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文藝新生

巴山紅梅(短篇小說)

白樺林 · 2011-12-23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巴山紅梅(短篇小說)

白樺林

(一)

夜幕漸漸降臨了,S城華燈初放,匯成了一片燈火的海洋。我推開蝸居臨街的小窗,眺望璀燦的萬家燈火,佇立良久。我們學校這幢五層樓宿舍,座落在鬧市中,入夜就能望見不夜的S城那繁星般的燈火。

今天是周末,學生都放假回家了,我也不用去教室照看晚自習,難得休息一下。妻帶著女兒回娘家看外婆去了,外婆住在城外,母女倆明日才能回來。

我在家里閑著,無心備課,又不想批改作業本,顯得分外無聊。算起來,從師院畢業分配來這所學校已有十來年了,我同常人一樣,沿著生活的軌跡,戀愛結婚,娶妻生子,生活似乎如一只小船,駛進了平靜的港灣,波瀾不驚,沒有激流險灘,浪花也難飛濺。每天我從家門到校門,又從校門到家門,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起早摸黑,周而復始,工作瑣碎。這些年,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學生,有喜悅而更多的是壓力和煩惱,你必須為完成下達的及格率優生率升學率等等指標去努力拼搏,以至弄得身心疲憊,華發早生,家務事分擔不了,妻兒也照顧不上。此刻,我才體會到人們歷來把教師比喻成蠟燭或者擺渡的艄工是多么的切貼。“蠟炬成灰淚始干”,照亮了別人,燃燒了自己;而艄工送走了一船船過客,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乘客遠走高飛,自己依然在渡口孤獨地守望。或許,這也正是教師的職責和價值之所在。

想到這里,我不禁懷念那充滿朝氣、激情和幻想,無憂無慮的學生時代,可惜那幸福的學生時代,如同小鳥般飛去,再也不回來。自從參加工作,踏入社會,面對生活的磨煉,我似乎一年年激情不再、幻想全無,是變得更加成熟或是庸庸碌碌?自己都弄不明白,有時竟不禁懷疑當初報考師范的選擇,是對或是錯?

(二)

我隨手拿起當天的報紙翻翻,教師節快到了,看看有沒有值得瀏覽的消息,在頭版下面有一條醒目的標題一下子吸引住了我的眼睛:《巴山紅梅》,我不由自主看下去。這篇長篇通訊,記的是省模范教師、共產黨員蘭小萍從城市奔赴農村,扎根大巴山革命老區十余年,艱苦辦學,熱忱為邊遠深山的孩子和鄉親服務的優秀事跡。蘭小萍,好熟悉的名字,難道是她嗎?我迫不及待地讀下去。

“……大巴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人煙稀少,農家分散,中心小學又遠,山里的孩子上學極不方便,近的要走五、六里,遠的要翻越七八座大山,爬山涉水,往返幾十里,有時還會遇到野獸出沒。遇到刮風下雨的日子,山路崎嶇陡峭、泥濘難行,孩子們稍不留神就會跌下深溝懸崖,非常危險,不少家長干脆不讓小孩上學,留在家里幫著做家務、干農活。看到山里的孩子上學這么艱難,蘭小萍十分著急,為了普及教育,把文化科學知識帶到山村,在縣城中學任教的她,多次向黨組織申請,要求到深山中最邊遠的兩個自然村——白云寨和寒山村去,新辦兩個村小教學點,隔天輪流教學,方便那兒的孩子就近入學。看到她態度那么堅決,組織上終于批準了她的申請,還鼓勵蘭老師要像大巴山上的紅梅,經得起嚴寒風雪,綻放在當年紅軍戰斗過的土地上……”

