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頤和園西堤的西面,有一個湖,這個湖的名字叫團城湖。在團城湖的中央,有一個小島,這個小島的名字叫團城島。在團城島上,曾有過一個建筑。這個建筑叫做制鏡閣。
據史料記載,制鏡閣是當年乾隆皇帝閱讀歷史典籍之處所。古人一直有“以史為鑒”的教誨,所以乾隆取其意命名為“制鏡閣”。
一八六零年,頤和園遭受英法聯軍的瘋狂洗劫。強盜們不僅焚燒了院內的大量建筑,連昆明湖里的船只都付之一炬。當他們行至團城湖畔時,驚愕地發現湖心島上居然還有一座美輪美奐的皇家建筑!可是,由于船只已被焚毀,他們唯“有望閣興嘆”。就這樣,制鏡閣竟奇跡般地躲過一劫。
可是,正應了那句老話:躲了初一躲不過十五。在那位號稱老佛爺的那拉氏重修頤和園的時候,雖然挪用了海軍軍費已補銀兩不足,但重修佛香閣的木料磚石卻一時難于湊手。于是,不愛讀書愛燒香的老佛爺把目光轉向那座依舊輝煌的制鏡閣。就這樣,免遭英法聯軍火焚的制鏡閣連同團城一起被肢解、拆除,只留下團城島的滿目瘡痍和團城湖水無奈的漣漪……
這是團城湖的第一次無奈.
一百多年過去了.從大約二十年前開始,頤和園開始整修團城湖周邊的景觀,部分重現了耕織圖的景觀,修復了原來的水師學堂,沿湖岸修好了道路.一時間,不論是沿環湖路散步或坐在路邊長椅上休憩,都能夠遠眺藍天白云下的萬壽山佛香閣和西堤垂柳下如織的游人,再加上應季而來的小天鵝、綠頭鴨、赤麻鴨等數十種鳥類的陪伴,不可為不美哉.
凡是有人的地方總有討厭之人。團城湖寬闊的水面、足夠的水深吸引了一些喜歡“野泳”的人。不論春夏秋冬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盡管這里是生物保護區。大概在三五年前,從一位“至少是團長的少將”(頤和園清潔工語)在野泳時不慎溺死之后,團城湖的周邊出現了煞風景的“邊墻”。也許是設計者還有些體恤游人的緣故吧,早期的邊墻由高約2米的拇指粗的鐵柵欄組成,每根欄桿的間隔約20厘米.游人雖不能想過去那樣目無阻攔,但遠遠去望,也算是“疏籬護竹”,倒也差強人意。
可是,就在頤和園的管理部門把日本人送給那拉氏,曾長期臥在石坊旁的永和號小火輪加上玻璃罩搬進了學堂后院不久,沿團城湖邊墻的“二期工程”開始了。新的“邊墻”高約3米,原來拇指粗的欄桿換成了碗口粗的鋼管(據說是為了防止野泳者將其掰彎鉆入湖中)。這下可好,扒著粗粗的柵欄把頭伸出空隙遠望東面景物的游人們,大有進了監獄和在動物園里當動物的感覺!
是的,面對新的“邊墻”,野泳者或可暫時卻步。但我不明白,頤和園的管理者為何為了最多不超過十余人的野泳者而大掃成千上萬游人的興致和糟蹋許多銀兩呢?
真是團城湖的又一次無奈!
2012年3月3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