爭的手段多么陰暗無恥,或者多么光明磊落,不管政治家的溫文爾雅,品格高尚,還是專橫暴戾,品格低下,目的只有一個,路線。沒有路線問題,沒有制度和秩序問題,更高的權力爭奪將無從發端。簡單地把政治家的斗爭歸結到爭取更大的權力,那就把政治斗爭庸俗化了。政治斗爭里面政治家的動機不一定是他們所宣揚的那么高尚,也不一定是他們失敗以后勝利者所污蔑的那么無恥。
老百姓看英雄鬧劇,總結一句話,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你要是敗了,你的路線也不對了,你的行為也不檢點了,你的話語也沒有水平了,連你教育兒子的方法也不對了,連你吃飯睡覺都沒有一樣好了,一個共產主義者立刻會成了資本家的走狗,一個民族主義者轉眼之間就成了賣國賊。
對道路的選擇,對制度和秩序的選擇,應該是公民社會公民的首要的政治權利,不要借口群眾是落后的,還要看到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是有辯明是非的能力的。如果群眾沒有辯明是非的能力,隨便什么黨宣稱自己是群眾利益的化身,都是可以遭到懷疑的。群眾不會面對一條通天大道,轉過身子去跳向萬丈深淵,人的天性是叫人逃離萬丈深淵走向通天大道的。
道路、制度和秩序不是萬能的,但是,先進的的文化只有在先進的制度下才可能生根發芽,先進的生產力只有在先進的制度下才能釋放,廣大群眾的利益也只有在先進的制度下才能得到保證。三個代表,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代表先進生產力,代表廣大群眾的利益,不管你再多代表多少東西,這些東西都是毛,而制度是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要代表公民社會的根本利益,要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要代表最先進的文化發展的方向,只有確立最先進的社會制度,就是公民社會的社會制度。不是什么口號,而也只有公民社會的社會制度才能代表最先進的文化發展的方向,才能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才能代表公民社會的根本利益,然后才有什么先進性可以保持。
2
說起萬惡的舊社會,需要好多“萬惡”的詞匯來描述,從小就接受的是新舊社會對比的教育,什么三座大山呀,什么階級仇民族恨呀,什么背井離鄉呀,什么妻離子散呀。回憶了一會感覺詞匯不豐富,就在互聯網上輸入了“混亂的社會秩序”,進行了一下搜索,結果還真的搜索了不少關于“混亂的社會秩序”的文章帖子,可是沒有一條是關于已經過去了的舊社會的,倒全是關于現在這個“欣欣向榮”的新社會的。關于美國的有,關于俄國的有,關于伊拉克的有,關于中國的也更多。嚴肅的分析文章和帖子不多,“用心良苦”的民謠和順口溜還真是不少,有些比社會學家總結的還要精彩。
其中不知道誰編了一串荒誕時世的順口溜:
這年頭,警察脾氣特橫,說打就打,說罵就罵,越看越像流氓;流氓啥事都管,組織紀律性不斷提高,越看越像警察。你能分得清,誰是警察,誰是流氓嗎?
這年頭,官員小手常伸,得拿就拿,得摟就摟,越看越像小偷;小偷衣冠楚楚,風度翩翩,教養十足,越看越像官員。你能分得清,誰是官員,誰是小偷嗎?
這年頭,明星時常犯賤,今天賣給他,明天賣給你,越看越像妓女;妓女時尚新潮,風情萬種,楚楚動人,越看越像明星。你能分得清,誰是明星,誰是妓女嗎?
這年頭,導演生性風流,玩了這個,再玩那個,越看越像色狼;色狼和藹可親,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越看越像導演。你能分得清,誰是導演,誰是色狼嗎?
這年頭,學者專門溜須,上面說什么,他就闡述什么,越看越像屁精;屁精意氣風發,苦心鉆研拍馬之道,越看越像學者。你能分得清,誰是學者,誰是屁精嗎?
這年頭,教授一心向錢,手里有什么,他就賣什么,越看越像商人;商人附庸風雅,臉上眼鏡,身后書架,越看越像教授。你能分得清,誰是教授,誰是商人嗎?