“從此,白云寨和寒山村孩子再也不用為上學發愁,學校辦到了家門口,村寨里響起了瑯瑯讀書聲和孩子們的歡笑聲,鄉親們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教學點是一個教師的學校,工作繁重,生活艱苦,班級里幾個年級十幾二十名學生聚在一個屋檐下,課程不同、進度不一;蘭老師還要教語文、算術、音樂、體育、自然等好幾門功課,其辛苦可想而知。她不僅要自己煮飯,習慣長期吃苞谷紅薯土豆等雜糧,還要為學生們熱飯燒開水,護送年幼的學生平安回家。蘭老師隔日來往穿梭于兩個山村,無論風霜雨雪、炎炎烈日,都擋不住她堅實的腳步。”

“這些年來,蘭小萍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春去秋來,寒來暑往,執著堅守,從沒動搖。她腳下的鞋子不知磨破了多少雙,手腳上也不知打上了多少繭疤!為了貧困學生也能上學,她用自己不多的工資代繳學費,贈送課本文具,每年不知有幾多!而自己省吃儉用,甘守清貧……”

“在黨的關懷和當地群眾的熱情支持下,經過蘭老師的不懈努力,白云寨和寒山村的鄉村義務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績,適齡兒童全都入學,在縣里名列前茅;一批批優秀畢業生先后考上了縣里的中學,后來還有不少考上大學的。山村里飛出了金鳳凰,結束了大山里沒有中學生大學生的歷史,這些農家的孩子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蘭老師還在村里辦起了夜校,許多當了多少年“睜眼瞎”的鄉親,也摘下了“文盲”的帽子,開始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山村一年一年變了樣。”

“蘭小萍老師發揮她的藝術特長,這些年發現培養了好些文藝新苗,她創作編排的謳歌革命老區巨變的舞蹈《紅日照巴山》,喜獲省里匯演大獎;她整理改編的民歌新唱《盼紅軍》,從縣里唱到了專區,從專區選送到省里,一直唱到了北京,喜獲金獎,還上了電視臺,使大巴山革命老區兒女聲名鵲起。每當一個小男孩和一位清秀的小姑娘走上舞臺,用清脆的童聲,飽含深情地唱起四川民歌《盼紅軍》時,那優美動聽的歌聲,總是引來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

‘正月里采花無呦花采,

采花人盼著紅喲軍來,

采花人盼著紅喲軍來。

……

九月里菊花艷喲在懷,

紅軍來了給喲他戴,

紅軍來鮮花給喲他戴。’……

在北京,幾位觀看演出的、當年從大巴山革命根據地拼殺出來的老紅軍,聆聽到這熟悉的歌聲,回想起那崢嶸的歲月,竟感動得熱淚盈眶。

“蘭小萍老師勤勤懇懇為革命老區的人民服務,無怨無悔、奉獻青春,贏得了孩子們的熱愛和鄉親的尊重,人們稱贊她是大巴山里的一株紅梅……”

讀著這感人的通訊,我思緒萬千。眼睛似乎也變得模糊起來,蘭老師那不平凡的事跡令我感動、贊嘆,又自愧不如;而文章中主角的名字,更令我難以置信。世上真有這般巧合的事,難道真是她嗎?我不禁自問。

在通訊的右下角,還刊登了一幅記者拍攝的照片,拍的是一所群山環繞的鄉村小學,在周邊開滿野花的簡陋的泥地操場上,一位教師模樣的姑娘正和一群孩子在跳繩,陽光灑滿了山村,師生們顯得那么活潑歡快……,那熟悉的模樣,正是久違的她,我的好同學蘭小萍,看去她依然年輕,眉清目秀。十多年了,歲月的風塵依然隔不斷我對往事深深的懷念,回首過去,令我喜悅和慚愧交織,幾段銘刻在記憶深處的往事,瞬間又浮現在眼前。

(三)

