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監制并撰稿,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拍攝制作的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已試播14集,獲得廣泛好評,也吸收了來自各方面的意見,對做好下一步的制作工作十分有利。這是我院以影視化手段向社會推出的一部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弘揚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傳播歷史知識的力作,也是我院史學工作者與全國史學、文博工作者貼近大眾,共同合作,將史學研究成果以形象化、通俗化的方式介紹給社會的有益嘗試。這里我以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的創作與試播為契機,就史學研究成果應當貼近人民群眾的問題談幾點看法。
一
史學研究成果服務于人民群眾是馬克思主義史學應有的品格。中國傳統史學歷史悠久,根基深厚,在記錄、傳承與弘揚中華文化上做出了杰出貢獻,但究其本質來說是以資政服務于剝削階級的統治需要、維護其統治的長治久安為目的的。因此,在服務于人民群眾這一點上,傳統史學因其歷史的局限性,是不可能做到的。
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無疑吸收并繼承了傳統史學的精華,但從歷史觀上與傳統史學又有著本質的區別。唯物史觀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理論出發,在承認杰出歷史人物歷史貢獻的同時,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體。肯定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馬克思主義史學與舊的傳統史學相區別的一個根本標準。歷史觀不同,研究的視角不同,決定了研究的目的不同。20世紀以來,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工作者秉持這一理論,不僅重新解釋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道路、階段性等重大問題,而且開辟了史學研究的許多新領域,深化了許多具體問題的認識。這些都是傳統史學無法達到的。但這些優秀成果,許多還僅僅局限于在專業研究者內部傳播,局限于在專業性非常強的刊物上刊登,普通大眾既難以讀懂,也難以讀到,這對研究者和普通大眾都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本質目的在于服務人民大眾,其研究成果,應當貼近人民群眾,走進人民群眾。老一輩史學家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吳晗等人,都重視歷史普及,寫了不少歷史普及讀物,影響很大,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今天,我們的史學研究的條件更好了,成果更豐富了,傳播方式也更多樣了,歷史研究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也應該更密切。許多史學工作者也都在感慨史學大眾傳播環節的缺失,呼吁加強歷史普及工作,正是對我們史學研究宗旨回歸的反映。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為主,凝聚了全國眾多的史學與文博工作者的智慧,它的創作與播出,是一個空前的巨制,是史學最新研究成果與影視傳播手段相結合,以貼近人民群眾、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一次有益嘗試。
二
史學研究成果要真正能夠服務于人民群眾,必須在正確的歷史觀引導下,將科學的歷史知識傳播給大眾。堅決反對錯誤的歷史觀,杜絕人為杜撰的虛假歷史。當前,以歷史事件、歷史過程、歷史人物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在各電視臺的頻道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推動并形成了全民上下的“歷史熱”。從總體上來看,這些影視作品為傳播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是社會大眾獲取歷史知識,認識歷史過程,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的一條重要渠道。但無疑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宣揚錯誤的歷史觀。某些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竭力淡化階級分析方法,淡化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推動人類社會歷史前進動力的觀點,從而使歷史發展的動力觀、階級觀、社會形態觀等許多牽涉唯物史觀的重大基本理論問題受到挑戰。某些影視作品淡化主流意識形態,在這些影視作品中,封建主義沉渣泛起,資本主義價值觀得到弘揚,客觀上形成了與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沖突。某些影視作品肆意曲解中國歷史的發展道路,某些影視作品不顧歷史背景、歷史事實,顛倒是非,甚至盲目宣傳某些在歷史上曾經對中國犯有侵略行為的歷史事件、人物等。
盲目拔高統治階級人物。某些影視作品任意拔高某些統治階級人物,如把歷史上某些曾經有過積極作用的帝王、有為人物的行為上升到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高度;夸大個別封建帝王、人物的人格魅力;把當代處理民族關系、社會關系的原則安放在封建政治家的身上;把封建史學家歌頌的所謂“盛世”,即歷史上某些社會相對穩定的時期夸大為“國泰民安”、“社會和諧”,甚至用一些熱辣的詞語如“你燃燒自己,溫暖大地”,“愿煙火人間,安得太平美滿”等來歌頌封建帝王將相。相反,對帝王將相的腐朽性、階級局限性則避而不談。
肆意虛構、解構歷史。撇開某些標明“戲說”、“虛構”的歷史劇不論,很多以歷史“正劇”形象出現的影視作品,為了迎合某些觀眾的心理,置有明確史實記載的歷史發展線索、歷史人物活動于不顧,任憑主觀意志剪裁、編造,從而導致歷史題材影視作品所展示的歷史環境、人物關系或過于片面,或與歷史事實嚴重不符。