這年頭,醫生心黑手辣,只管賺錢,不顧人命,越看越像殺手;殺手精益求精,宛若庖丁解牛,嫻熟自如,越看越像醫生。你能分得清,誰是醫生,誰是殺手嗎?
這年頭,流言飛遍天下,基本屬實,極少摻假,越看越像新聞;新聞一屁倆謊,隱瞞真相,胡吹亂侃,越看越像流言。你能分得清,哪是流言,哪是新聞嗎?
這年頭,電影枯燥乏味,從頭到尾都是宣傳說教,越看越像政治廣告;廣告越拍越精,畫面優美,引人入勝,越看越像藝術電影。你能分得清,哪是電影,哪是廣告嗎?
這年頭,老板特別摳門,對員工錙銖必較,刻薄吝嗇,越看越像乞丐;乞丐出手闊綽,山珍海味,廣廈美軒,甚至還有小蜜,越看越像老板。你能分得清,誰是老板,誰是乞丐嗎?
這些順口溜說的都是社會的外在現象,卻包含了社會的深層矛盾的激化。人的無限需要和這種需要的有限滿足的矛盾被激化了,人的生存能力和人相互之間的生存關系的矛盾被激化了,人的生活前提和生活內容的矛盾被激化了。這一切矛盾的激化都根源在于對社會道路的迷茫,由此帶來社會秩序的混亂,社會制度的落后,社會公正的缺失。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被社會的各種矛盾的發展所推動的,各種矛盾的發展有它們自己的規律。人類世界的第一對矛盾是無限需要和有限滿足的矛盾,第二對矛盾是生存能力和生存關系的矛盾,第三對矛盾生活前提和生活內容的矛盾,這些主要矛盾的發展軌跡就是社會的道路。一條好的社會道路能適應社會矛盾在運動中的發展,能使人的有限滿足相應人的無限需要,能使人的生存關系相應人的生存能力,能使人的生活前提相應生活內容。
世有不軌,群情激奮,下情上達,上令禁之,有禁不止,于是再令,有令不行,于是重申。三令五申之后便熟視無睹,熟視無睹之后便習以為常,于是仍世有不軌。
人性對抗人性,自由對抗自由,權利對抗權利,秩序對抗秩序,舊的秩序急于放棄,新的秩序找不到,一重一重的矛盾沒有破解的方案,天下,國家,家庭,我們人自己,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不知道那有漩渦和湍流,這就是現在人類社會生活的現狀。就這么多國家來說,發達國家雖然發達,也有發達解決不了的社會問題,貧窮國家依然貧窮,而貧窮更加解決不了社會問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生活在這樣混亂的社會秩序中,地球人,你捫心自問,還有得救嗎?
有,唯一的救法就是建立有合理社會秩序的公民社會。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說:“假如群眾不是很卑賤帶有奴性的人民,就其個別而言,他的判斷能力不及專家,但當他們集合起來,就可能勝過或至少不比專家們遜色”。
盧梭《社會契約論》中說:“公意永遠是公正的,而且永遠以公共利益為歸依;但是并不能由此推論說,人民的考慮也永遠有著同樣的正確性。人們總是愿意自己幸福,但人們并不總是看得清楚幸福。人民是決不會被腐蝕的,但人民卻往往會受欺騙,而且唯有在這時候,人民才好像會愿意要不好的東西。”
公民社會是最優越的社會,在任何一個歷史階段的不存在專制社會的必須要存在的必要性,雖然專制社會在人類歷史上是存在的,并且還不時地扮演一個推動歷史的角色,但不能說專制社會就必須是那個時代的社會形態。人們聽說專制可以推動歷史,可是好多人都沒有想過,不專制更能推動歷史。專制只是比混亂更好一點,社會選擇專制也往往就是在混亂下選擇專制的,而混亂無非是專制的混亂,是專制的另外一種形式,也往往是專制的后果。人類在混亂和專制中選擇專制,無非是選擇一種更好的專制,好比推翻一個昏君后擁立一個明君,人們只是重新選擇了一個皇帝,但不能說明君好過公民。在任何一個歷史階段,用公民社會代替專制社會都可以更好地推動歷史。任何一個民眾權利被釋放的社會階段都是盛世,歷數千百年的文明史,從來沒有專制下的盛世。
