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作意圖
由于播出時間的原因,《苦難輝煌》我斷斷續續地看,總算看完了12集。
這部紀實影片的作者有著十分明確的創作意圖:不要簡單地為中共歷史歌功頌德,尤其是不要簡單地去神話毛澤東,而是要有所挖掘,有所思考,有所發現。用當下時髦的話說:要有所創新。
應該說,作者的努力在某種意義上是成功的,尤其是對偶然性的強調,對很多細節的爆料,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影片爆料,紅軍在強渡烏江時,軍委情報局的曾希圣建議用假電報調動敵人,中革軍委采納了,才使得紅軍在強渡烏江時沒有遭遇強敵。再如,作者特別強調紅軍進入云南時獲得了龍云的軍事地圖,正是這種偶然性,極大地影響了紅軍未來的前進方向。
我無意抹殺作者努力的意義和貢獻。在主流媒體極力淡化甚至丑化毛澤東歷史地位的今天,《苦難輝煌》的意義怎么強調都不會過分。然而坦率地說,《苦難輝煌》在細節上的精益求精,掩蓋不了其在邏輯主線上的含混不清。具體講,影片有兩個敗筆:一個是缺少靈魂,另一個是歷史人物平庸化。下面分別討論。
二、缺少靈魂
對《苦難的輝煌》的基調,我很難產生共鳴。為什么呢?在網上看見一位名叫“黃鶴樓”的網友的評論后,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種共鳴恰恰是我和《苦難的輝煌》基調的距離所在。這位網友是這樣評價《苦難輝煌》的:
“《苦難輝煌》講述的還是表象性的東西,缺少馬克思主義的靈魂,所以僅僅是在講一個故事,沒有深度。毛主席說:歷史就是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用這個觀點解釋歷史的就是歷史的唯物主義,不用這個觀點解釋歷史的就叫歷史的唯心主義。共產黨不是為了奪取政權而奪取政權,而是為了實現無產階級的徹底解放而奪取和建立政權,這是共產黨革命斗爭的靈魂和動力,只要沒有實現共產主義,那么共產黨的一切斗爭與革命都是在進行中,就是毛主席所說的,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如果以奪取政權為目的,以GDP增長為輝煌,那就不可避免的要重走前蘇聯的覆轍。毛澤東思想不僅僅是奪取政權的武器,更是鞏固無產階級政權,繼續革命向共產主義發展的思想武器,而苦難輝煌卻不敢向世人揭示這一真理……。共產黨的輝煌應該是以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發展為標準的。這一點苦難輝煌通篇都沒有反映。”
這個評價是中肯的,也是相當深刻的。為什么“《苦難輝煌》講述的還是表象性的東西”?因為,影片中的共產黨人承受一切苦難的目的,似乎僅僅是在為了爭奪國家政權。至于他們為什么要爭奪權力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作者卻語焉不詳,存而不論,諱莫如深,遮遮掩掩。
一句話,在細節豐富、情節曲折的《苦難輝煌》里,始終缺少一個靈魂,缺少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個共產黨的靈魂。
三、歷史人物平庸化
在對毛澤東的評價中,作者或許想追求歷史人物的立體化,這個目的是通過“解構”來展開的。解構什么?解構有關毛澤東的傳統歷史定位。很遺憾,這種解構不僅沒有使得歷史更加立體化以致更加豐滿,反而使得影片陷入了對毛澤東作平庸化的解讀。
比如,在“四渡赤水”軍事藝術的評價中,《苦難的輝煌》的作者不斷強調這樣一種邏輯:沒有什么“神機妙算”,只有實事求是的“隨機應變”。這種邏輯的本意或許是要告誡人們:不要神化毛澤東,毛澤東是人不是神。毛澤東當然不是神,作者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但是,作者的“解構”卻未必實事求是。
所謂“神機妙算”,查了一下詞典,意指: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計謀。用來形容善于估計復雜的變化情勢,從而決定策略。“神”和“妙”:形容高明;“機”和“算”:指推測和演算。語出《后漢書·王渙傳》:“又能以譎數發擿奸伏,京師稱嘆,以為渙有神算。”李賢注:“智算若神也。”
戰爭的參與者必須懂得隨機應變,這是軍事活動的abc。在戰爭中,誰都知道要隨機應變,誰都希望做到隨機應變。問題是,在瞬息萬變的戰局中,哪一個方向才是“機”,哪一個時空才有“變”?恐怕就不是一句“隨機應變”就可以ok了的。蔣介石不是二百五,國軍和紅軍將領中也不乏優秀干才,可為什么毛澤東卻每每能夠準確地把握先機,從而做出正確方向的應變呢?如果說“沒有神機妙算,只有隨機應變”,為什么別人都應變不了,而毛澤東卻能應變呢?
其實,差別就在于毛澤東的“神機妙算”。當然,這種神機不是“神的啟示”,這種“妙算”也不是“天外來客”。神機的依據是什么,妙算者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資質和環境?歷史唯物主義早就有科學的解釋,此處不贅。
“神機妙算”只是一種形容。用在毛澤東的軍事指揮藝術上,我以為不僅不過分,而且十分準確。而那個所謂的“隨機應變”,好像很客觀,好像是在“理性”地還原當時的歷史。其實,這個理性,不過是評價者所能到達的認識高度罷了,超越這個高度,評價者恐怕已很難理解毛澤東的境界。
無論《苦難的輝煌》如何理性地、深入地再現了那段歷史,在我看來,與毛澤東的境界相比,作者的理性仍然是平庸的;與中國工農紅軍的輝煌相比,作者的深度仍然是膚淺的;與長征的偉大相比,作者再現的歷史仍然是蒼白的。
順便說一句:血戰湘江之前,毛澤東在道縣曾向中革軍委建議,紅軍不要去鉆蔣介石在湘江東岸設計好的死亡口袋,而是應當沿著瀟水北上。不知為什么,這個當之無愧的神機妙算的歷史細節,注重偶然性和細節的《苦難輝煌》,卻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了。
四、結語
有位名叫“沒處到任”的網友這樣評價《苦難輝煌》:“書沒看,片子淡化毛澤東不少,遠不如電視劇《長征》,看它只是想看看有無新材料。”
對這樣的評價,我深以為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