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著名作家梁曉聲擔綱編劇而拍攝的電視劇《知青》在央視一套播出后,在全國知青當中引起了小小的轟動。人們奔走相告,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知青們對該劇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但能在央視一套播出,對于早已被邊緣化幾十年的老知青們已經是莫大的欣慰。
2012年7月15日,在昆明青年路節孝巷39號小院內,也就是云南早期地下黨開會舊址,舉行了云南部份知青對該電視劇的研討會。
會議由64年自愿下鄉的老知青程約漢老師主持。
以下便是各位知青的發言。
程約漢(老知青)
知青文學的責任 ——兼評電視劇《知青》
知青文學,不是靠一些吃過苦受過傷害來可憐巴巴換取后人一掬同情的淚水,而是展示在新中國艱苦的建設與創業的歲月里,一代中學生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與熱血推動當地經濟社會變化的進程中,所閃耀出來的理想主義,集體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光芒,是社會主義共和國靠得住的力量,而讓社會致以莊重的敬禮。
吳丹江(z知青問題學者)
中國知青,雖然生在紅旗飄飄的和平年代卻經歷了紅塵滾滾的不平靜生活!
中國知青,雖然錯過了推翻舊中國的革命卻趕上了建設新中國的艱苦創業!沒有槍林彈雨依然沖鋒陷陣,沒有雪山草地依然前赴后繼,沒有刑場婚禮依然血沃中原.....為了民族,揮霍著青春熱血和生命:為了祖國,交付出勇敢堅強和忠誠:他們甚至把人生最純潔的初戀,獻給了艱苦創業的祖國。
林 揚(老知青)
我不懷疑大作家梁曉聲的寫作能力,和對知青的了解。通過幾集,我已經領略到它的基本調子:不否定知青下鄉,不描黑環境和相關的人,同時也盡可能表現矛盾和困惑。
討論會上,一位年輕的研究生對一些老知青的觀點提出挑戰,他的論題是“老知青,你們何苦否定自己”。其實,知青并不否定自己。當他在傾述過去苦難時,也正是在描述自己的頑強成長史。知青知道,農村有許多急待解決的大問題,需要有知識的人到農村去;因此對邢燕子、侯雋、董加耕這樣寧愿犧牲自己、把熱血灑向農村的知青模范,我們始終心存敬意。我們否定的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不管你愿不愿意,采用銷戶口、斷糧油、施加壓力的方式,一律趕到鄉下去。這樣的做法,永遠不能肯定。
知青運動眾說紛紜。石鵬飛說,那段經歷“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我同意這個觀點。農村的勞動、生活,雖然艱苦,但農民能過,年輕力壯的我們也能過。我們特殊的苦,是在心里。醫生、教師、工人、干部,一切曾經的人生設計突然被粉碎,只剩下當農民一個選擇,是許多人無法接受的。所以我說,“知青運動”讓整整一代人在充滿希望的年華,失去了自己的希望;那種迷茫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知青們對新希望形形色色的尋找,鑄就了形形色色的知青人生;奮發、積蓄、等待、消沉、墮落,不一而足。有悔無悔并起,多由此而生。
知青問題,在宣傳和輿論管理上,長期是一個禁忌的話題?!吨唷返囊饬x,在動了那道門。門上雖然還掛著防盜鏈,但畢竟又放松了一扣。“紅衛兵”出身的知青,實際是社會的穩定因素。
林勇躍(小知青)
自古以來,剝削階級都是懼怕勞動和歧視勞動人民,而毛澤東時代則是一個崇尚勞動的偉大時代。
《知青》客觀地再現了六、七十年代期間,肯定了知青在新中國建設中的積極重要作用。反映了知識青年之間相互幫助、關心的“青民”魚水情關系和純正的友誼及愛情;以解決知青患“雪盲癥”為例,真實再現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新中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新型社會關系;
《知青》以黑龍江建設兵團七連黨支部為代表,充分肯定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建設新中國的過程中所發揮的極大的模范帶頭作用。
不足之處:
對當時農村干部中的“左傾”刻劃過頭;以現在的眼光、語言看四十年前的往事,表現失真。
李培蘭(老知青)
曾經拜讀過著名作家梁曉聲撰寫的《京都見聞錄》,《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析》等作品,一直認為梁曉聲是一位富有正義感是非感,甚至有些憤世嫉俗的作家。
各地知青熱切期盼的電視劇《知青》在央視一套播放??墒强瓷蠋准?,未免有些失望。雖然總體上比那些把70年代農村描寫得跟舊社會一般黑暗的知青劇要好一些。
可其中好些情節多半是胡編亂造和杜撰出來的。例如:在陜北農村插隊的趙曙光生急病,鄉親們把他送進縣醫院時,但錢不夠。醫院革委會主任卻蠻橫地說:“沒錢請將病人抬出去!”這個鏡頭似乎是醫改以后才有的事情。難道這是一部穿越劇?
在毛澤東時代絕對是先救病人后交費。億萬人民均可做證!梁曉聲怎能眛著良心撒 下如此彌天大謊?