所以,在眾生面前,專制根本沒有理由。三千年前的社會狀況就不能有公民社會?兩千年前的社會狀況就不能有公民社會?一千年前的的社會狀況就不能有公民社會?我們現在還不能有公民社會?汗牛充棟只為證實以往的專政的必要性,簡直是一派胡言。
現在我們可以證明的只是奴隸社會出現了奴隸社會的形形色色的專制方式,封建社會出現了封建社會的形形色色的專制方式,資產階級社會出現了資產階級社會的形形色色的專制方式,無產階級社會出現了無產階級社會的形形色色的專制方式,僅此而已。我們不能證明,這些專制就一定不能被民眾的權利替代。歐洲中世紀的黑暗專制不是歐洲在那個階段必須要有的,如果歷史的力量在那里湊成了另外一種集合,不是那樣的黑暗,或者專制沒有那么專制,歐洲的今天將更加美好。同樣,英國早期的資本積累中的圈地運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大革命都不是歷史逃不過的劫難。
社會的生產力決定社會的生產關系,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社會的上層建筑,然后,后者又反作用于前者。這本來是馬克思一大發現,用它來解釋社會歷史問題是要抓住歷史發展的底層力量,然后再分析表層的社會現象就游刃有余了。可是,后來的共產黨人莫名其妙地把它做為“公式”,還對“公式”進行了“哥德巴赫猜想”式的論證。這樣,馬克思的偉大發現就徹底被庸俗化了,然后造就了新的歷史宿命論。這個新的歷史宿命論總是在說,三千年前的上層建筑就必須那樣不能這樣,兩千年前的上層建筑就必須那樣不能這樣,一千年前的上層建筑就必須那樣不能這樣,然后話題一轉,現在的上層建筑必須這樣不能那樣。連他們也不自知的奧妙其實就在這。
馬克思主義的本意是為了個人獲得徹底的解放,從而達到社會的徹底解放。蘇聯成立以后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就完全背離了這個《共產黨宣言》的偉大原則。在半個多世紀共產主義運動的進程中,以國家命運為核心,人民在法理上雖然神圣無比,但某些憲法條文對于個體的人來說就等于虛設。
道路、制度和秩序不是萬能的,但是,先進的的文化只有在先進的制度下才可能生根發芽,先進的生產力只有在先進的制度下才能釋放,廣大群眾的利益也只有在先進的制度下才能得到保證。三個代表,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代表先進生產力,代表廣大群眾的利益,不管你再多代表多少東西,這些東西都是毛,而制度是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要代表公民社會的根本利益,要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要代表最先進的文化發展的方向,只有確立最先進的社會制度,就是公民社會的社會制度。不是什么口號,而也只有公民社會的社會制度才能代表最先進的文化發展的方向,才能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才能代表公民社會的根本利益,然后才有什么先進性可以保持。
2
說起萬惡的舊社會,需要好多“萬惡”的詞匯來描述,從小就接受的是新舊社會對比的教育,什么三座大山呀,什么階級仇民族恨呀,什么背井離鄉呀,什么妻離子散呀。回憶了一會感覺詞匯不豐富,就在互聯網上輸入了“混亂的社會秩序”,進行了一下搜索,結果還真的搜索了不少關于“混亂的社會秩序”的文章帖子,可是沒有一條是關于已經過去了的舊社會的,倒全是關于現在這個“欣欣向榮”的新社會的。關于美國的有,關于俄國的有,關于伊拉克的有,關于中國的也更多。嚴肅的分析文章和帖子不多,“用心良苦”的民謠和順口溜還真是不少,有些比社會學家總結的還要精彩。
其中不知道誰編了一串荒誕時世的順口溜:
這年頭,警察脾氣特橫,說打就打,說罵就罵,越看越像流氓;流氓啥事都管,組織紀律性不斷提高,越看越像警察。你能分得清,誰是警察,誰是流氓嗎?