那一年的秋天,我從鄉下考入了著名的S城師院。S城師院座落于嘉陵江畔,歷史悠久,環境優美,名師薈萃,是求學的好地方。

時值九月,盛夏雖過,S城天氣依舊那樣炎熱。一個周末的下午,同學們三三倆倆相約去嘉陵江邊游泳。我這個農村孩子自幼喜歡游泳,家鄉的堰塘、河渠幾乎游遍了的,如今看見這碧綠平靜的江水,簡直心花怒放。我很快下了水,在江邊游了一陣覺得不過癮,就徑直朝中流游去,快到江心了,不料駛過一艘輪船,掀起半人高的浪花,波浪一波一波涌來,我不慎吃了兩口水,心里慌張起來,想換口氣,誰知又一個浪頭襲來,打得我暈頭轉向。我慌忙朝岸邊泅去,正在此時,一股鉆心的疼痛涌上來,左腿一陣痙攣不聽使喚,“糟糕,抽筋了!”我又急又慌,江水推著我往下沖,我掙扎著往岸邊游去,卻無濟于事,左腿如同掛了沉重的鉛塊,拖著我往下沉。“完哪!”我想,求生的欲望驅使我顧不得面子了,于是我拼命地喊:“救命哪,救命!”

聽到我的呼救聲,好幾位同學都朝我游過來,而最先到達的卻是一位女生。她打老遠就朝我喊著:“不要慌!”她距我不算近,可我覺得她仿佛像一條伶俐的魚,一剎那間就游攏了。她讓我一只手搭在她肩頭上,另一只手劃水,她游著蛙泳,帶著我順水斜插著往岸邊游去,另有兩個男同學游在后邊護著我。終止上了岸,我精疲力竭,又覺得丟盡了臉,好沒面子,十分羞愧,坐在沙灘上半天說不出話來。

救我那個女生,身著青色泳衣,身材修長,望了望我,見無大礙,就轉身離去,沙灘上留下了兩行她清晰的腳印。令我驚奇的是,她,看去十分秀氣的姑娘,竟游得這么好,速度這么快!

事后,院里宣布,禁止學生私自下河游泳。而我,也發誓再不去那暗藏殺機的嘉陵江了。

幾經打聽,我的救命恩人是音樂系的女生,大名蘭小萍,也是同年考入的。對她,我既感激又敬重,后悔當初連一聲“謝謝”的話都忘了說。

(四)

大二時,我報名加入了院里的學生業余社團《綠葉》文學社,有時參加文學社的活動,偶爾也能在文學社編輯的小報《綠葉》上,刊發一兩塊不起眼的“豆腐干”小稿,始終沒有大的建樹,我抱著向師兄師妹學習的態度,倒也無所謂。

“七·一”前夕,《綠葉》出了一期向黨獻禮的特刊,上邊佳作薈萃,其中有一首長詩《致遠方》十分醒目,作者署名“紅梅”。長詩文情并茂,令人喜歡。詩中寫道:

“去遠方的路縱然漫長崎嶇

荊棘滿地,群山逶迤,

追隨您

我無怨無悔,百折不回……”

后來社友告訴我,“紅梅”就是蘭小萍的筆名,她的文章不時出現在《綠葉》上,令人刮目相看,簡直稱得上院里的才女。聯想到畢業后,她矢志不渝,響應號召,奔赴遠方扎根邊遠山區,原來她早有此番志向了。

(五)

這一年,師院要隆重舉辦“紅五月文藝匯演”,各系都得拿出幾個像樣的節目匯報展示。我就讀的數學系無奈男多女少,大家自嘲,學數學的,邏輯思維強,藝術細胞少,才藝欠佳。系里選定了蘇聯革命歌曲《共青團員之歌》作為大合唱節目,排練了兩次,總不到位。時間又緊,系團委決定到音樂系延聘“外援”來指導訓練,音樂系的老師推薦蘭小萍同學來幫助我們,那陣子她在師院已小有名氣。

蘭教練果然身手不凡,她先聽了我們演唱三兩遍,根據我們每人音質音色特點,分為了高音部,中音部和低音部;她又簡約地介紹了這支誕生于蘇聯衛國戰爭烽火中的革命歌曲的背景,要我們認真體會,唱出在祖國危難之際,共青團員們拿起武器,踏上征途,告別親人,義無返顧去保衛國家,那種激昂悲壯的感情。在蘭教練的指導下,我們臨陣磨槍,抓緊排練了好幾個晚上,不斷改進,大有起色。演出前,她還設法從我院的“軍民共建單位”——附近駐軍某部借來了軍裝,讓大家彩排,果然令我們士氣大振。此節目在精彩紛呈的匯演中榮獲了二等獎,十分不易,令全系師生欣喜不已。

