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現實和過去的故事
1月15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公布了《關于對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務實行臨時價格干預措施的實施辦法》,宣布根據《價格法》有關規定,從即日起啟動臨時價格干預措施。《辦法》規定了實行臨時價格干預措施的品種范圍、干預形式和具體辦法。
這段時間,國家發改委一面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價格主管部門切實做好臨時價格干預措施的具體實施工作;一面有關負責人又紛紛公開發表講話,說明政府干預價格是必要的、合法的、臨時的,是各國通行的做法,只是一種特殊情形下的輔助性手段,并不改變企業自主定價的性質,不會影響市場機制發揮。
據說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都表示歡迎中國政府干預價格,還有說是感到“松了口氣”。
我擁護政府干預價格。這確實是必要的、合法的,是各國通行做法。
盡管政府采取了經濟控制手段,但通脹的壓力一直居高不下,去年8月份以來,居民消費價格同比漲幅連續5個月超過6%,今年1月上旬,36個大中城市豆油、豬肉、牛肉和羊肉零售價格同比分別上漲58%、43%、46%和51%。已經嚴重影響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社會的安定,政府已經到了不能不采用行政干預的地步,真是“是迫不得已的‘一招’”。
我也認為,這并不改變企業自主定價的性質和市場機制。
這次價格干預措施主要是提價申報和調價備案,提價申報和(或)調價備案的品種范圍主要是成品糧及糧食制品、食用植物油、豬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牛奶、雞蛋、液化石油氣等重要商品。
此次行政價格干預的對象并不是針對所有企業,發改委對調控對象給予了規模限定,《辦法》只規定,對達到一定規模的批發、零售企業實行調價備案。
臨時價格干預并不改變企業自主定價的性質,不是凍結價格,《辦法》規定,有關企業一次調高價格達到4%以上、10日內累計調價達到6%以上、30日內累計調價達到10%以上的,才需在價格調整后24小時內向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書面報告調價情況。價格主管部門如有異議,需要在3個工作日內責令有關經營者恢復原價或者降低調價幅度。經營者如果對價格主管部門的決定持有不同意見,可在執行價格主管部門決定的同時,提請重新審議。
現在的問題是,這種控制價格不合理上漲的臨時性行政手段,能起多大的作用?
從政策本身來說,官員、專家、媒體所一再講的這是臨時的、輔助性手段,就預示了它起不了長期的決定性的作用,中金近日發表一份報告認為,政府最近對能源和公共事業價格管制政策目的主要是防止春節前物價大漲。《辦法》也規定,30日內累計調價達到10%以上的,才需在價格調整后24小時內向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書面報告調價情況。這就表明,出臺的《辦法》并不能控制物價上漲,只能控制價格上漲在30日內累計不要超過10%。漲幅仍然是很大的。
從實際上講,撇開商家的壟斷和對政府的反控制不講,在競爭的無政府主義的市場經濟中,生產與消費的不平衡是常態,這種狀況下物價難免會有大起大落,去年以來的臺灣蔬菜價格的暴漲包跌,就是實例。
從市場經濟的規律上看,物價總是隨著生產的上升而上漲。專家們也講了這個現象,只是沒有說為什么會這樣。看來物價上漲是市場經濟的自然趨勢,行政干預不可能根本解決問題。
但是我們知道,中國在計劃經濟時期的生產發展也較快,而物價卻長期穩定。專家們只會批評計劃經濟管得太死,很少認真地具體研究計劃經濟是任何管的。最近中央電視臺播了一部影片叫《暮鼓晨鐘》,劇中人有這樣一句話:不要以為過去幾十年國企都不懂得市場經濟。
我有個朋友改革前是蔬菜公司負責人,那時向我講過國企如何穩定物價,以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可能現在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專家們不知道,我講出了,提供給他們去考察研究。
計劃經濟時期的蔬菜價格是由當地生活水平歷史的形成的,并不是國家或當地政府定的價。要說有計劃,也就是蔬菜公司與生產隊簽訂協議,蔬菜公司提供多少種子肥料,生產隊提供多少數量的什么蔬菜。有點象現在的加工訂貨合同,但不是平等的具有法律效力。如果說遇到天災,生產隊提供不了預定數量的蔬菜,不會象國企沒有完成任務那樣,領導人要受處罰;但是如果天氣好,大豐收,多余的蔬菜農民賣不了,蔬菜公司也要盡量收購,不能讓農民把蔬菜爛在地里。
蔬菜公司怎么解決歉收豐收造成市場供求不平衡的問題呢?很簡單。如果遇到歉收,就是從外地購進來補充,避免供應不足,物價飛漲,影響居民的生活;遇到豐收,就調向外地賣出,如果調賣不了,就收起來多做些鹽漬菜,放到供應的淡季去賣,使農民避免增產不增收。而且是未雨綢繆,早作了安排,因為蔬菜公司負責人根據歷年資料,很了解市場在各個時期的需求情況;蔬菜公司的工作人員又經常下生產隊,清楚今年的收成會是怎樣。
其實計劃經濟時代的蔬菜市場還是自由市場,國家計劃管不了,蔬菜公司也壟斷不了,農民的蔬菜大部分還是拿到市場上去賣,居民也是主要從自由市場上買蔬菜,我家就很少從蔬菜公司買蔬菜。蔬菜公司供應的那點蔬菜只是起調節蔬菜的作用,起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市場有如股份公司,誰掌握了51%的股份,誰就控制了公司;又如天平,只要那邊輕一點點,天平就傾向那邊。市場上經常控制價格的供需量也就是只需要那么一點點,如果供需差距太大,無論市場經濟的手段還是計劃經濟的手段,都難很快解決問題。
我認為這個故事很有意義,不知道領導人和專家們又怎樣認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