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當我是一個英國高中生的時候首次聽說瑪格麗特.撒切爾。那時她是希斯保守黨政府的教育大臣,她因結束英國學生在學校的免費牛奶供應而臭名昭著。
Margaret Thatcher, milk snatcher(瑪格麗特撒切爾,牛奶搶奪者)成為那十年間最廣為人知的政治口號之一。
那之后,撒切爾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越來越差。
1975年,在希斯被大罷工趕下臺、工黨上臺一年后,撒切爾成為反對派領袖并促使英國政治急劇右轉。
4年后,她成為英國第一位、至今為止唯一一位女首相。在接下來的11年半里,她實行野蠻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急劇削減社會支出、給富人減稅、減少對金融部門的干預、打擊工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貧窮與不公。
在嘗試引入人頭稅而導致一場大規模的拒交稅運動、示威與騷亂后,她最終在她黨內成員的壓力下被迫辭職。
我去看了《鐵娘子》這部電影,原本以為它會很糟,但它比我想的要好得多。
部分原因是因為Meryl Streep(本片主演)對撒切爾作為首相、蹣跚的老婦時的形象讓人信服的演繹以及一些回憶鏡頭。這些回憶鏡頭使用了80年代時的一些政治大事件中的紀錄片片段,包括她的政策引起的幾次罷工、游行及暴亂。
但這些事件對一個美國觀眾來說可能是混亂的,因為它們未按時間順序來呈現,大多數美國人都不知道這些事件的背景。
這部電影不是為了歌頌撒切爾或證明她的政策正確——它花了更多精力來刻畫她的心理及性格。但這僅取得了部分成功。
我們看到,她繼承了她父親的中產階級偏見,她父親曾是個雜貨商,后來成了一個小鎮的市長,她在那里長大。這些偏見包括他對惠及窮人與工人階級的政府項目的反對。
我們也看到了她在成長中面對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但她的應對辦法是變得更像統治階級中那些開始時不把她當回事的男人。她成為政治家,卻支持傷害廣大婦女的政策。
她成為一個堅定的保衛英國資產階級的勇士,用種族主義與民族主義來推進工作。《鐵娘子》掩飾了很多這類事情。例如1979年她為選舉而鼓動起了反移民種族主義怒火。
在任職的起初幾年她非常不受人歡迎,但她于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時激起了民族主義。英國19世紀奪得那些島嶼,它們無戰略或經濟價值,上面僅有幾百居民,英國沒有主權,但撒切爾以巨大的代價,派出大軍重新奪回它們,在這過程中殺死數百阿根廷人。
電影給人的印象是撒切爾是個按原則辦事的人,但它是為了再次贏得選舉的一次精心計算的政治賭博。它成功了,部分原因是反對方工黨也跟著撒切爾支持戰爭。
Streep在電影中也表現了部分撒切爾的傲慢與無情,如她對為改善監獄條件而絕食斗爭的愛爾蘭政治犯餓死無動于衷。
她忽視了人頭稅將是政治自殺這一忠告,她的傲慢最終成了她失敗的原因。她自己的黨內高官們認識到她已那么不受歡迎,她必須得走,否則保守黨下屆選舉就沒戲了。
一些評論家說這部電影以一種贊同(同情)的方式表現了一個將死的老婦人。我認為不是這樣。我覺得這部電影降低了她的聲望。
Margaret Thatcher, class warrior
socialistworker.org
2012-2-9,中云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