熱衷權謀宣傳。某些影視作品大加渲染封建帝王的“統治經”,封建官僚的“做官經”等爾虞我詐、不擇手段的權謀權術;忽視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美好、和諧、智慧思想的歌頌;忽視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貢獻;熱衷于帝王將相題材的選擇,忽視思想家、科學家,特別是中下層勞動人民的形象展示;熱衷于表現情愛的床戲場面,竭力宣揚色情,忽視了對人物品質的歌頌與揭露。
宣揚封建迷信思想。不少歷史題材影視作品,接受或部分接受封建史家歷史觀的情況并不罕見。歷史循環論、天人感應論、宿命論、因果報應論等在不少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甚至很嚴重。
傳遞虛、假、錯、偽的歷史知識。有的作品將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錯亂安排,出現“關公戰秦瓊”的笑話;有的作品不顧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法律、職官、行政、文化、禮儀、風俗等制度的重大差別,只憑編劇的主觀想象或編劇者本人的知識結構而任意張冠李戴;有的作品在語言使用上現代化,錯字、錯語、錯音情況比較嚴重;有的作品對有明確記載的歷史過程進行無原則的篡改,對某些沒有明確歷史記載的地方又進行不負責任的虛構,等等。這些情況在社會上產生了十分不良的影響。
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是一部以中國古代歷史發生、發展過程為線索的多集紀錄片,上自中國境內遠古人類的起源,下迄清王朝滅亡,以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歷程、歷代治亂興衰的歷史經驗與教訓、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為三條主線,以豐富的歷史資料為基礎,充分吸收當代考古學和歷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時代演進縱向貫通,以問題分析橫向展開,以宏闊的視野回顧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道路,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與輝煌。這部紀錄片的作者是各研究領域中的專家,他們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全景式地展示出中國歷史的發展歷程,保證了基本歷史知識的真實性。可以說,這是一部由史學專家撰寫的影視化的《中國通史》,它對廣大觀眾接受科學的歷史知識,糾正當前歷史題材影視作品中存在的各種弊端很有幫助。
三
史學研究成果貼近并服務于人民群眾,還需要在多種形式上下功夫,不應只限于厚重的史學專著。過去吳晗同志主編的《中國歷史小叢書》匯集了一批著名學者,用通俗的語言和清新的文風,將嚴謹的學術成果轉化為大眾讀物,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普及了幾代人的歷史知識。今天我們的傳播手段更加豐富,表現形式更加多樣,我們史學工作者應當重視并利用這些傳播手段和形式,用科學的歷史知識占領這些先進的傳播高地,將胡編亂造,充滿錯誤歷史觀的偽史學、假史學趕出大眾舞臺。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在這方面做了有益嘗試。這部紀錄片是迄今為止規模最為宏大的一部中國歷史影視化作品,它不僅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充分采納了新的技術手段,也較好地處理了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第一,歷史觀與學術性的關系。本片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與方法來觀察和分析中國歷史,廣泛吸收一切對中國歷史有深入研究的學者的觀點,客觀對待有學術爭議的問題,既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又注重防止唯我獨尊的民族意識,體現出嚴謹的學術態度。
第二,大眾化與科學性的關系。大眾化、通俗化不是要放棄科學性。本片文字通俗易懂,簡單明了,充分考慮到了受眾的接受程度,把所要闡述和思考的歷史問題,通過大眾化的方式表述出來。從人物、事件的細節入手,引發大眾對歷史變遷的看法;從問題意識入手,從當代人對歷史的關注點入手,引導大眾做出正確的歷史判斷。全片不空論,不戲說,不虛論,不妄言,論從史出,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力求有較高的觀賞性。
第三,通與專、點與面的關系。全片既有中國通史的貫通意識,又有各集突出的問題意識。所謂貫通意識是使觀眾在看完本片后,對中國歷史縱向過程有基本了解;所謂問題意識是抓住了各時段最為重要的歷史問題,從問題引入,使觀眾對中國歷史的橫向深入有充分了解。全片既有對中國歷史的宏觀思考,又有各集的微觀深入;既有近距離的放大,又有遠距離的透視,從而把牽涉到整個中國史的大問題,統籌合理地安排開來。
第四,文本與影像的關系。本片較好地處理了文本影像化的問題,盡可能利用了歷史遺跡、遺存,盡可能避免了復雜的、大段的過程描述,把復雜的問題通過自己的語言通俗明了地表現出來,情節感、節奏感強,抓住了主要問題,舍棄了不必要的煩瑣,使觀眾在欣賞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歷史知識。
總之,全片站在21世紀的歷史高度來把握、透視與思考我們民族所走過的歷程,同時把中國歷史放到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考察,通過與不同國家和民族歷史的比較,勾畫出中國歷史發展的特色。觀看本片,完全能夠幫助觀眾從歷代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中,從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創造的輝煌文明中,科學地認識中國歷史發展的獨特道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