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討(續六)
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的歷史經驗值得總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在哪里?
江澤民1992年10月12日在黨的十四大報告講:“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是: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問題上,強調走自己的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上,作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強調這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歷史階段,制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上,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上,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滯是沒有出路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主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同經濟、政治的改革和
發展相適應,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問題上……強調實行對外開放是改革和建設必不可少的,應當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封閉只能導致落后。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問題上,強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保證,又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獲得新的時代內容。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步驟問題上,提出基本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須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帶動越來越多的地區和人們逐步達到共同富裕。
在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問題上,強調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必須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斷改善和加強對各方面工作的領導,改善和加強自身建設。執政黨的黨風,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是關系黨生死存亡的問題…
在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創造性構想。……”
胡錦濤6·25講話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看可以接集中在這幾個方面:“這條道路之所以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的必由之路。”“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堅持把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其他的人如李君如許志功等人的文章,基本上就是上述江澤民的報告和胡錦濤講話的重述。
江澤民的報告過去了15年,現在應該按照報告所講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來檢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情況。
我們看到,生產力是解放了,發展了,但這不是社會主義生產力,因為這種生產力是以剝削為基礎,生產兩極分化。
我們看到,“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這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倒過來了。
我們看到,我國沒有能夠吸收和利用世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而只是作為“世界加工廠”,為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打工,特別是讓美國不付現款就取得我國的人力和物力資源。
我們看到,“四項基本原則”已經長期不怎么講了,而且被主流派所明里暗里地反對。
我們看到,“三步走”走了兩步多了,同步富裕不可能,共同富裕也看不到實現的可能。
我們看到,執政黨的黨風、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惡化了,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的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地位被動搖。
顯然,理論與實踐發生了矛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一致。問題在哪里?
如果形而上學地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么就要否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象主流派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所做的事情那樣。但這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觀,它不講分析,不是實事求是。當我們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就會發現問題出在指導思想變了,出在改革所實際走的道路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指導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起來”。這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一脈相傳的,是經過中國幾十年革命和建設經驗所成功證明是正確的。那么,為什么在最近二十來年不靈了呢?為什么江澤民的報告所講的那些不僅沒有實現,反而相背呢?問題根本在于一些人懷疑科學社會主義,要“突破”“超越”馬克思列寧主義,要否定毛澤東思想,另外搞一個理論,另辟蹊徑,背離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所謂傳統的社會主義道路;這些人又用“資本主義前”后“封建主義后”的觀念來認識中國在已經30年建設的社會主義,脫離了我國的具體實際,在中國已經基本工業化的時候,竟提出“要補資本主義的課”,還要經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那段歷史過程。
不能否認鄧小平理論與毛澤東思想的不同。鄧小平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個原理出發,提出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毛澤東則提出了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必須改變生產關系,才能解放生產力,高速度發展生產力,并根據列寧主義闡明的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理論,首先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這條道路,解放中國從而解放被資本主義列強壓制著的中華民族的生產力。這顯然是兩條不同的路線。鄧小平的這條路線一直被毛澤東的路線限制著,在毛澤東逝世后,鄧小平就全力地推行他的路線,想用實踐來證明其正確性。但是,按照鄧小平講的“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觀點,我們就不能不如實地說:失敗了;走了邪路了。
是“發展生產力”的觀點錯了嗎?不能這樣說。不發展生產力,不能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肯定無疑的。發展生產力和消滅剝削雖然沒有必然關系,甚至原始社會還是因為生產力發展了,勞動有了剩余,才有可能產生剝削;但是,如果生產力不發展到相當高度,“勞動還占去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全部和幾乎全部時間的時候,這個社會就必然劃分為階級。……并把對社會的領導變成對群眾的剝削”(恩格斯),因此也不能根本消滅剝削。這就是說,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個觀點不能說是錯了,但是實踐又證明有誤,那嗎問題在哪里呢?問題在于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個命題的前提條件——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改變了。
鄧小平雖然正確認識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關鍵是農民問題,但是,解散人民公社,農村搞包產到戶是逆歷史發展方向而動的非常錯誤的短見識作法,完全違反馬克思主義的。鄧小平后來也認識到這個錯誤,多次講話提出要發展“高水平的集體化”,“大量農業勞動力轉到新興的城鎮和新興的中小企業。這恐怕是必由之路。總不能老把農民束縛在小塊土地上,那樣有什么希望”,但又提出“50年不變”“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等等,沒有實際改正錯誤,使“三農問題”始終邁不過這個坎,成為年年講年年都不能解決的的問題,一直是拖住中國經濟發展的一條后腿。
鄧小平并沒有公開提出過改革要以市場經濟為取向,他只是講過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而且多次講要堅持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甚至還講過計劃經濟為主的話,但是,十四大決定改革以市場經濟為取向,是在他的“南巡講話”之后不久,如果不是他的授意,也可能經過他的默許。我認為這個決定既沒有理論根據,也沒有實踐根據。國家不能有計劃地支配自己所有的生產資料進行生產,就實際上沒有占有生產資料,這樣的公有制就必然不如私有制。市場經濟必然是無政府主義的經濟,必然產生弱肉強食的社會。所以“政令出不了中南海”,所以會產生兩極分化。
鄧小平逝世后,改革就越來越背離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離開了鄧小平所構想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如“民進國退”、“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管理層收購”,“與國際接軌”、資本家可以做共產黨員等等。
我寫這些的心情是沉重的,問題只是點到即止,不想列舉事實,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看到了這些問題。當然,如果有人硬要是他們沒有看到,那時候我會用事實證明的。其實又何須我來證明。總書記提出“科學發展觀”、要構建“和諧社會”,我相信中央已看到了這些問題。輿論上也出現“拐點”的說法。但是,看來還是想用“不爭論”、逐漸修正的辦法。我認為如果不弄清楚問題,大家胡里胡涂改革來改革去,問題不可能解決。
我們一定要堅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下去。問題是我們是不是真正的“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改革已經29年了,應不應該實踐毛澤東提出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思想路線,回頭看一看自己走過的路?想一想這是不是真正從中國實際出發,通向社會主義的道路?應不應該相信群眾,發動、組織群眾來討論這個問題?工農群眾盼望共產黨能把他們組織起來,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