蘭小萍參選的節目,是演唱歌劇《江姐》的選曲《紅梅贊》。當金絲絨大幕徐徐拉開,身著紅毛衣,蘭旗袍,披戴白圍巾的“江姐”步入前臺,舞臺背景大幕上顯出了漫天飛雪中的燦爛紅梅,一曲高亢動聽的歌聲立刻響徹大廳:

“紅巖上紅梅開,

千里冰霜腳下踏,

三九嚴寒何所懼,

一片丹心向陽開。

……”

會場上開始鴉雀無聲,繼而掌聲雷動,經久不息,臺上臺下,千人同唱起《紅梅贊》……

不知不覺中,我深深地暗戀上了蘭小萍,在我眼中,她是校花,一束鮮艷的紅梅花。

(六)

時光如嘉陵江的流水,逝者如斯,轉瞬即逝。不知不覺中,幾年的師院生活就要結束,眼看就臨近畢業了,我們將邁向社會,開始新的生活,那種喜悅和興奮之情,難以言表。

今年的畢業生分配形勢喜人,留城的名額不少,各地來院里“搶”畢業生的,絡繹不絕。藝術類的畢業生尤為緊俏,往往十多個單位爭奪一個名額,開出的條件一家比一家優厚。院里擴招,也急需師資,各系都有留校指標。邊遠山區的教育部門,也渴望得到我院的人才支持,但那屬雙向選擇,絕對需要畢業生本人志愿申請才行。

我的幾位室友“死黨”,知道我暗戀著小蘭,就鼓動我說,還不抓緊,人都要飛走了,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快爭取把恩人變成愛人。言之有理,我決定付之行動,對她表白表白。

那是一個溫暖的五月之夜,月光如水,槐花飄香,在音樂系琴房外的林蔭道上,晚風中傳來了時而激越時而輕快悠揚的琴聲,而我久久徘徊,忐忑不安。我特地買了一本裝幀精美的筆記本,準備送給她,在筆記本的扉頁上,抄錄了一首《詩經》中《關睢》一詩的片斷:“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用意當然再明顯不過,我欲借此詩表達對她的贊美,也表示對她的愛慕和追求。

終于等到小蘭練琴完畢走出來,我鼓足勇氣迎上去喊住了她,對她講,快畢業了,要送她一件小小紀念品,務請收下,說著鄭重地遞給了她。我又說,我們能不能做個朋友?

蘭小萍眼里閃著光,愣了一下,沒有拒絕,也沒有立即回答,大家沉默了一陣,我還想說甚么,可是早先溫習好的一大套辭令,此刻卻忘得一干二凈,我侷促不安起來。這時,蘭小萍忽然問我:“你愿不愿意和我一道報名去大巴山?”事發突然,我不知怎樣回答,只好說,我還沒考慮好,于是就告辭了。

(七)

這一夜,我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小蘭給我出了一道也許是比當年陳景潤先生面對的“哥德巴赫猜想”還要高深的難題,不知有沒有解?

我來自農村,十年寒窗,一步步熬到今日,也不容易,鄉親父老都以我為榮。如今,眼看將躍出“農門”了,我又放棄留城機會,回到山里去嗎?雖然回到農村并不可怕,我生于斯長于斯,多年前早已習慣了鄉村的清貧日子,但說實話,我更向往能留在城里工作,城里的物質生活條件,工作環境遠非農村一時可比的。然而,我明白,如果我不報名申請去邊遠的大巴山,我將永遠失去她——我心儀已久的姑娘……我左右為難啊!

