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號》的現實表演
2008年1月9日,民政部優撫安置局烈士褒揚和優待處處長戴愛嬌,“就洛陽烈士陵園維修改造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接受了人民日報記者的專訪。
戴愛嬌說:“管理保護好烈士紀念設施是各級人民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洛陽烈士陵園維修改造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曝光后,我們立即要求河南省民政廳查清情況,嚴肅處理。”
戴愛嬌說,1992年,在國家改革開放的總體形勢下,為解決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建設、發展存在的經費不足的困難,民政部曾提出在堅持“褒揚烈士,教育群眾”主題功能的前提下,開展經營創收活動,走“以副補園”的道路。
戴愛嬌說:中央曾發通知清理整頓陵園創收,正在修訂的《革命烈士褒揚條例》明確提出:“不夠格”不得進陵園安放骨灰、埋葬遺體, 2007年,民政部會同國務院法制辦在修訂《革命烈士褒揚條例》的過程中也明確提出:“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在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范圍內為烈士以外的其他人修建紀念設施或者安放骨灰、埋葬遺體”。
戴愛嬌說,全國現有烈士紀念設施14634處,大部分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建立,長期以來由于經費投入不足,烈士紀念設施管理保護工作存在許多困難。一些地方的烈士紀念設施成為當地的危房舊房和亟須改造的設施,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民政部門一直在努力尋求解決辦法。
戴愛嬌說:“新時期確實出現新情況、新問題。”戴愛嬌說,我們將積極探索建立這樣的長效機制。長效機制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健全法規,加大投入,強化手段”,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爭取設立“烈士紀念日”,使烈士紀念活動制度化、規范化。
首先,僅僅一個民政部優撫安置局烈士褒揚和優待處處長出來接受記者訪問,說明領導者還沒有高度重視洛陽烈士陵園被毀事件;“洛陽烈士陵園維修改造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這個說法,可以看到他們仍然回避事情的實質,不承認犯了嚴重錯誤和罪行。
我看了人民日報2008年1月10日發表的記者的報道后,感到了《集結號》的一種現實性,當官的在欺騙人民。
戴愛嬌說,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建設、發展存在的經費不足的困難,此話從何說起?全國現有烈士紀念設施14634處,大部分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建立的,那時全國國民總產值僅僅幾百億,都能拿出錢把烈士紀念設施建立起來,而今幾二十多十萬億的產值,財政收入有幾萬億,卻說起維修經費困難來,能使人信服嗎?我看不是沒有錢,而是心里沒有了烈士的位置,忘祖了。
那么心放到哪里去了呢?鉆到錢眼里去了。這就是戴愛嬌說的1992年民政部提出的要開展經營創收活動,走“以副補園”的道路。1992年是什么時候,是中國進入市場經濟改革時期,什么都要商品化,拿出來賣。我們過去只知道出賣國有企業,買斷工人的工齡即做主人的權力,現在知道了,祖墳也要賣。當然公開不是這樣說的,公開說是“開展經營創收活動,走‘以副補園’的道路。”
現在戴愛嬌說中央曾發通知清理整頓陵園創收。第一,我們不知道中央是何年發出了通知,而且,也沒有說是要停止陵園創收。
現在戴愛嬌說2007年,民政部會同國務院法制辦在修訂《革命烈士褒揚條例》的過程中也明確提出:“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在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范圍內為烈士以外的其他人修建紀念設施或者安放骨灰、埋葬遺體”。這個《革命烈士褒揚條例》很象是《集結號》,已經發生了解放洛陽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烈士墓地挖毀大半,287位解放軍烈士的遺骨拋坑重疊掩埋,讓位于1800多座商業墓地的事件,已經有一些地方的烈士紀念設施成為當地的危房舊房和亟須改造的設施,但是這個現代“集結號”不知道何時才吹響,《革命烈士褒揚條例》還在民政部會同國務院法制辦的修訂中。
戴愛嬌說的“管理保護好烈士紀念設施是各級人民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洛陽烈士陵園維修改造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曝光后,我們立即要求河南省民政廳查清情況,嚴肅處理”,這又是不想吹響的“集結號”。
“洛陽烈士陵園維修改造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這就是查清的情況
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民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雙擁模范城(縣)命名暨雙擁模范單位和個人表彰大會上,洛陽市第五次獲得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這就是“嚴肅處理”嗎!?
如果說最近被毀的222座烈士墓,可以辯稱是“維修改造”,但是無論如何,那十多年來,287名烈士遺骨被集中疊壓掩埋這種非常惡劣的事情,你們怎么講講是“維修改造”,洛陽市還成了全國雙擁模范城,真是睜著眼睛說瞎話,除了自己欺騙自己之外,還能欺騙誰?為什么要這樣?
《集結號》的那個團長已經犧牲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法律可以不追究死者的責任,道義上應該要受到譴責,但是《集結號》竟被說成是對“蘊藏于我們這個國家深厚的歷史和傳統中的寶藏挖掘”!洛陽把烈士墓毀了,烈士遺骨被集中疊壓掩埋在一個坑內,但卻被說成是對“洛陽烈士陵園維修改造”,洛陽市竟然第五次獲得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真不知道現在社會是什么德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