這年頭,官員小手常伸,得拿就拿,得摟就摟,越看越像小偷;小偷衣冠楚楚,風度翩翩,教養十足,越看越像官員。你能分得清,誰是官員,誰是小偷嗎?
這年頭,明星時常犯賤,今天賣給他,明天賣給你,越看越像妓女;妓女時尚新潮,風情萬種,楚楚動人,越看越像明星。你能分得清,誰是明星,誰是妓女嗎?
這年頭,導演生性風流,玩了這個,再玩那個,越看越像色狼;色狼和藹可親,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越看越像導演。你能分得清,誰是導演,誰是色狼嗎?
這年頭,學者專門溜須,上面說什么,他就闡述什么,越看越像屁精;屁精意氣風發,苦心鉆研拍馬之道,越看越像學者。你能分得清,誰是學者,誰是屁精嗎?
這年頭,教授一心向錢,手里有什么,他就賣什么,越看越像商人;商人附庸風雅,臉上眼鏡,身后書架,越看越像教授。你能分得清,誰是教授,誰是商人嗎?
這年頭,醫生心黑手辣,只管賺錢,不顧人命,越看越像殺手;殺手精益求精,宛若庖丁解牛,嫻熟自如,越看越像醫生。你能分得清,誰是醫生,誰是殺手嗎?
這年頭,流言飛遍天下,基本屬實,極少摻假,越看越像新聞;新聞一屁倆謊,隱瞞真相,胡吹亂侃,越看越像流言。你能分得清,哪是流言,哪是新聞嗎?
這年頭,電影枯燥乏味,從頭到尾都是宣傳說教,越看越像政治廣告;廣告越拍越精,畫面優美,引人入勝,越看越像藝術電影。你能分得清,哪是電影,哪是廣告嗎?
這年頭,老板特別摳門,對員工錙銖必較,刻薄吝嗇,越看越像乞丐;乞丐出手闊綽,山珍海味,廣廈美軒,甚至還有小蜜,越看越像老板。你能分得清,誰是老板,誰是乞丐嗎?
這些順口溜說的都是社會的外在現象,卻包含了社會的深層矛盾的激化。人的無限需要和這種需要的有限滿足的矛盾被激化了,人的生存能力和人相互之間的生存關系的矛盾被激化了,人的生活前提和生活內容的矛盾被激化了。這一切矛盾的激化都根源在于對社會道路的迷茫,由此帶來社會秩序的混亂,社會制度的落后,社會公正的缺失。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被社會的各種矛盾的發展所推動的,各種矛盾的發展有它們自己的規律。人類世界的第一對矛盾是無限需要和有限滿足的矛盾,第二對矛盾是生存能力和生存關系的矛盾,第三對矛盾生活前提和生活內容的矛盾,這些主要矛盾的發展軌跡就是社會的道路。一條好的社會道路能適應社會矛盾在運動中的發展,能使人的有限滿足相應人的無限需要,能使人的生存關系相應人的生存能力,能使人的生活前提相應生活內容。
世有不軌,群情激奮,下情上達,上令禁之,有禁不止,于是再令,有令不行,于是重申。三令五申之后便熟視無睹,熟視無睹之后便習以為常,于是仍世有不軌。
人性對抗人性,自由對抗自由,權利對抗權利,秩序對抗秩序,舊的秩序急于放棄,新的秩序找不到,一重一重的矛盾沒有破解的方案,天下,國家,家庭,我們人自己,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不知道那有漩渦和湍流,這就是現在人類社會生活的現狀。就這么多國家來說,發達國家雖然發達,也有發達解決不了的社會問題,貧窮國家依然貧窮,而貧窮更加解決不了社會問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生活在這樣混亂的社會秩序中,地球人,你捫心自問,還有得救嗎?
