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存在過,也消失了,會不會再出現,誰知道?如果文字能留下痕跡,就用三言兩語敲下來——不是批判當下,而是感嘆往日。
往日那些事
蹲坑和下河
人是要吃東西,而且吃進去了,經過消化,要把渣滓也就是屎尿屙出來,否則,是活不成的。
由于“屙屎拉尿”這個詞組不文雅,所以,那些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就把屙屎拉尿叫做“登東”或者“如廁”。
“登東”是因為過去的廁所一般都設置在主屋的東面,以此暗喻之;“如廁”的“如”在古漢語中是“去”或者“到”的意思,至于廁,則是由“側”變化而來。往日的人“屙屎拉尿”在屋里頭用的便器是馬桶,武漢人叫圍桶,這玩意兒體積小,而且放置在“腰子角”(注1)里,往往要“側”著身子到那個地方,于是就因意而生了。
當然,“屙屎拉尿”還有很多說法,而且往往與時俱進,探究起來頗費腦筋,譬如現在就叫“上衛生間”,實在是與社會生活狀態密切相關。
后花樓存在的歲月中,生活在那里的人,除了那些橫亙在與其相連的江漢路、民生路上的“洋行”外,基本上都是在自家或者公用茅廁里解決“屙屎拉尿”的內急問題。在我所居住的篤安小巷這一片居民區,有兩個公共茅廁。一個在方正里,一個在生成南里。這兩個茅廁都是蹲坑,起初是木結構的,大約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才改建成磚混結構。
那種木結構的茅廁,現在看來,確實令人惡心。面上是木板鋪就的,十幾個蹲坑,沒有用擋板隔開,彼此對望著“解手”,而且“屎尿”下去的糞池是“岔”的,跟女廁所相通。據說,有男變態者蹲在坑上通過“尿”的反光偷窺女廁所的“解手者”。那時候的人覺悟多高,發現此人舉止反常,立馬把他揪了出來扭送派出所。派出所當即將他掛上“流氓”的牌子放在廁所旁示眾到天黑,然后關了起來。
現在,沒有“流氓罪”了,只有“組織黑社會罪”。所以,天天可以在各種傳媒的新聞、圖片中瀏覽到類似的“流氓行為”,有些甚至被稱之為“秀”,弄得這世上的人被“壓抑”的獸性或者說動物性蠢蠢欲動,蓄勢待發。
前面一不小心,用了“解手”這個“屙屎拉尿”的叫法。其實中國好多地方,管屙屎拉尿叫“解手”很普遍,直到現在,武漢人大多還是習慣說“解手”。
這“解手”的詞兒確實有點來頭。明朝洪武、永樂年間,朝廷多次下令從山西的洪洞、臨汾、蒲絳等地移民往山東、河南、河北、陜西等地,每次大遷徙的戶數均以萬計。
沒想到,這一叫,就叫了六百多年。
在我的記憶中,我的母親還有妹妹一般是不去公共廁所的,她們都是在家里解決屙屎拉尿的問題。
我們男孩就樂意往公共廁所里跑,因為,在“圍桶”里解決拉尿問題特別麻煩,非得把“圍桶”的大蓋揭開,味道姑且不說,弄的不好,就會“飚”到蓋面,濺得滿地,母親發現了,就會尺子(注2)教訓。所以,我們兄弟三個,白天屙屎拉尿就去公共廁所,晚上,一般是尿的內急,盡量憋,憋不住,就把門打開,往自來水管下的陰溝里“飚”,害得周太婆每天清晨要用笤帚使勁掃,再放水“卯起來”(注3)沖。
我想,不是我們兄弟這樣“飚”,可能,其他住戶的男人半夜里只怕都是如此辦理。所以,起得早的周太婆開門就會聞到尿騷味。但是,夏天就“飚”不成了,因為,街頭巷尾擺滿了竹床,都是在外面乘涼睡覺的人。因此,我自小就養成了大便“蹲坑”的習慣,現在依然如此。哪怕家里也安裝了座便器,坐在上面似乎有一種下瀉不暢的“別扭”,所以,只要是大便,我就到附近的公共廁所去解決。
現在難得下蹲,在那里蹲一蹲,權當讓膝關節變換一下承重形態。
我們家的“圍桶”跟我所見到的圍桶形狀大致相通,都是腰鼓形,約莫一個普通字紙簍高,一個大圓蓋,大蓋中間是個小圓蓋,女眷“解手”揭起小蓋即可,男人就勉為其難了。
這個玩意兒放在屋里,哪怕是在“腰子角”,總是個“穢物”。所以,我母親特別重視它,上面始終蓋著一塊印花布,上面還有人物,她老人家說那個人物叫紫姑,是傳說中的女廁神。唐代人,本姓何,名媚,字麗卿,自幼聰明好學,讀書著文,長大后嫁給一個唱戲的做媳婦。她老人家還說,把那塊印花布蓋在上面,可以抑制住邪氣外泄,還能保佑人“下瀉”暢快。我想,這只是一種希冀吧!