另外,趙曙光領著社員們編蘆席搞副業生產。又被公社革委會主任狠批。 知青都清楚。在人民公社時期,允許社員個人養豬養雞,種自留地蔬菜,可以自產自銷。但不允許轉手倒賣和搞其它副業??墒钦膭钌a隊以集體的形式多做副業,以增加工分值。當時我所在的生產隊就辦過磚瓦廠,養魚塘和蔬菜隊。掙了的錢就分給社員做零花錢。這也就是鄉鎮企業的雛形。哪會有寧愿窮死 也不準生產隊搞副業生產的怪事?
更有甚者,當坡底村受洪水泥石流災害威脅時,整個村子的房屋即將垮塌要壓死人的緊急情況下,縣革委會主任卻不讓趙曙光帶領鄉親們轉移,硬要逼著他喊人去地里搶收莊稼。這樣的荒唐事恐怕連3歲小孩也不會相信。
他們的目的無非是想讓現在的年青人相信,在毛澤東時代,只講革命不尊重生命。 記得六十年代有一部電影《為了61個階級弟兄》。說的是華東某水庫工地的民工誤吃野生菌中毒。急需一些藥品搶救生命。當時全國各地多個單位緊急動員起來,甚至動用了空軍部隊。終于找到藥品,搶救了61名階級弟兄的生命。
這是一曲多么感人的共產主義風格的贊歌!
其實,當初的革委會主任絕大部份是好的和比較好的干部。比現在的貪官污吏不知道 要強多少倍?
沒想到本該是清麗脫俗的梁曉聲,居然也同一幫右派精英沆瀣一氣。肆意污蔑詆毀那火紅的年代。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哀和小資產階級趨炎附勢的本性使然。
不否認文革中犯了這樣那樣的錯誤??晌覀優槭裁床荒芾斫饷飨^續革命理論的偉大實踐?不能理解毛主席為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的良苦用心呢?
李春華(小知青):到安寧農村勞動鍛煉幾年,感覺受益匪淺。78年光榮參軍。79年參加著名的對越自衛還擊戰。經受過戰火的洗禮。我們是為祖國而戰,我最親密的戰友就犧牲在炮火硝煙的越南戰場上??赏宋楹筮M工廠工作又正趕上下崗失業。我們小知青經受了過多的坎坷和不公平。希望社會各界和知青朋友多關注退伍老兵的生存現狀。
劉大衛(小知青):拍攝《知青》共花了七千萬。可見政府的重視程度。我贊成吳丹江的觀點。知青絕不是動亂源,而是熱愛人民和為祖國奉獻的一代人。當年晉寧縣下鄉知青約5000多人??赏谟謴臅x寧縣招工進城6000多人。可見知青下鄉不是為了解決就業問題,而是毛主席培養鍛煉年青人的戰略部署。多年來,我一直在努力創辦知青博物館,要留下歷史,弘揚知青精神。請各位朋友給予理解和支持。
馬科(小知青):我只說兩句話,對于那火紅的毛澤東時代,對于偉大的知青運動。不是因為某個大人物說否定就能否定得了的。當今應試教育的某些失敗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億萬人民心中自有公論。
康鳳桂(老知青):《知青》能夠播出,對于長期被邊緣化的老知青就是好事。說明了政府和社會開始關注知青,不必太多計較劇情如何?
周紀鴻(老知青):我想說的是當年紅軍長征是不得已的行為。是受王明、博古的錯誤路線的影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而被迫走上長征路的??砷L征仍然是一個偉大的壯舉。這就好比發動文革是錯誤的,可知青運動卻是偉大的。另外電視劇中許多情節不真實,片中知青們的衣著都很嶄新,沒有破衣服。其實在那艱苦奮斗的年代是不可能不穿補釘衣服的。
王廷榮(老知青)
1969年我到國營一農場工作。就是現在生產前進牛奶的單位。為昆明人民作出了幾十年的貢獻。我本人分配在果木隊工作。雖然勞動艱苦,有過受委屈的感覺。但這段經歷對以后人生道路有益處??梢詮娜菝鎸ι钪械目部部揽?,所以對知青經歷無怨無悔。
張應保(老知青)
贊成各位觀點,《知青》基本客觀反映了農場、農村知青當年所作的貢獻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但對當時一些左傾的東西有誇大和胡編亂造的跡象,表現得不夠真實。
曾世逸(80后青年創業者):我曾經寫過一篇《知青你何苦否定自己》的文章。知青是為國獻青春的熱血兒女。可為什么要拋棄自己為之奮斗半生的理想信念和追求,轉而去喋喋不休地否定知青運動和哭訴文革,用當今市場經濟的觀點去解讀那個火紅的時代是永遠也無法理解的。
我們曾經組織過云南省大學生調查組到安寧縣大小黃塘村去調查六七十年代兩批知青下鄉情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當地農民對知青們的表現表示贊賞和肯定。并充分理解知青運動的偉大意義。對比一下當今社會應試教育的失敗。大學生的失業。買不起房和結不起婚的現實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否定那個人人有工作有福利待遇、人人平等的偉大的毛澤東時代呢?
馬懷家(80后青年教師):我剛從朝鮮參觀訪問回來。并帶來一些碟片資料。許多人其實不了解一個真實的朝鮮,道聽途說的只是一個被妖魔化的朝鮮。有興趣的朋友我可免費贈送。能幫助大家了解真實的朝鮮現狀。
【三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