有,唯一的救法就是建立有合理社會秩序的公民社會。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說:“假如群眾不是很卑賤帶有奴性的人民,就其個別而言,他的判斷能力不及專家,但當他們集合起來,就可能勝過或至少不比專家們遜色”。
盧梭《社會契約論》中說:“公意永遠是公正的,而且永遠以公共利益為歸依;但是并不能由此推論說,人民的考慮也永遠有著同樣的正確性。人們總是愿意自己幸福,但人們并不總是看得清楚幸福。人民是決不會被腐蝕的,但人民卻往往會受欺騙,而且唯有在這時候,人民才好像會愿意要不好的東西。”
公民社會是最優越的社會,在任何一個歷史階段的不存在專制社會的必須要存在的必要性,雖然專制社會在人類歷史上是存在的,并且還不時地扮演一個推動歷史的角色,但不能說專制社會就必須是那個時代的社會形態。人們聽說專制可以推動歷史,可是好多人都沒有想過,不專制更能推動歷史。專制只是比混亂更好一點,社會選擇專制也往往就是在混亂下選擇專制的,而混亂無非是專制的混亂,是專制的另外一種形式,也往往是專制的后果。人類在混亂和專制中選擇專制,無非是選擇一種更好的專制,好比推翻一個昏君后擁立一個明君,人們只是重新選擇了一個皇帝,但不能說明君好過公民。在任何一個歷史階段,用公民社會代替專制社會都可以更好地推動歷史。任何一個民眾權利被釋放的社會階段都是盛世,歷數千百年的文明史,從來沒有專制下的盛世。
所以,在眾生面前,專制根本沒有理由。三千年前的社會狀況就不能有公民社會?兩千年前的社會狀況就不能有公民社會?一千年前的的社會狀況就不能有公民社會?我們現在還不能有公民社會?汗牛充棟只為證實以往的專政的必要性,簡直是一派胡言。
現在我們可以證明的只是奴隸社會出現了奴隸社會的形形色色的專制方式,封建社會出現了封建社會的形形色色的專制方式,資產階級社會出現了資產階級社會的形形色色的專制方式,無產階級社會出現了無產階級社會的形形色色的專制方式,僅此而已。我們不能證明,這些專制就一定不能被民眾的權利替代。歐洲中世紀的黑暗專制不是歐洲在那個階段必須要有的,如果歷史的力量在那里湊成了另外一種集合,不是那樣的黑暗,或者專制沒有那么專制,歐洲的今天將更加美好。同樣,英國早期的資本積累中的圈地運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大革命都不是歷史逃不過的劫難。
社會的生產力決定社會的生產關系,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社會的上層建筑,然后,后者又反作用于前者。這本來是馬克思一大發現,用它來解釋社會歷史問題是要抓住歷史發展的底層力量,然后再分析表層的社會現象就游刃有余了。可是,后來的共產黨人莫名其妙地把它做為“公式”,還對“公式”進行了“哥德巴赫猜想”式的論證。這樣,馬克思的偉大發現就徹底被庸俗化了,然后造就了新的歷史宿命論。這個新的歷史宿命論總是在說,三千年前的上層建筑就必須那樣不能這樣,兩千年前的上層建筑就必須那樣不能這樣,一千年前的上層建筑就必須那樣不能這樣,然后話題一轉,現在的上層建筑必須這樣不能那樣。連他們也不自知的奧妙其實就在這。
馬克思主義的本意是為了個人獲得徹底的解放,從而達到社會的徹底解放。蘇聯成立以后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就完全背離了這個《共產黨宣言》的偉大原則。在半個多世紀共產主義運動的進程中,以國家命運為核心,人民在法理上雖然神圣無比,但某些憲法條文對于個體的人來說就等于虛設。
有人說,我們現在的生產力發展階段還不到那一步,公民的素質還不夠,如果公民實行那樣的民主權利,將破壞生產力的發展,影響社會的進步。你聽這是不是一派胡言!生產力的發展一定要以公民的權利犧牲為代價,還說為了社會進步,人都被犧牲了,進步在那!公民的素質不高,什么時候算高!如果你高于公民,那么公民永遠沒有你高。貞觀年間,李世民給了民眾和臣子一點權利,貞觀年間的民眾和臣子的素質就比隋煬帝時候高?還不是那個時候過來的人?
