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十一月十八日第十二版刊登了一則消息,從明年一月起,上海兩家文學刊物《收獲》、《上海文學》將稿酬提高2至5倍,即將稿酬由現行千字平均80至100元提高到千字平均500元。此舉據稱為破冰之舉,膽氣來自上海市委宣傳部今后三年每年提供200萬元的資金。
針對上海提高稿酬的做法,有記者采訪了國內五家著名文學刊物的主編,題目是《下一個全盛期,何時開啟》。這些主編在接受訪談時,披露了文學期刊的處境和文學創作存在的問題。“文學期刊基本沒有利潤,很多還處于虧損狀態,依靠各種補貼維持。”(趙麗宏《上海文學》主編)“我們一直沒有找到對文學的有效資助形式,不知道錢投在哪?”(趙長天《萌芽》主編)“文學期刊萎縮是不爭的事實。從外部環境看,影視劇網絡及其他新媒體的興起,分流了讀者。”(楊曉升《北京文學》主編)這三位主編道出了文學刊物的尷尬處境,沒有利潤、虧損、萎縮、補貼維持,說明文學刊物讀者群嚴重萎縮,銷售形勢不容樂觀,需要補貼維持生存,說明經濟形勢嚴峻。搞了三十多年的市場經濟了,文學刊物依然找不到北,就讓人搞不懂為什么了。“政府資助攪活了文學期刊的死水。我們希望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文學期刊和數字出版、在線閱讀以及影視之間,仍有開拓空間。真正幫助文學期刊站住腳,意義才會更加深遠。”(程永新《收獲》執行主編)看來離開政府資助,文學期刊依然無法生存下去,三十多年站穩腳跟都成問題,談何開拓發展?“文學有自己的問題,首要一點,就是對現實關注不夠。”“現在不少作家包括成名作家,不太了解底層,所謂的‘底層小說’,不少也是作者想象的世界,很難讓讀者產生共鳴”(趙長天)“作家普遍還存在浮躁的心態,無法潛下心來對生活思考,提煉。文學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向生活發問,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楊曉升)。沒有好的文學作品問世,文學期刊就難有大量的讀者欣賞,難怪萎縮、虧損。作家不深入生活,不與工農兵交朋友,不從現實社會中選取題材,不從人民群眾的語言中汲取營養,閉門寫作,胡思亂想,胡編亂造,又怎么能寫出具有廣度深度的作品來呢,沒有好的作品刊登,文學期刊靠什么吸引讀者呢?“中國現有的文學期刊數量,市場肯定無法容納。”“在中國這樣龐大的市場上,好的文學期刊不會沒有市場的。”(李敬澤《人民文學》主編)市場容量固然有限,然而龐大的讀者群卻是不可小噓,關鍵在于文學作品能否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質量不高,粗制濫造,嘩眾取寵,無病呻吟,低俗不堪的作品又怎能吸引讀者們呢。
中國文學創作的唯一出路,還是遵循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面向工農兵,服務工農兵,歌頌工農兵。深入生活,深入實際,才能激發創作靈感,寫出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文藝作品,塑造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來。作家離開工農兵,離開實際生活,閉門造車,很難寫出好的作品的,也不會吸引讀者的。沒有好的作品刊登的文學期刊,是不會吸引讀者購買的,自然也就喪失了生命力。
提高稿酬,作家不深入生活,照樣寫不出好作品來。文學期刊照樣無法獲得讀者的鐘情,照樣沒有讀者市場,照樣沒有利潤和虧損,照樣萎縮,沒有政府補貼就無法活下去。
提高稿酬,僅僅是一種金錢的誘惑,解決不了文學作品質量低下,作品低俗不堪的問題。更不會繁榮文學創作,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寫于2010年11月2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