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筆者1997年看了影片“離開雷鋒的日子”之后的一篇散文。謹以此紀念雷鋒,紀念學習雷鋒運動開展49周年。
雷鋒沒有死
長途汽車司機喬安山,除了曾是雷鋒的戰友之外,沒有任何特別之處,在這個泱泱大國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是一個毫不起眼的“螺絲釘”。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小民,卻在冥思苦想于市場經濟與國民道德素養的相關性,在痛心疾首于人們道德準則的滑坡。他苦惱地喃喃自問:“他們為什么變得只要錢不要良心?這都是咋搞的?”
小民而懷大局,這是一個不小的反差。但是在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里,通過一連串故事演繹出來的這種反差,毫無牽強感和說教氣。非但不牽強,反而扣人心弦,催人淚下,發人深省。
我們不應諱言道德滑坡的可悲現實,有些事情確讓人感到學雷鋒的口號與今天的市場經濟似乎情同水火之不相容。但是,我們仍可以看到,多數如喬安山一樣的人們對此是心存焦慮的。有一批人還在處處以雷鋒為榜樣,自覺地、默默地履行著自己做為一個正直國民的天賦義務,在書寫著那個大寫的人!這批人當中的一部分,即是以喬安山為代表的、曾經直接受到過雷鋒影響的戰友、小學生,以及他們周圍受到他們影響的人們。
與六十年代人人學雷鋒時不同的是,現今學雷鋒要承受一種無形壓力了。但是,喬安山矢志不移。不斷鼓舞著他的是這樣一句話:“班長要在,做得比我好。”就是因為班長,他不怕穿小鞋,堅決抵制了頂頭上司為親屬走后門、侵害群眾利益的行徑;就是因為班長,他急人之所急,駕車送孕婦,救人于危難;就是因為班長,他在做了好事卻遭到惡人反咬時,毫無悔意,繼續堅持自己做人的準則。早年,我們曾經從美國西點軍校學雷鋒舉動中,感受過雷鋒精神在地域上的影響力。今天,我們又從發生在喬安山身邊的感人故事中感受到了雷鋒精神在時間上的穿透力。雷鋒留給我們的是一筆在時空上都影響深遠的無比豐厚的精神財富!
《離開雷鋒的日子》撼人心魄的力量來自于真實,它對于時代特征的把握是準確的。這當中既包括喬安山學雷鋒舉動的突兀、“孤立”和令人不解,更包括對那批年輕志愿者的描寫。如果說觀眾在喬安山的妻子痛斥以怨報德的梁家人的惡行時流出的是同情激忿之淚,那么當一束束鮮花和志愿者紅帽被敬獻在雷鋒墓前,志愿者們列隊舉手宣誓時,人們流出的就是感奮的淚水了!這一組墓前鏡頭與影片開頭喬安山獨自掃墓、敬獻松枝的鏡頭形成了強烈的對照。此時,觀眾眼前煜煜閃映的,應是我們黨和民族的希望之光;觀眾耳畔久久回響的,應是喬安山動情的吶喊:“雷鋒沒有死。他還活著!”(1997、4、)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