落后的經濟可以產生落后的制度,落后的經濟一樣可以被好的社會制度所發展,好的制度還就是好的,這已經被歷史無數次證明。
公民社會適合人類的私有制下的每一個階段,不能借口落后,時機不成熟,就遠離公民社會。公民主義的社會不是因為時代發展到今天的地步才需要提及它的優越性的。人類沒有走公民社會的道路,只是因為殘酷的社會等級斗爭對社會的殘酷傷害,只是因為社會矛盾和社會斗爭對歷史進程進行了歪曲的引導。現代社會,地球上的每一個國家都有走近公民社會的趨勢,起碼很少有明目張膽鼓吹限制公民權利的了,就連最專制的社會也號稱公民有民主的權利,可見公民民主的必要。但有些公民民主的路走彎了,走的還不如古希臘距離公民社會近。古希臘雖然是幾千年以前的事了,但還是有公民社會的雛形,并且鑄就了古希臘社會的輝煌。
在古希臘,氏族社會的存在基礎動搖以后,一種新的、前所未有的城邦制度出現了。希臘的城邦制度,以伯里克利時代的雅典為典范,實行了一種主權在民的民主政體。首先,每一位城邦公民都有參政議政的權力和機會,他們可以通過公民大會這一最高權力機構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意愿。其次,為了避免少數富人或家族控制行政職務,雅典城邦的絕大多數官職都是通過抽簽選舉而產生的。最后,為了防止官員的瀆職和腐敗,雅典城邦官員的任職年限都很短,一般一年一屆,且不得連任。這樣一來,整個城邦便成為一個由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家族、不同的公民個體相互制約的社會組織。在這個組織中,任何人也不能凌駕于他人之上,任何人也不用依附于他人之下。就這樣,希臘人一方面在虛無飄渺的奧林波斯山上創造著與人類毫無血緣關系的神學世界,一方面又在堅硬的海島和巖石上創造著完全不同于氏族社會的城邦制度。
由于私有制的利刃較為徹底地斬斷了人與人之間原始的親情血緣關系,使得古代的西方人呈現為各自獨立的單子狀態。其最集中的體現,便是希臘城邦中的公民。“公民”這個概念,在古代的中國與印度是沒有的。盡管并非所有城邦的人員統統具有公民的資格,但公民無疑是希臘城邦制度的基礎。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的第一章中專門探討過這一問題。在他看來,所謂城邦,不過是為公民提供至善生活的手段而已。離開了公民,城邦本身便毫無意義。顯然,這里的“公民”與中國古代之“黎民”、“黔首”之類,有著不同社會地位和文化含義。盡管婦女、奴隸和外邦人被排斥在公民的行列之外,但公民并不是高貴血統的特權或專利。“比如說,古典時代的雅典,凡是自備甲胄武器和馬匹,參加公民軍當騎兵和重裝步兵的富裕階級或中等階級的成年男子是公民,參加海軍當漿手的貧民階級,領取國家發給薪餉的,也是公民”。
古希臘城邦里的公民是悠閑而享有自由空氣的,我們在書齋里遙想那段令人神往的時光時,偶爾也會記起,這些公民的幸福,建立在同一個城邦里大大高于公民數量的,不見天日的奴隸的血肉上。古希臘最有名的奴隸要算伊索了,他由于寫了《伊索寓言》被幸運的"轉正"為希臘公民,其他的奴隸很少有這樣的好運。
可以肯定的說,古希臘為西方文明及民主思想的發祥地。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在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中,四處可見古希臘思想的光芒。西方民主的歷史,自古希臘始,建立在對其他種族和下層階級的奴役的基礎上,這種掠奪,在資本主義萌芽期達到令人發指的地步,并在現代利用文明的掩護發展得更加猖獗。
只有走公民主義社會的道路才是有真正的民主的,因而也是有更多的公民權利的,也是有更多的公民自由的,也是有更多的公民人性的。
