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友好年,讓中俄友誼像花兒一般幸福開放吧
2006-12-05
--------------------------------------------------------------------------------
今天的“當代世界”課放了一部蘇聯解體的紀錄片。上完課走在木蘭路上,廣播里傳來久違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回到寢室里,歌聲仍在耳邊縈繞,蘇聯情結趕都趕不走了。
紀錄片主要是講述蘇聯解體的過程。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初衷,居心叵測的權力爭斗,蘇聯邦下隱藏著的民族主義的矛盾,復雜因素下改革的失敗,國家機器的全面倒塌。
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語:CCCP,英語:USSR),在1991年12月26日,成為一個留在歷史里的不復存在的國家。
關于蘇聯情結
我是一個有蘇聯情結的人,不僅僅因為今年是中俄友好年我才這樣說.而對于有著“蘇聯情結”的中國人來說,蘇聯,與其說是一個國家,不如說是一種整齊劃一的氣勢、一種團結向上的活力、一種令人著迷的異國文化、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而這種氣勢、活力、文化、方式,恰恰是新生的中國最缺乏的東西。尤其是對于相對遠離政治的普通人來說,這些足以構成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充分幻想。從這一點上來說,或許說蘇聯幻象比蘇聯形象還要準確些。
關于政客與政治家
看紀錄片的時候,我知道我應該保存一份學政治的理性,可是卻忍不住那份心痛與遺憾。如此龐大的國家機器在某種程度上犧牲在政客們自私的權力角逐下。事實上我很欣賞戈爾巴喬夫,欣賞他從一個普通人升至權力的頂峰過程中的智慧堅韌,更欣賞他即使處在金字塔的頂端,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初衷,將自己的意志如此深地貫徹于一個國家甚至人類歷史中。雖然改革失敗,雖然有太多遺憾,可是他卻足以問心無愧。真正應該為蘇聯解體負責的是那些不顧國家利益追逐權力的所謂政客。我想,身為一個領導人應該要具備歷史的責任感,如果沒有能力名垂千古,至少不能讓自己遺臭萬年。當然,對政治上的領導人的要求肯定是高于普通人的,沒有名垂千古或者毫無政績領導人歷史的評價幾乎是消極的。
決定踏進政壇或者已經在政治里浮沉的人們,不要忘記這份歷史的以及社會的責任,沒有其他人比你們更應該擔負起這份責任.這是政治家與政客的區別,也是教我們政治的老師常說的做大事與做大官的區別,前者是一種價值追求,更偉大更成就一個人----歷史的人!
關于俄羅斯的民族主義
紀錄片說,導致蘇聯解體的因素里,民族主義的作用大于歐洲傳來的自由思想。民族主義真的是個很難解釋的東西。在危急關頭,它是把握住民族向心力的重要因素,可是之后又往往引發災難性的結果。
看到立陶宛民眾上街游行要求獨立的畫面,我想到了今日的中國。總體來說,中國56個民族是一家是得到共識的,因為千年的磨合,56個民族也整合成了統一的民族,那就是中華民族。可是我們也沒法排除其間不穩定的因素,貧富差距、地域差距,甚至只是民族精神本身就是影響國家穩定的重要因素。新疆、西藏等民族的嚴重的沖突與流血事件也曾經發生過,我同情他們,可是堅決支持中國政府祖國統一的政策。看完今天的紀錄片更加堅定這種想法,我們不能犯跟蘇聯相同的錯誤。民族主義不能被居心叵測的人利用,“一個國家的分裂最終損害的是本國人民,沒有一個人能從中得到長久的利益。”
至今車臣高加索仍是俄羅斯難解的心病,別斯蘭的鮮血與眼淚扯痛了世界的心。不知道所謂的恐怖分子是否也在心痛,我想這個悲劇不論是車臣人還是俄羅斯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吧。俄羅斯的民族主義什么時候才能不再畸形,真正成為國家值得驕傲的,為國家長治久安服務的一種凝聚力?
關于俄羅斯的排外
據說俄羅斯人對待外國人并不像中國人一樣熱情好客,而是相當的冷漠,或者甚至出現激進的仇俄份子所一再強調的極端態度。可是一個國家如果經歷過解體分裂的痛苦,你又憑什么要求他們不對外來人保持一份懷疑與警惕?這是一個國家的悲劇,需要時間慢慢磨合慢慢遺忘。這份痛苦就如同文革給中國整個國民心態帶來的影響一樣。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吧……
關于中俄友好年
2006年的中俄友好年很快就要進入尾聲了,很高興因為兩國友好讓兩國的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更深刻地了解彼此.中俄友誼,也曾經歷低潮甚至冰封,可是兩國都是經歷過創痛的國家,要和平不要戰爭,是我兩國民眾的心聲.既然如此,為何不在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當中,享受這美好的友誼?
祝福中俄友誼,像花兒一般幸福開放!(湖南師大 蘇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