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 園 春
昭 山
讀張昆弟記錄1917年9月16日和毛澤東等人在昭山討論人生理想的日記后,于2011年11月16日專程赴昭山探尋毛澤東足跡。站在群山之巔,追思偉人豐功偉績,感慨萬千。
湘水拍岸,昭山秀立,獨享秋寒。聽當年三杰,人生誓言。意氣激浪,信步登攀;心憂天下,拷問蒼天,談笑聲中話坤乾。嘆銀杏,一睡五百年,從此震撼。
奮斗三十二年,將紅旗滿神州插遍。毛澤東思想,天改地換。工人出頭,農奴身翻;剝削消亡,壓迫不見,世界文明一典范。憶往昔,念領袖恩情,夢繞魂牽。
QQ:185213599于2011年11月16日(昭山),修改于2011年12月3日(香港柏寧酒店),完成于2011年12月17日(株洲)。
附1:張昆弟日記
今日星期,約與蔡和森、毛潤芝、彭則厚作一二時之旅行。早飯后,彭君過河邀蔡君同至漁灣市會伴,余與毛君先到漁灣市。
稍久,彭君一人來,蔡君以值今日移居不果行。
此議發自蔡君,余諾之,并商之彭毛二君也。事之難合,誠莫能料。三人遂沿鐵道行,天氣炎熱,幸風大溫稍解。走十余里休息于鐵路旁茶店,飲茶解渴,稍坐又行。過十余里,經大托鋪,前行六里息飯店,并在此午飯。
飯每大碗五十文,菜每碗二十文,三人共吃飯五大碗,小菜五碗。飯后稍息,擬就該店后大塘浴,以水淺不及股止,遂至店拿行具前行。未及三里尋一清且深之港壩,三人同浴,余以不善水甚不自由。
浴后,行十四里至目的地下,時日將西下矣。遂由山之背緣石砌而上,湘水清臨其下,高峰秀挹其上,昭山其名也。山上有寺,名昭山寺,寺有和尚三四人。余輩〔告〕以來意,時晚,欲在該寺借宿。和尚初有不肯意,余輩遂有作露宿于叢樹中之意。
和尚后允借宿,露宿暫止。晚飯后,三人同由山之正面下,就湘江浴。浴后,盤沙對語,涼風暖解,水波助語,不知樂從何來也。久之,由原路上,時行時語,不見山之倒立矣。和尚待于前門,星光照下,樹色蒼濃,隱隱生氣勃發焉。
不久進寺,和尚帶余輩至一客房,指曠床為宿處,并借余輩小被一塊。
房外有小樓一間,余輩至小樓納涼,南風亂吹,三人語笑稱善者久之。談語頗久,甚相得也,毛君云,西人物質文明極盛,遂為衣食住三者所拘,徒供肉欲之發達已耳。若人生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無價值。又云,吾輩必想一最容易之方法,以解經濟問題,而后求遂吾人理想之世界主義。又云,人之心力與體力合行一事,事未有難成者。
余甚然其言。且人心能力說,余久信仰,故余有以譚嗣同《仁學》可煉心力之說,友鼎丞亦然之。彭君以清夜之感,久有為僧之志,且云數年后邀余輩同至該邑名山讀書,余與毛君亦有此志,毛君之志較余尤堅。余當時亦有感云,風吹樹擾聲天籟,欲報無從悟棄形。但未出以相示。夜深始睡。
十七日補
(九月十六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