落后的經濟可以產生落后的制度,落后的經濟一樣可以被好的社會制度所發展,好的制度還就是好的,這已經被歷史無數次證明。
公民社會適合人類的私有制下的每一個階段,不能借口落后,時機不成熟,就遠離公民社會。公民主義的社會不是因為時代發展到今天的地步才需要提及它的優越性的。人類沒有走公民社會的道路,只是因為殘酷的社會等級斗爭對社會的殘酷傷害,只是因為社會矛盾和社會斗爭對歷史進程進行了歪曲的引導。現代社會,地球上的每一個國家都有走近公民社會的趨勢,起碼很少有明目張膽鼓吹限制公民權利的了,就連最專制的社會也號稱公民有民主的權利,可見公民民主的必要。但有些公民民主的路走彎了,走的還不如古希臘距離公民社會近。古希臘雖然是幾千年以前的事了,但還是有公民社會的雛形,并且鑄就了古希臘社會的輝煌。
在古希臘,氏族社會的存在基礎動搖以后,一種新的、前所未有的城邦制度出現了。希臘的城邦制度,以伯里克利時代的雅典為典范,實行了一種主權在民的民主政體。首先,每一位城邦公民都有參政議政的權力和機會,他們可以通過公民大會這一最高權力機構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意愿。其次,為了避免少數富人或家族控制行政職務,雅典城邦的絕大多數官職都是通過抽簽選舉而產生的。最后,為了防止官員的瀆職和腐敗,雅典城邦官員的任職年限都很短,一般一年一屆,且不得連任。這樣一來,整個城邦便成為一個由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家族、不同的公民個體相互制約的社會組織。在這個組織中,任何人也不能凌駕于他人之上,任何人也不用依附于他人之下。就這樣,希臘人一方面在虛無飄渺的奧林波斯山上創造著與人類毫無血緣關系的神學世界,一方面又在堅硬的海島和巖石上創造著完全不同于氏族社會的城邦制度。
由于私有制的利刃較為徹底地斬斷了人與人之間原始的親情血緣關系,使得古代的西方人呈現為各自獨立的單子狀態。其最集中的體現,便是希臘城邦中的公民。“公民”這個概念,在古代的中國與印度是沒有的。盡管并非所有城邦的人員統統具有公民的資格,但公民無疑是希臘城邦制度的基礎。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的第一章中專門探討過這一問題。在他看來,所謂城邦,不過是為公民提供至善生活的手段而已。離開了公民,城邦本身便毫無意義。顯然,這里的“公民”與中國古代之“黎民”、“黔首”之類,有著不同社會地位和文化含義。盡管婦女、奴隸和外邦人被排斥在公民的行列之外,但公民并不是高貴血統的特權或專利。“比如說,古典時代的雅典,凡是自備甲胄武器和馬匹,參加公民軍當騎兵和重裝步兵的富裕階級或中等階級的成年男子是公民,參加海軍當漿手的貧民階級,領取國家發給薪餉的,也是公民”。
古希臘城邦里的公民是悠閑而享有自由空氣的,我們在書齋里遙想那段令人神往的時光時,偶爾也會記起,這些公民的幸福,建立在同一個城邦里大大高于公民數量的,不見天日的奴隸的血肉上。古希臘最有名的奴隸要算伊索了,他由于寫了《伊索寓言》被幸運的"轉正"為希臘公民,其他的奴隸很少有這樣的好運。
可以肯定的說,古希臘為西方文明及民主思想的發祥地。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在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中,四處可見古希臘思想的光芒。西方民主的歷史,自古希臘始,建立在對其他種族和下層階級的奴役的基礎上,這種掠奪,在資本主義萌芽期達到令人發指的地步,并在現代利用文明的掩護發展得更加猖獗。
只有走公民主義社會的道路才是有真正的民主的,因而也是有更多的公民權利的,也是有更多的公民自由的,也是有更多的公民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