咱中國人自唐代以來,推舉出了各路神仙,專司一職,什么風、雨、雷、電,財、壽、門、灶.....而且有姓有名有典故。現在,毛主席成了正神,不僅被蕓蕓眾生供奉,但凡駕駛室,工地.....都把他老人家請去庇護。【封神榜】中,姜子牙沒有給自己封神,人們還是崇敬。我插隊時,那里的人們蓋房子上梁就會用紅紙寫上“姜子牙在此”貼在主梁上鎮邪,現在,我回紅安老家則發現已經被“毛主席在此”代替。這是什么“道道”,讓專家學者吃飽了去推演吧!
反正,“公者千古,私者一時”,已經去世的原民革中央主席雷潔瓊在韶山毛主席故居的題詞揭示了民心。
盡管,母親對“圍桶”采取了保潔措施,但是,畢竟里面裝的是“屎尿”,所以,還得天天倒,這就是“下河”了。
“下河”是漢口人的叫法,每天的天未亮,就有農村人挑著糞桶或者推著上面是個腰子形大桶的車子吆喝著“下河咯”在巷子里穿梭,聽見這聲音,各家各戶就拎出了自家的“圍桶”把屎尿倒入其中。
為什么叫“下河”呢?因為,這農村人到漢口來收集糞便是用于肥田的,收集滿了后,就送到停泊在集家嘴“小河”的木船上,然后運到鄉下。這個“小河”就是漢江,與長江相比當然小,漢口人稱之為“小河”。把屎尿“下”到“河”里去,真是因意而生的形象詞匯,對當地人來說確實通俗易懂。不過,上海人吆喝“倒馬桶嘞”也直截了當。
文化大革命中,我曾經收集過好多唱片,還有一部手搖唱機,一首上海話唱的詼諧小調讓我現在也經常哼一哼:糞車是我們的報曉雞,每天的聲音都跟著它起,前門叫賣菜,后門叫賣米。哭聲震天是二房東的小弟弟,雙腳亂蹦是三層樓的小東西,只有賣報的呼聲比較有序整齊。煤球煙熏眼花瞇,這是廚房的開路席,破舊棉絮象國旗,這是曬臺的開幕禮。自從年頭到內地,每天早晨就打不過你,這樣的生活,我過得真有點益。是聽出來的歌詞,有沒有訛誤,我不知道,但是曲調蠻輕松俏皮。
按照無利不起早的市場經濟原則,“下河”肯定一種生意,一種謀生手段,還絕對是一種既環保又利用資源的大好事。現在的大武漢一千多萬人,每天的屎尿有多少,如果都能收集起來運到農村去,豈不是綠色蔬菜大大的有。
唉!現代社會的發展已經徹底地斷絕了這種可能,各家各戶不管用的是座便器還是蹲坑器,“解手”完畢,自來水嘩嘩一沖“下”到化糞池,渣滓沉淀下來,有機物溶于水排入長江或者“小河”。
我在黃石市居住的樓房20年了,化糞池因為堵得“下水”排不動了,去年才清理了一次,里面的沉淀物已經轉化成有毒有害的化學品了。
往日,先是農民老大哥把屎尿用木船送往鄉下,后來有抽糞車從糞池抽出來拖走,現在,以后.....萬物之靈的人類會想出好辦法嗎?
“下河”是漢口這邊的人的叫法,武昌、漢陽是不是也這樣叫,那是民俗學家去考證的事,如果也如此叫,一定是三鎮交流的成果,只有交流才會形成社會呀!
敲了這么多的文字來說大漢口的屙屎拉尿的往事,很有點有傷大雅,辱沒斯文,不過,大雅也好,斯文也罷,誰離得開。
上:天下英雄豪杰到此俯首稱臣,
下:世間貞烈女子進來寬衣解裙。
橫批:天地正氣
上:腳踏長江兩岸手拿機密文件,
下:前面機槍掃射后面炮火連天。
橫批:爽
上:靜坐覓詩句,
下:放松聽清泉。
橫批:清靜世界
上:小蹲片刻,便會放松意念;
下:清閑一會,即成造化神仙。
橫批:此即桃源
注1:武漢方言,意即角落。注2:一種竹子或者木材做的尺子,過去,女人是必須會針線活的,一般家里都有,通常就一市尺。布鋪有兩尺或者三尺的。注3:武漢方言,使勁的意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