在畢業前夕那段不平靜的日子里,我們又幾次相約,激烈交鋒。蘭小萍告訴我,她已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同時也報名申請去大巴山區工作。我勸她考慮問題要現實一些,何苦理想主義色彩這么濃厚?依她的條件,無論留校或分配到S城一個理想的單位,她都是熱門人選,而到山區去,對她來講,真有點“大炮打麻雀——大材小用”。

她不贊成我的觀點,批評我留戀大城市,沒有理想,忘了國家和人民對我們的培養,忘了大學生的責任,只考慮個人的前途……我心里不服氣,但也說服不了她,只能說,留在城里工作,也是國家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后不歡而散。我心情沉痛了好久。

我的“死黨”兄弟得知事情如此結局,笑我戀愛還沒開場,就閃電般快結束了,該記入世界吉尼斯大全!也勸我不要沮喪,江山和美人難以兼得,人各有志,沒法強求,勞燕分飛,順其自然吧!

(八)

六月,師院召開了隆重的畢業生歡送會,會場洋溢著一片熱烈的、喜氣洋洋的氣氛,同學們真誠地感謝母校感謝老師的辛勤培養,互道珍重,同窗數載,依依難舍,不少同學淚流滿面,場面感人。

畢業生分配方案已公布,多數同學分配到S城及省內的中學及中專,有七、八位同學留校任教,還有十幾位同學響應黨的號召,立志支援邊疆及大巴山老區的教育事業,也得到批準。我如愿留在了S城,分配到一所有名的中學,理應高興卻心事重重高興不起來。

主席臺上坐滿了院系領導及教師代表,即將奔赴邊疆和大巴山的十幾位畢業生,胸前佩戴著大紅花,坐在主席臺前排。當大會主席宣布,下面請畢業生代表發言,蘭小萍從容地走到了麥克風前。不知何時,她的一雙長辮變成了齊耳短發,顯得精神抖擻,分外伶俐,我屏息著聆聽她的發言:

“……我愿做一顆紅色的種子,深深扎根于人民的沃土之中,生根開花,為改變大巴山革命老區的面貌,為黨的教育事業貢獻出寶貴的青春……”

蘭小萍的發言,不時被一陣陣熱烈的掌聲打斷,她似乎變得更加高大,而我卻自感卑微渺小。

歡送會結束后,蘭小萍等七八位奔赴大巴山的同學,隨即魚貫而出,在師生們的夾道歡送下、在噼哩啪啦的鞭炮聲中,登上了早停在禮堂外的當地政府派來迎新的兩輛面包車,她們的行李早已裝載在車上。當面包車徐徐啟動時,我拼命拔開人群,沖到車窗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緊緊握住她的手,衷心祝福她一路平安,工作順利,生活幸福。她也祝我萬事如意,莫虛度年華。

汽車漸行漸遠了,蘭小萍從車窗里探出身子,向我們不停揮手的俏影,還久久留在我的記憶中。

(九)

讀著這篇感人的通訊,回想起那并非遙遠的歲月,我不禁百感交集啊!十余年來,我呆在S城,生活條件學校環境比起農村山區,相對較好,但事業上缺乏進取心,以至虛度年華,碌碌無為,真是慚愧啊!如今有了家室,為人夫、為人父,重任在肩,還老暫住在學校的臨時宿舍里,豈是長久之計?我還得東拼西湊,傾其所有,交了首付,辦好按揭,購一套兩居室商品 房才行。而那樣一來,我又將被套牢,要當二十年的“房奴”了!當初覺得城里好,城里生活其實也不易,我這個“現實主義者”,真得面對現實,為了事業、家庭、為了房子,在三尺講臺上繼續埋頭打拼!

望著窗外如繁星般的萬家燈火,我仿佛看見遙遠的大巴山巍巍群山中,一樹紅梅迎著風雪傲然怒放,那朵朵綻放的殷紅的花朵,不正是她青春的火焰在燃燒嗎?

重慶楊家坪中學  趙定華

二O一一年秋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5.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6.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7.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8.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9.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10.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4.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5.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6.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7. 到底誰“封建”?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日日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 | 亚洲特级免费观看中文字幕 | 日本特黄特大视频 | 日本午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